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5-04-13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5-04-13
艺术与教育之根本,皆在“立人”。百余年前,蔡元培先生倡导“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在“学以为己”“学以成人”的双重意义上,教育问题亦为艺术问题。艺术与教育的共同使命,正在于当代中国人的身心安顿。
此刻,二十一世纪已渐近中叶。AI热潮席卷全球,信息洪流铺天盖地,知识生产迅疾喷涌;而人文学科在“致用”之风里举步维艰,学科知识在社会创新中屡现不足,知识教育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进退维谷。在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文化与社会的整体变革;如何重省知识的内涵与教育的未来,如何重新实现人的保存与发展?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联合主办,以“艺术、人文与科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的校长、学者及教育专家参与。会议通过主论坛演讲、分论坛研讨、圆桌对话以及特设的“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等形式,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探讨通识教育的使命与创新路径。
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合影
大会主论坛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主持开幕式
金一斌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欢迎与会嘉宾。他指出,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秉持“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精神,以艺术为媒介,探索通识教育的深层价值。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人的教育”的回归。在人工智能加速变革、学科边界日益交融的今天,艺术与人文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既是抵御技术异化的精神锚点,也是弥合科学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中国美术学院在通识教育实践中始终强调,以“艺术经验”培养审美与同理心,以“会通”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综合思维,以“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创新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教授开幕式讲话
余旭红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实践为轴线,回顾了学校自习近平总书记擘画蓝图以来的建设历程,揭示其承载的“人文山水”精神如何通过“大学望境”等理念转化为全球瞩目的教育现场。他溯源蔡元培百年前“科学与艺术调和”的思想遗产,串联起国美的科艺融合探索脉络,以《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案例,印证“诗性教育”对创造性人才的深远影响;面对学科专业化带来的割裂危机,他重提潘天寿等先贤“艺理兼通”的育人理想,强调现代教育亟需重建“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通人之学”,在数字时代延续“以艺术唤醒创造力”的初心,既接续蔡元培“培养有创造力的人”的立校精神,又通过理工师资引入、跨学科课程重构等革新,探索艺术教育突破知识生产链条、重返生活现场的新可能。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执行主席李猛教授报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2024年度工作情况
李猛回顾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十年发展历程。他总结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至今的交流与合作成果——举办11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通过《通识教育评论》及公众号搭建交流平台、吸纳95所成员高校形成辐射网络,并强调当前重点转向应对AI时代挑战,以美育、劳作教育等实践探索“活生生的人”的全面发展新形态。他宣布12所新高校加入 联盟,呼吁跨区域、跨类型院校深化合作,共塑贯通“技艺与道”的通识教育生态。
教育家论坛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常务理事会秘书长甘阳主持教育家论坛
甘阳主持“教育家论坛”,邀请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展开对谈。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讲话
林建华从大学存续的根本命题切入,指出AI时代教育的核心矛盾已从“知识垄断”转向“人性突围”。他将知识分为“客观知识”与“个人知识”,认为前者将被AI全面覆盖,而后者才是人类创造力的真正源泉——这种根植于个体经验、情感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必须通过人文社科教育中多元观点的碰撞来淬炼。他提出未来大学需以“三重开放”(学科、学习、校际)重构教育生态,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通识教育的活水源泉。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讲话
陈春声直言当下文科的“无用论”本质是教育规模扩张的副产品。他指出,顶尖大学的人文学科必须坚守“思想策源地”的使命。面对AI,他提出颠覆性的教学逻辑革命:与其禁止学生使用AI,不如引导学生将AI转化为“思辨陪练”,通过多模型答案的比对分析培养学生的深度判断力,展现技术如何倒逼传统课堂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操练,更警示文科的危机不在AI,而在教育者能否在算法浪潮中守住思想的锐度。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讲话
童世骏以上海纽约大学的全球教育实验为样本,他借英国学者纽曼的教育思想,强调大学作为“具身化精神共同体”的永恒价值:当七八十个国家的学生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和交流,这种“肉身在场的智慧交融”恰是AI无法复制的。对于AI与人文的关系,他提出人类既要用AI增强学习效能,更需通过哲学追问反制技术异化。算法能解构文本,却无法回答“为何而活”的终极拷问,恰印证了通识教育在算法时代作为精神基石的意义。
大会主论坛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教授主持4月12日大会主论坛演讲
曹晓阳主持4月12日大会主论坛,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演讲。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教授演讲
许江以《生长者的根》为题,提出艺术教育应回归文化根源,构建新艺科的三大维度:礼乐之道——通过贯穿在器物、空间和仪式等艺术现场之礼唤醒文化根性;山水之道——以人文山水校园营造人与自然相融的精神家园;言意之道——超越技术语言的局限,在经典研习中培育意象思维与创造性超越。他指出当前学科调整“重艺疏理”的倾向,呼吁着眼东方艺术的自主构建,以艺术的身心经验方式,重返民族文化的根源沃土,探索以艺术为驱动的新的艺术人文体系。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教授演讲
杨燕迪直面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挑战,提出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守护人性的“两性”——具身性与个别性。他强调艺术实践的身心卷入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根基;同时认为艺术的终极价值之一在于个别性。面对技术冲击,他主张以经典精读对抗算法泛读,在长时间的技艺锤炼中,艺术最根本的人文性方能得到保证,艺术的人文品格才能不被AI淹没或替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演讲
孙向晨以复旦为例,展现综合类大学艺术通识教育的突围之路:通过构建“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核心课程群(陶艺、戏剧、诗歌等实践模块),以具身性体验对抗知识碎片化;成立内部的艺术哲学中心,并联动全球艺术机构形成“展馆-田野-工坊”生态网,推动哲学批判与艺术感性的开创力;直面AI挑战,他提出通过激发创造主体性,让人在算法洪流中守住人的主动性,艺术会成为最大助力。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教授主持4月13日大会主论坛演讲
韩绪主持4月13日大会主论坛,邀请中国美术学院牟森教授;清华大学唐克扬教授;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主任李行德老师;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朱菁老师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牟森教授演讲
牟森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家庭编年史课程为例,通过家族叙事、视觉化场景设计及影片创作,引导学生追溯家庭三代变迁,挖掘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关联,强调“存在志”与“思政教育”结合,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强化具身性与个体认知,重新理解自我与时代的关系。
清华大学唐克扬教授演讲
唐克扬探讨通识教育空间设计,提出灵活的教学环境(如无桌椅的开放空间、多元教室布局)可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强调空间智能与图像、语言的结合,呼吁通过建筑思维重构教育空间,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挑战。
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演讲
孙凌云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指出通识教育需从技术原理转向“人机协作”能力培养,通过提升逻辑思维与跨学科知识整合,让学生学会与AI共同创造,避免沦为工具依赖者,同时反思高校课程改革中知识载体的核心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主任李行德老师演讲
李行德聚焦生成式AI对人文教育的消能作用,通过语言学实证研究指出AI文本缺乏语境敏感性与原创性,过度依赖将削弱阅读写作能力,呼吁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维护人文教育中语言认知与个体真实性的不可替代性。
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朱菁老师演讲
朱菁以终身学习为核心,强调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经典阅读与第一性原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社会,赋予其持续成长的生命价值与社会适应力。
分论坛
分论坛1 “艺术经典与审美教育”现场
分论坛1聚焦“艺术经典与审美教育”,以多维视角展开深度对话。浙江大学陈野教授通过“历代绘画大系”课程展现艺术资源整合对文化认同的推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教授以草书动态美学揭示技艺训练对人格塑造的独特价值;西湖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人文学院来国龙教授探讨AI时代艺术经典解读的破界与重塑;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郭伟其副院长提出以“行动”串联艺术史边界;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老师剖析艺术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强调创作实践对美育的核心意义;中国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葛加锋老师反思教育中知识碎片化与功利化隐忧,呼吁回归课堂本质;中国美术学院《读画》杂志执行主编巨若星老师以经典作品大众化传播激活艺术教育的人文温度;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罗逍然老师通过古典学与艺术史融合诠释打动人心的人文维度;清华大学哲学系“水木学者”博士后鲁向成老师以联觉与沉浸研究拓展感官教育的未来可能;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事业部经管文科分社副分社长宇文晓健老师立足教材建设提出课程思政与数字创新的双向路径,最终指向艺术经典的核心使命——在科技与人文的张力中重塑审美教育的生命力。
分论坛2 “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现场
分论坛2围绕“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展开深入探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教授提出通过图像语法体系重构艺术教育逻辑,强调自由图像对传统认知的突破;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副主任米静老师分享了北京电影学院以电影为核心的跨学科通识课程设计,融合专业实践与人文素养;中国美术学院杜卫教授批判当前艺术教育过度技术化倾向,呼吁回归经典艺术的人文内核,艺术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基于艺术经验的价值观教育;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资深教授翁振宇老师从时空观剖析百年教育演变,指出通识教育应超越知识堆砌,培养完整人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李潇雨老师通过《视觉中国》课程,展示视觉艺术与社会变迁的跨时空对话;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美育课程,引导零基础学生在跨学科场景中激活审美判断力与创造力;中国美术学院孙善春教授以书法通识课为例,强调传统智慧对现代智识的激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姚玲则呈现了法学背景下艺术通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圆桌讨论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钮卫星;同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黄一如;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及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教授等专家聚焦AI时代的教育挑战,指出人文与艺术教育在抵御技术异化、重塑批判思维中的独特价值,强调通识教育需立足院校特色,通过经典研读与实践体验实现意义的生发与人格的完形。
分论坛3 “通识核心课程与经典研读”现场
分论坛3围绕“通识核心课程与经典研读”主题,汇聚七位学者从多元视角探讨经典研读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以《史记导读》为例,强调通过版本演变与文本结构揭示经典的多维魅力,培养历史思维与人性的深度洞察;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王永雄主任通过《沙郡年纪》解析自然科学经典中生态伦理的构建,展现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劲松教授以电子科技大学课程为例,提出经典阅读需突破碎片化信息桎梏,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人文素养;中国美术学院闻中教授剖析印度古典学传统与泰戈尔教育理想,强调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教育哲学;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亓雯教授介绍中央民族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展示专业资源向通识转化的文化再生产路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王承教教授阐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以核心文本为根基的跨学科通识教育模式;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金浪教授则通过鲁迅早期古文揭示经典阅读对中华文明传承与更新的现实意义。
分论坛4 “书院制与人才培养”现场
分论坛4围绕“书院制与人才培养”展开多元探讨,七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呈现书院制的创新实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陈永勤教授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通过跨学科住宿制构建全人教育社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教授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为例,指出通识教育如何深化人格培育;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王永昌教授阐述湖南农业大学“六求”书院何以推动学科与产业融合;中国美术学院胡敏教授展现中国美院以“大学望境”理念打造的居学一体的艺术育人空间;北京大学孙飞宇教授强调北大元培书院通过美育课程与社区改造缓解精英教育焦虑;青岛大学浮山书院负责人卢文丽老师提出浮山书院借山海自然与生命教育如何涵育学生韧性;泰山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谢承红老师介绍泰山科技学院以全员书院制重构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分论坛5 “实践型教学与应用人才培养”现场
分论坛5围绕“实践型教学与应用人才培养”展开深入探讨。西南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梅红教授分享了工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竞赛促学及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强调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与创新;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珂老师以“服务学习”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将学术理论与社会服务结合,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琳教授通过古琴通识课程建设,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以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学院俞佳迪教授结合设计学案例,分析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关系,提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思路;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教授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结合戏剧、田野调查等实践形式,倡导“知行合一”的博雅教育理念;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副部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许燕转老师系统介绍了以活动育人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过研学、竞赛、创意实践等活动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主任赵丹老师聚焦艺术类通识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社区服务与作品展览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力。
分论坛6 “人工智能:科学与人文的新视野”现场
分论坛6以“人工智能:科学与人文的新视野”为主题,围绕AI时代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展开多元探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亮教授从哲学视角提出AI时代需强化人文教育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意识,展现南京大学如何通过通识课程体系促进科技人文协同;上海音乐学院秦诗乐副教授展示了AI在音乐创作中的革新应用,如自动生成乐谱与虚拟歌手,同时反思人类艺术创造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孙小娥教授结合AI赋能艺术史教学,倡导回归自然与人文本质的教育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教授以数字艺术实践为例,揭示AI在展演、元宇宙等领域的工业化潜力及“去AI痕迹”的艺术追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批判性分析文科价值,指出文科关注“体验流”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非工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燕翔副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韦志信老师则分别提出AIGC赋能理工科学生艺术创新的教学模式及医学通识教育中科技人文融合的实践探索,强调跨学科思维与人文精神在技术浪潮中的核心地位。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1 “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现场
在圆桌论坛1“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贯通”中,三位专家围绕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挑战展开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钮卫星教授结合天文学史教学,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天然融合,通过具体案例(如诗词中的天文意象)传递历史感与美学熏陶,反思通识教育需打破专业壁垒;同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黄一如教授指出通识教育应立足学校特色,摒弃形式化框架,主张以设计实践等多元课程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并强调通识教育需直面中国高校价值观塑造的特殊性;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及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教授聚焦人文教育的意义生发,提出经典阅读与艺术体验是抵抗工具化教育的核心,通过艺术作品启发学生突破规范化的意义框架,重塑个体对世界的感知与表达。三位学者共同反思现代教育的异化困境,批判过度专业化导致学生经验贫乏与情感缺失,呼吁通过跨学科融合重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强调艺术教育的直观性与人文教育的深度对话是塑造整全人格、对抗技术理性的关键路径。
圆桌论坛2 “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现场
圆桌论坛2围绕“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主题展开探讨,聚焦大学艺术通识教育与社会美育的双向实践。复旦大学哲学院孙向晨教授强调艺术教育对精神素养、创新力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初建杰老师介绍西北工业大学通过“1+8+X”课程体系改革拓宽理工科学生艺术通识路径;浙江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沛教授讲述浙江音乐学院以校际合作、跨学科课程和社区演出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国美术学院俞佳迪教授则强调以非传统教学方式如何帮助非艺术生建立审美能力。嘉宾们提出需回应时代精神需求,通过博物馆合作、线上线下平台、国际交流及低门槛普及内容扩大艺术影响力,强调专业院校需转变观念,将艺术作为人文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社会创造力。圆桌会议指出艺术教育需超越校园边界,通过研究与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以“无墙学院”理念构建大众与艺术的桥梁,实现美育对社会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层价值。
圆桌论坛3 “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场
圆桌论坛3围绕“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展开讨论,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教授提出中国美术学院以帕伽马雕塑馆为教学现场,强调经典艺术作品与当代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国美术学院闻中教授提出中印古典思想对艺术教育的启示,倡导将世界文明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西湖大学来国龙教授主张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通过文化遗产、地方历史等课程激发跨学科思考;中央民族大学亓雯教授分享民族艺术与思政融合的实践,以舞蹈呼吸训练、钢琴音乐史等课程实现美育与心理健康双重目标;浙大城市学院马青教授以书法教育为核心,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和分层教学构建文化认同。多位专家共同强调艺术教育需突破技能传授,通过自然体验、经典浸润与兴趣引导,在文化传承与个性发展中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中国艺术院校校长论坛)现场
第六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教育”展开深入探讨,聚焦艺科融合与数智赋能,强调在技术革新中坚守人文内核与艺术智性。各艺术院校通过重构通识教育体系、推动跨学科交叉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等实践,探索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主张以社会性、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倡导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共融,既要借助AI拓展创作边界、优化教学形态,又需警惕技术异化,通过守护传统文化根脉、强化伦理思辨与批判性思维,重塑艺术教育在数智时代的立人之道,最终实现以艺术智性引领技术创新,以人文精神驾驭算法逻辑,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艺术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甘阳教授总结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在第八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总结中,甘阳教授深刻指出艺术教育是抵御教育内卷化、滋养心灵的重要力量,强调当前高等教育需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实质性投入以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使命,同时辩证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革新既为教育赋能也暗藏消解人文精神的危机,呼吁在AI浪潮中坚守具身性教育传统以重建个体与传统的情感联结,警惕应试思维与人工智能叠加导致“工具化生存”的异化风险。
最后大会宣布第九届年会将于2026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承办,开启通识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