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范阳子:师古人 师造化 中得心源

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5-27

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1-05-27

范阳子:师古人 师造化 中得心源

 

宏村南湖 纸本水墨 2019年

 

山河新梦 2018年 范阳子

 

范阳子,陕西西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5年免试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导师张捷教授。2016、2020年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全国青年美展等多项国家级重要展览。

 

【学术简评】

范阳子同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来观照自然,并能将其转化为自我主观意念下的山水情怀。作品中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外物炫心,有感而发。用笔以线带面,水晕墨章,温和清润的意趣表达中又能透露出苍浑厚实的精神指向。其取材往往以自己熟知的陕北风情为主题,笔由心使,构思巧妙,情真意切。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 张捷

记者 孙乐怡

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青年画家范阳子在传统审美观念上以“师古人”为基础,又讲究“师造化”。观其山水画,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笔墨精神相互融合,妙趣天然且充满纯真气息。

他认为,在山水画的研习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勤思考善观察,多向老师、前辈求教,与同学探讨。“有时间的话尽可能地多看一些重要展览,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有时触类旁通可以打破创作中的惯性思维,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范阳子自述: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历代山水画家来说师法造化就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从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应物象形”,到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到五代荊浩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北宋范宽“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明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精神,古人对造化的模山范水未尝停止过,他们将自我的理想与主观艺术情思经由摹写自然山川得予以抒发。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长河中,古人始终遵循着“师古人、师造化再到师本心”的原则,“师法古人”便是临摹学习前人的理法,把握古人之精神,强调“宋进元出”,讲求“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体悟宋人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之精神,强化对丘壑结构表现,以及元人对笔墨认知、笔墨表现。临摹是获得传统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目的还是固本清源,守正创新。“师法造化”就是将从传统中所汲取的养分,通过实践,转化而为自我的笔墨认知,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激发本体的原创思维与独立品格,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目的。“师法本心”是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不断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的重要路径,它能够让我们将笔墨形式语言的表现与艺术精神指向的本体架构相结合,从而建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本体精神与形式语言。

如何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的平衡点,从而能够秉承中国画的正大气象,为师本心即创造阶段提供有力支撑,显得尤为关键。北宋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民族之绝学,千百年来无数先贤为之继承与发扬,我们应向前辈先贤致敬,同时我们应总结前人的经验,取精去粕,进而为传统继续增高阔。

“十日山中晴复雨,烟雨百态是吾师”,我们敬畏自然,以自然为师,“师法造化”简单地说就是在面对自然时,以实践的方式将从传统中汲取的养分转化而为自我的笔墨认知与笔墨语言,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激发本体的原创思维与独立品格,将本体的心源与造化相结合,“心感于物而动”,追求“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最终达到“中得心源”的目的。黄宾虹曾说:“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 ,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

当下,中国画的发展面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借鉴古人的经验,如何结合当今多元的信息化时代寻找适合中国画发展的艺术走向,如何吸收西方文化艺术中的优点为我所用,仍是我们大家恳待思考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