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峰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工业设计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3-12-14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工业设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3-12-14

12月14日,2023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峰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位学者、专家、嘉宾齐聚良渚,围绕“AIGC时代的设计领导力”主题,以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为线索,从艺术、设计、管理、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讨,以此来促进文化科技的融合应用创新,助力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开幕辞‍

金一斌表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圣地、数学经济头部企业聚集地召开2023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峰会共同探讨“AIGC时代的设计领导力”这一具有时代性话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以最前沿的创新思想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实践,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着我们的文化、审美、伦理和自我认知,重塑设计的边界和定义。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与价值观的表达,AIGC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设计的本质和目的,去思考技术与哲学的可能性,需要我们保持设计的核心价值:以创新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保持好奇和怀疑精神,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新应用。

他谈到,中国美术学院高度关注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精英,与中国美院艺术家、设计师共同联合,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交流方式,发现定义更多的无限的可能性,探索设计与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建设一流院校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当今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应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浙江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戴力致辞

戴力表示,2023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峰会是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跨界融合、创新交流的学术盛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在悄然引导一场深刻的变革,重塑甚至颠覆数字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浙江省科协肩负着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持续关注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跨界交流,策划开展了科学家与艺术家对话等各类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发问科学,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艺术,在科学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影响。他希望峰会能成为学术界的里程碑,有效地促进文化科技的融合,应用与创新,积极助力我国设计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以科技赋能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刘宁致辞

刘宁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绿色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在剧烈地改变着这个时代。今天在良渚这一古今文明交汇的设计圣地共同探讨“智能与设计”这一主题,意义深远。他表示,以设计学界、企业主体、设计公司为代表的主要的设计力量一直在积极探索在技术、社会、文化演变的历史背景之下,如何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数字化空间的和谐共生共处的发展关系。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数智时代展开的四个设计创新方向与领域,分别为:智能产品、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生存。他谈到,新时代的工业设计正在为构建新工业文明的基础而努力迸发力量,这也是我们落实中央提出的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精神的具体实践与行动,共同憧憬设计让产业充满活力,设计让未来更加美好。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为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智库成立致辞

韩绪欢迎嘉宾们共同见证“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智库”的发起成立。他指出,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以机器学习、ChatGPT、数字人等为代表的AI技术对设计领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将重塑甚至颠覆传统设计模式。工业设计是需要对技术要有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脱离技术,既要拥抱技术,又要反思技术。因此,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的论坛本身就有一定的使命感。他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的成立就是将中式的哲学思辨与技术伦理谨慎平衡。他希望人工智能的工程师与艺术家、设计师共同联合进行探索,去反思和重新定义未来人与技术的世界,探讨人如何存续在未来之世的方式。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戴力为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智库授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见证,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武奕陈接牌

工业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刘征和中国美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谭玮共同为刘宁、方海颁发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聘任证书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王昀主持2023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峰会

本次峰会共分四个半场,分别由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昀、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罗仕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张黎主持。与会嘉宾围绕“AI与设计”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ianwei Zhang作题为《多模态人工智能与未来设计》主旨发言

Jianwei Zhang指出通过对多模态AI时代进行总结,探讨人工智能的潜力和挑战、智慧设计的特色和力量,并通过对国际交叉协作研究的实验案例进行阐述,对未来设计跨学科、跨文化、跨模态的范式和方法研究进行展望。   

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作题为《数字存在的设计之维》主旨发言

孙周兴认为在普遍算法和普遍智能的新技术形势下,当代设计加速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数字存在的主要构成样式,就此而言,设计具有确凿的技术性;而另一方面,在技术生活世界里具身存在——数字存在的二重性纠缠中,设计还不得不主张和维护自身的艺术性,与艺术一道承担起对于未来人和未来文明的责任。在此意义上,我们需要探讨数字存在的设计之维。

为打造一个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浙江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设计与人工智能良渚智库”。

“AI与设计思维展望-技术与伦理”圆桌会议

随后,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韩挺主持了第一场圆桌会议,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吴吉义、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覃京燕、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围绕“AI与设计思维展望-技术与伦理”作了交流和发言。   

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覃京燕发言

覃京燕指出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深层关系,现在已上升到了自然生态文明与数字生态文明如何共生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平衡目的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是何在的。技术应从伦理和三观审美意识等层面去思考人类赖以生存的终极价值、目标、意义,这样才真正达到美好健康永续的未来。   

浙江省科协常委、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吴吉义发言

吴吉义从技术的本质、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AI与设计的关系出发,认为AI发展与伦理之间是一对矛盾体。从长远来看,AI与伦理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最终会将人类社会带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协同与和谐的状态。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发言

胡飞认为,设计师不完全是技术的乐观主义者,而是技术的敏感者。在消费者或用户参与到整个目标的确定之时,在单一的价值判断上会产生的一些冲突。设计师无法做出最终的价值判断与决策,他更擅长的是以更广泛的视角将多元价值判断融合起来,去破除单一价值判断的多样性备选方案。  

国家级领军人才、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韩挺主持圆桌并总结

韩挺认为AI有很多关于价值伦理、思考背景、意义,需要去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HI与AI之间的关系,设计能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态势之下,面向伦理的问题,能真正地举起中国设计的大旗,能发出中国声音。 

教育部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主持第二场学术研讨

华为终端BG工业设计部首席专家、智慧出行设计负责人伍国平作题为《智能数字时代的汽车设计美学思考与实践》主旨发言

伍国平根据多年消费电子设计从业经验总结,指出智慧是未来智能汽车的主要特征。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是智慧出行产品的关键。他表示艺术应该是多元和繁荣的,要思考智能的生命感,智能的状态最后是接近生命,赋予科技以情感。

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作题为《走向合成自然:智能时代的学科融合与设计创新》 主旨发言

宋协伟指出我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设计学科要紧跟国家战略,加快学科融合,介绍了交叉学科下设计学的边界、范畴和方法。同时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视角,他表示设计从商业扩张转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社会创新设计、服务设计、系统设计等系统性和复杂性正在引领设计学思维的发展,经过向内艺文融合,向外多科交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设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从而形成“广义设计”学科群。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中心数据学院副院长Iuliia Domakhina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辅助与工程设计系主任Evgeniy Korzhov

作题为《"Alibaba’s" Philosophy in E-Learning》主旨发言    

Iuliia Domakhina和Evgeniy Korzhov将“阿里巴巴”在电子学习领域的变革哲学与Industry 5.0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对比,指出电子学习哲学具有全球连通性和包容性。在融合了俄罗斯将古典教育模式适应数字时代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他探讨了推动电子学习发展的七个关键原则,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金融包容性、创新生态系统和全球扩张在重塑教育中的作用,并表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和企业家精神的融合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先进技术。

“AI与设计思维展望-生活与生产”圆桌会议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小华主持第二场圆桌会议,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董占军、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薛文凯、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联席执行总裁诸永定围绕“AI与设计思维展望-生活与生产”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董占军发言

董占军认为,当下需要关注设计方法的智能化,设计的结果是智能化产品。此外,人工智能除了设计界还有产业界,或是技术的层面关注之外,社会学界更应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活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薛文凯发言

薛文凯认为,实验教学必须面对AI时代,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文化的内涵建设。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跨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高新技术应用,利用高新技术来完善基础教学培养。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联席执行总裁诸永定发言

诸永定认为,方太作为生产者,定位从根本上来讲是利用有限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美”作为生产侧重于设计思路,“好”侧重于应用科技的手段,设计的思维是连接人文与科技的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要人文为体,科技为用,创新要有度,既要注重技术,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实现人文与科技合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小华主持并发言

吴小华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设计是以“内容”为先导,核心技术实质上是辅助,“内容”决定了未来设计的关键。同时须跨出原有学科,形成交叉发展的思考,从其他学科去吸取养分来为设计的发展带来帮助。设计的观察力、思维思考的发散性以及造型形式语言,特别是艺术的审美感知,是很难被取代,“人文为本、技术为辅、艺术为法”,决定的背后是在艺术的关键点,审美的关键点。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罗仕鉴主持第三场学术研讨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特点及其能力边界》主旨发言

孙茂松从ChatGPT的实例出发,认为机器是有创造力的。他介绍了AIGC所独有的创造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以及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科技伦理与治理问题。最后他指出,既要认识你自己,也要认识机器,也要认识人和机器的关系,包括对艺术设计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董占军作题为《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建设》主旨发言

董占军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应持续推动设计方法的变革。设计学要融理工文相结合,融机电工程、艺术学、人机功效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于一体,要求结合文化、艺术、科技、市场、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对人类需求的多元化满足,这是设计学科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时代下设计学科的变革需要重构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并指出智能时代下设计学科应探索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设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科研服务和人才支持。 

阿里云设计中心总监王路平作题为《AIGC设计新范式》主旨发言

王路平从“数字资产到模型资产”、“⾃动化⼯具到⽣成式⼯具”和“⼈机协作到⼈智协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他指出AI设计进⼊产业的路径与模式,由AI设计革新引发产业创新,进而推动校企协同育⼈、助⼒教育体制改制来培养AI时代的设计与技术⼈才。

苏州大学教授李超德作题为

《设计的技术一定中立吗?》主旨发言

李超德指出,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设计的内涵和外沿已经扩展,设计学学科交叉和融合是无需争论的现实。在未来世界的扁平化和符号化下,面对现代设计仍然有国家设计美学品格的追问,需要重树设计的本体价值。设计活动和设计产品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推动下,设计的支撑技术和材料,以及使用功能和形式审美如何完美结合;任何国家的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中都潜移默化地表达自身的文化立场、生活态度和设计价值观。任何产品都是由功能而形式、由内而外,对设计产品所在国的国家、民族、文化的深沉理解和多元文化融合,都自觉不自觉反映出对未来设计审美趣味的准确把握,并在设计产品上得以体现。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张黎主持第四场学术研讨

网易伏羲机器人负责人范长杰

作题为《AI驱动工业进化: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产力》主旨发言

范长杰通过展示网易伏羲在工程机械领域的AI创新成果,阐述网易如何将AI科技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共同探讨AI技术在工业产业变革中的巨大潜力和机遇。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张凌浩作题为《数智时代设计学交叉学科及教学路径思考》主旨发言

张凌浩指出,数智时代的设计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思考相关的教学路径。他认为,数字建设需要加强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未来智能环境下,需要培养将智能科技、交互体验和创意设计相结合具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特色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人工智能与创意设计时代,艺术类大学应通过多种艺术学科的交融,发展自身的影响力和创新领域。对于未来的展望,需要综合高技术和可持续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借助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和观点进行融合。

赞科技创始人及CEO、同济大学教授范凌作题为《脑机比:创意的可计算性》主旨发言

范凌指出,创意的可计算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创意是过去的经验和突然的灵感相结合,并乘以反馈质量和选代数量的结果,从而让设计回归想象力,在每门设计课程中加入人工智能与创意的融合。脑机比是指通过实现人机进化来实现创意的发展,重拾设计的快乐和纯真,这意味着将人类的思维与机器的计算能力相结合,以提升创意的产生和实现。并以案例的形式来强调机器的意愿和编码的重要性,来实现人与机器相融合。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院长孙凌云

作题为《迎接智能物种的大爆发——大模型带来的设计可能性》主旨发言

孙凌云重点探讨AI大模型是如何通过处理大量数据,提供创新的设计思路、解决方案和智能基础设施完善背景下智能产品的快速发展。他同时展望了AI大模型在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和如何推动设计创新,以及为设计师、企业和技术开发者提供应对这一技术革命的策略和建议。 

“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圆桌论坛

第三场论坛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李勇,国家级青年人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朱旭光围绕“工业•设计•学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国家级青年人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发言

魏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教育是走在时代的前端,要紧跟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需求,结合设计所具有的交叉属性,把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培养理念进行融合。每个学校都有它的发展过程和特色,在做出调整的时候,需要明确学校优势、平台和区域优势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朱旭光发言

朱旭光认为,在信息数字时代设计的迭代以后引起传统三大构成的变化,进入到交叉学科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涉及到设计到底在社会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创造什么价值,是附加的审美价值还是逐步创造驱动发展的一个核心价值。基于此,我们把AIGC的理念融合,提出艺工商融合理念。最后他提出作为设计师不要忘了旅途之前为何出发,以及旅途之后我们是否还是自我。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李勇发言

          李勇认为,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回到本源,回到初心,做好产学研的平台,把社会、企业的需求和高校的教育进行链接,培养卓越的设计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开展设计驱动的硬科技的创新创业,来驱动学生内驱力,未来能够培养出更多能够面向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人才。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主持并发言

张明认为,东西方哲学都是相通的,不管是综合性院校,还是我们传统的艺术院校,需要发挥自己的学科的本身的优势,在AI时代就要去拥抱技术,要去和技术进行合作。

会后,全体与会嘉宾参观了“轮上的中国设计智造实验现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