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吴一凡:体味自然 回溯本心

作者:孙乐怡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6-10

作者:孙乐怡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1-06-10

 
《遐观》
《个一人》

吴一凡,2013-201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获学士学位;2017-202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获硕士学位,导师:戴雨享教授。作品《闲暇时光》获2018书偶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个一人》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曾参展珠海“道器并重——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作品展”“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复兴+再造”2019第十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山东艺术交流展、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等。

记者 孙乐怡

陶瓷艺术是一门情感性艺术,每一件作品都由艺术家性格志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融合而产生。在吴一凡眼中,每一次陶瓷创作的过程,就是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记录自己内心的过程。“在进行创作时我时常进行自我剖析,我告诉自己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或者说对现阶段的自我有判断,才能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意义在何处。我希望通过陶瓷塑造的手段来表达我现阶段内心的思考和释然。”

吴一凡自述:我是一个内心有些敏感的手工艺学习者、创作者,通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创作,创作是情感的“发泄”。人物陶塑创作是我在陶瓷艺术的学习中找到的适合表达我内心的途径。泥条盘筑是我选择的成型方式,泥条盘筑具有一定的时间记录性和顺序性,在一圈圈的盘筑中,无论是器物还是陶塑都是从下至上进行塑造的,所以可以说运用泥条盘筑成型方式的器物或陶塑是对一段时间的记录。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固定的距离感,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也有所不同。有时候,孤独的力量推动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前行。这种力量不光是创作的原力也是面对人生的主观动力,在创作作品《个一人》系列时,迷茫和无助感是最强烈的,想法是人与人的联系非常多,即使是血缘关系的羁绊也无法忽视自我生存和成长的事实,即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灵魂的形成。人与人的隔阂始终无法打破,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存在是孤独的,并且依然面对孤独,就可以真正地去爱他人。

我会经常发呆去幻想一些即将要发生或者奇特的小故事,甚至去幻想自然。我会感受自然,思考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当我的思维处于漂游的状态时,我可以身处任何地方,我可以伫立在空中、漂浮在宇宙、穿过广袤的大地,闭上眼睛就是树荫与花香。所以创作了《遐观》系列作品,来表达一些神游思考的状态。遐观取自归去来兮词中的“时矫首而遐观。”在生活的路上不应该一味地向前冲,时不时地也要停下来抬头望望远方的天空,与自然“郊游”。

七年的陶艺学习使我初步了解了陶瓷这种材料,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陶瓷既脆弱又坚硬,是水、火与土的交融,是自然的艺术。双手与泥巴紧密的接触使我有安全感,学习陶艺使人变得安定,感谢陶艺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学术简评】

一凡感情细腻,对陶艺怀有深厚的热情,在研究生期间大量阅读东西方相关艺术作品及资讯,扩大国际视野,提升对陶艺专业领域的前沿思考,在学术上找寻自己的个性语言,不断尝试不同色剂的表现手法。

对表现人性状态有着自己的思考,创作出一批不同神态的人物造像,试图表现当代青年对现实社会的困惑、疑虑、迷茫,进而思考积极面对当下语境,以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陶瓷这一特殊材质,创作出阶段性对专业学术梳理,呈现出人文性、艺术性的表达,艺途漫漫,任重道远;当砥砺潜行,志存高远……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教授 戴雨享

【师友说】

吴一凡是一个聪明且笨拙的女孩,她的聪明是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但同时也笨拙的在探索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她的作品时常会给人一种孤单,不安的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消失,只有时间还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大概就只有孤独了吧,一切都是虚无的。

《遐观》系列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的作品。塑造了当代内心孤独的一群人的群像。现代化城市逐步拉进人们物理距离,促进密切合作,却又使近在咫尺的人际关系变得“浅薄”,再加之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使得人们一方面便于在虚拟世界中达成“精神隐身”,渐渐沉浸在虚拟化理想自我之中。另一方面,关系的弱链接助长自恋情结使人们疏离厚重,深刻的交往体验,最终形成群体性孤独。人际关系变成一个个紧靠着的“孤岛”。

通过她的作品,对人,物,自然,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新的思考。

——挚友 解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