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艺术大讲堂”在中国美院启动

作者:胡心云 邱莉丽 赵雨岑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6-18

作者:胡心云 邱莉丽 赵雨岑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1-06-18

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创新

实现学界业界交流融合

6月1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大讲堂”启动仪式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各省级教育部门代表、各高校师生代表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直播的形式在线观看了启动仪式和第一讲活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于永明,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六个教指委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的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内各艺术院校校长以及全国新文科工作组专家、文科教育和艺术门类业界代表、人文学者,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以及浙江省高校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师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主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致辞

吴岩表示,中国艺术大讲堂是艺术学科的专业课、素质教育的通选课、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课。要弘扬主旋律,带动广大艺术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引领广大青年学子用心用情去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更有温度。要融合再出新,积极推动文文、文理、文工、文医、文农、文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再出新,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发挥艺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有能量的事情做得更有力量。要奋力开新局,坚持抓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方法、理论研究、质量文化、战略规划,推动艺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把已锚定的事情做得更加坚定。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主持启动仪式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代表六个教指委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分享了各相关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实施路径。

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王黎光教授致辞

王黎光发表题为《“新文科”背景下音乐学科美人化人功能》的致辞,强调音乐艺术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从古至今都发挥着净化人的心灵、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功能。音乐舞蹈学科要适应新文科发展,必须加强质量的把控,促进音乐学科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音乐艺术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美人化人重要功能的学科,也是教指委未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依然在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周星教授致辞

周星发表题为《吸纳、融合、适应新阶段的新文科建设需要》的致辞,表示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意义,在创新性发展中吸纳相关学科所长丰富自己,以其它学科促发自身专业创造能力,探讨戏剧影视类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理工科之间良好借鉴、融合、互动。在新文科建设中,需要更好提升和赋予新一代人才的媒介素养,作为综合性的戏剧与影视类的学科专业要适应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艺术或者戏剧影视类艺术传播的社会科学家和多样人才。

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鲁晓波教授致辞

鲁晓波发表题为《艺术设计:为时代 为民生》的致辞,强调设计学科建设应把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育人体系、服务体系融为一体,实现以学科基础为依托、知识更新为核心、育人服务为根本的系统性变革。研究设计学科发展规律,以更高格局把握变局中的世界趋势,回应新技术、新时代的现实和未来挑战与机遇,从学科方向设置、学科内涵、学科评价三个维度促进学科体系改革发展,强化中国设计学科自主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交叉融合的设计学科体系。

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廖祥忠教授致辞

廖祥忠发表题为《科技强势背景下数字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致辞,提出要提炼“国潮”文化与时代精神,努力探索中国当代文化的时尚表达与国际传播范式。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是生硬的多学科叠加,而是一次认知重启与认知升维。同时要正视科技对人文社科领域的赋能与影响,强化文史哲功底,坚守中国精神,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力量、守护人文情怀,探索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人文记忆与世界意义。

教育部美术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刘伟冬教授致辞

刘伟冬发表题为《以新文科建设为平台,推进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的致辞,他指出,首先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既要符合艺术规律,又要服务新时代发展需要;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再者,要高度关注重大主题性创作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产生创作的欲望和热情,磨练出创作的能力。第三,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应该依靠科技的驱动和市场的引导,形成一个具有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美学观和审美观,使之成为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彭锋教授致辞

彭锋发表题为《乘新文科建设东风,加快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致辞,提出首先要加快学科交叉,尽快形成艺术学理论的“超学科”研究。他强调今天的新艺术学科建设,需要在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寻找理论滋养和能量,从而推动我们的艺术攀登高峰。艺术理论学科的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的重要探索,我们要十分自信地将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成果介绍到国外,在新文科建设的构架下,只要潜心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艺术学理论就有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制度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吴岩司长、蔡晓春副秘书长、陈根芳厅长、金一斌书记、高世名院长、彭锋教授、王黎光教授、周星教授、许江教授、鲁晓波教授、廖祥忠教授上台,共同为中国艺术大讲堂启幕。

启动仪式后,美术学教指委主任委员、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以《中国文化精神之征候》为题作中国艺术大讲堂第一讲。

许江通过阐释中国绘画的传承与迁变,说明了中国精神不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更是在时代沃土中生生不息地生长着的文化现实。它是中国作为主体所生长出来的精神特点。所以,中国精神不仅活在传统中,更活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活在可见的现象中,更活在不可见的深处;不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体经验与历史记忆中。

今天,我们的画笔正从时代云烟中穿越,随着中国时代的来临与迅变,随着艺术主体的坚守与更新,中国精神的传承与拓新也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之中。

嘉宾合影

当天下午,全国文科教育与艺术学科专家、相关高校校长、业界代表等参加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的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并发布《中国艺术教育“新文科”建设杭州共识》。

本论坛旨在回应新文科建设之根本任务与时代使命,聚焦“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以“‘新文科’进程中艺术学科的建设路径”、“艺术学科的知识生产与美育实践”、“艺术学科的自主评价体系”、“学科交叉与艺术教育新领域”为各分论坛主题,从教育变局的世界经验与历史经验出发,探索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之构建,探讨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论坛结束后,四场分论坛的主持人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黄海,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许奋分别做总结汇报,共同思考新时代文科教育的新理念、新逻辑与新方法,探讨艺术教育的新机制、新发展与新格局,共同讨论新文科建设如何守正创新、识变应变、求变通变;艺术教育与艺术学科如何创新融合、结构优化、提质发展,为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与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时代意义与普遍价值的指导方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人文社科教育处处长张庆国致辞

张庆国就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深入领会“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新文科”建设,一定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四大关键突破,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二是要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建设路径。不同的院校要基于自身学科历史优势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国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大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三是要积极探索艺术学科的自主评价体系。在当今高等教育深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遵循一级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适合于艺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宣读《中国艺术教育“新文科”建设杭州共识》

启动仪式前,领导和嘉宾参观了“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十五周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