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教务处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01-20

作者:教务处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5-01-20

  目 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二)教学条件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本科教学开课情况及开课质量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四)开展评估情况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情况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三)学生健康状况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一)望境塑心,锤炼人格文化精神

  (二)立足心手合一,培养哲匠精神

  (三)根植本土重建,拓展国际视野

  (四)视觉核心,文创发展,服务实践于社会

  七、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校基本概况

  从1928年创立国立艺术院至今,中国美术学院八秩风雨,几易其名,数迁其址,而精神不灭,薪火相传,成就卓著,蜚声中外。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舍更新,学科拓展,薪火传承,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

  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杭州南山、象山、上海张江三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中国美术学院现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4个一级学科,及工学门类下的1个建筑学一级学科,其中美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建筑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属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完成了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后专业的对应调整工作,现有本科专业24个,覆盖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专业大类。在工学门类下有三个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设有造型艺术学院(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跨媒体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学院等教学单位。拥有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艺术造型国家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研究中心和5个研究院。设有“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和“潘天寿纪念讲座”两大高端学术平台。建有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和“视觉中国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71.9%,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教师占比51.2%。本科生6875人(含上海设计学院159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6.84%。2013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为1697人,实际报到人数为1696,实际报到率为99.9%。

  2013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为17个,各学科门类专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录取数

报到数

1

中国画(中国画1)

17

17

2

中国画(中国画2)

38

38

3

书法学

35

35

4

美术学(美术与设计理论类)

64

63

5

绘画(造型艺术类)

348

348

6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艺术类)

420

420

7

动画(图像与媒体艺术类)

250

250

8

建筑学(建筑学类5年制)

75

75

9

环境设计(建筑学类4年制)

45

45

10

录音艺术

12

12

11

产品设计(工业造型设计)

50

50

12

服装与服饰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

75

75

13

公共艺术(城市景观造型艺术)

18

18

14

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

75

75

15

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

50

50

16

环境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75

75

17

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

50

50

 

  中国美术学院不断梳理“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及结构

  截至2013年9月底,全校教职工总数955人,其中专任教师613人,教辅人员134人,行政人员172人,工勤人员36人。专任教师中女教师195人,占31.8%。生师比为10.5:1(教辅、外聘教师折半计入教师数)。

  全院高级职称教师314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51.2%,其中,正高级职称110人,占17.9%,副高级职称204人,占32.3%,中级职称256人。

  专任教师中,现有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

  全院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6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26.4%,40周岁以下教师312人,占50.8%,45周岁以下的教师409人,占66.7%。其中,45周岁以下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123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441人,占全体教师的71.9%,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博士学位115人,占专任教师的18.8%,硕士研究生毕业238人,具有硕士学位332人,硕士学位教师占54.5%。

  2、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我院本科课程为1857门次,其中正教授讲授本科课程为264门次,占总门次比例为14.2%;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我院本科课程为1663门次,其中正教授讲授本科课程为275门次,占总门次比例为11%。2012-2013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门次数比例为15.3%。

  2012-2013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15.3%。2012-2013学年我院本科教学单位的在职正教授人数为101人,其中为本科生授课的正教授为94人,占全院正教授总数的93.1%。为本科生授课时数达到68课时(不含讲座)及以上的正教授总人数为91人,占正教授总人数90.1%。

  3、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学校认真组织新进教师的始业培训。每年九月组织新进教师参加始业教育,内容包括教学示范课、教学与教案、校情校史、人事人才政策、教务、财务管理知识等。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位培训,促进组织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伦理学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等知识,掌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校规定在职称评审时,40周岁以下申报副教授、45周岁以下申报教授,不占当年可晋升的指标,保证了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青年教师所申报获批的课题经费按1:1配套资助。

      组织教育教学技能测试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与教师资格认定相结合。学院每年组织教学技能测试,通过试讲与专家评议的方式,辅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测试不达标者不能申请教师资格。学院每两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进行层层选拔和典型示范,促进青年教师比学赶超。

      支持青年教师多途径海外研修。学校增设了校内的“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资助计划”,每人资助五万元,每年选拔资助五位青年教师出国驻点学习和参观考察,开阔学术视野。全院专任教师中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2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3%,其中,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海外硕士学位获得者58人。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业务水平。(1)攻读博士学位。教职工正式进校工作满2年后,可申请在职攻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校负担(减免)学费的50%;所在单位和个人负担50%。新进校人员按相应比例报销。(2)访问学者。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访学项目,教育部访问学者资助每个每年8000元,浙江省访问学者每人每年资助1万元。访学期间,学校内部基本保留工资待遇。(3)博士后研究。学校予以支持,产生的相关经费按规定报销。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2013年全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430.31万元,生均2739.00元;其中学校立项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13.91万元,生均409.63元,本科实验经费65.86万元,生均126.12元,本科实习经费226.23万元,生均433.22元。

  2、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84197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6785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9.26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10.78平方米。

  3、图书资料

  截至2013年底,美院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70万册,院系资料室实体藏书3.7万册,生均实体图书103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6383种,中文电子图书61万册,图书馆实体书刊外借量10.5万册次,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浏览量12万人次,下载、检索量16万次。

  4、教学仪器设备

  截至2013年8月,全校已投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15275.10万元,折合生均实验室仪器设备值约21389元;实验室面积为34970余平方米,折合生均实验室面积约为4.9平方米。2013年度,全校共申报中央与省财政实验室专项资金建设项目3个,资金总投入500万元。

  5、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宽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网络需求。教学区网络带宽400M、学生公寓生活学习网络带宽2000M,教科网接入4M,上网信息点位8000余个、无线AP300余个,实现中国美术学院有线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无线网络的校区重点区域覆盖,教学和学生上网速度达到20M,无线网速度也升级到10M。

  各种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服务教学。学校已建设教务平台、数据中心、视频网站、学工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图书检索系统、招生信息系统、就业信息系统、运动会报名系统、研创系统、邮件系统、短息平台、网上报修系统、校园视频直播系统等,实现了教学的全生命周期的网上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科学管理。学校建设完成了远程监控的标准化考场信息应用、国家精品公开课程上传平台、各类专业学生电脑机房、数字资源大平台等,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的科学管理。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本科教学开课情况及开课质量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我院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586人,共开设课程总门数467门,开课总门次1857门次。其中,文化课有126个班级, 30-60人的班级84个,占66.7%,60人以上的班级42个,占33.3%。专业班级有205个,低于30人的班级有188个,占91.7%;30-60人的班级17个,占8.3%。第一学期全院共有1857个教学班级。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我院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526人,共开设课程总门数384门,开课总门次1663门次。其中,文化课有126个班级, 30-60人的班级84个,占66.7%,60人以上的班级42个,占33.3%。专业班级有205个,低于30人的班级有188个,占91.7%;30-60人的班级17个,占8.3%。第一学期全院共有1663个教学班级。

  根据2013级培养方案,各学科门类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如下:

  

学科门类

实践学分

总学分

实践学分约占比例

艺术学

5036

8450

59.9%

工学

215

429

50%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如下:

  

专业名称

比例

专业名称

比例

绘画(中国画人物)

15.56%

美术学(艺术鉴藏)

15.56%

绘画(中国画山水)

15.56%

美术学(公共美术教育)

15.56%

绘画(中国画花鸟)

15.56%

美术学(教师教育)

15.56%

书法学(书法与篆刻)

11.1%

艺术设计(陶瓷设计)

15.56%

书法学(书法学与教育)

11.1%

艺术设计(饰品)

15.56%

绘画(油画)

15.56%

艺术设计(玻璃)

15.56%

绘画(版画)

15.56%

动画

15.73%

雕塑

12.72%

动画(插画与漫画)

15.73%

绘画(新媒体)

48.89%

摄影(摄影艺术)

15.73%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

15.56%

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

15.73%

艺术设计(染织设计)

16.67%

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

15.73%

艺术设计(服装设计)

15.56%

动画(网络游戏美术)

15.73%

工业设计

18.89%

艺术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

15.73%

艺术设计(综合设计)

15.56%

录音艺术

14.89%

艺术设计(会展设计)

15.56%

建筑学(建筑艺术)

11.76%

艺术设计(色彩设计)

15.56%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11.76%

艺术设计学

15.56%

景观学(景观设计)

9.56%

公共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

14.14%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9.56%

公共艺术(公共雕塑)

14.14%

美术学(史论)

14.89%

公共艺术(景观装置)

14.14%

美术学(视觉文化与艺术管理)

14.89%

美术学(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

15.56%

   

公共艺术(壁画)

15.56%

   

公共艺术(漆画)

15.56%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2012-2013学年,学院新增艺术史论、工艺美术两个新专业。工艺美术凝结陶艺系多年专业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成就,艺术史论代表我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高点。此次申报完成了艺术学门类升级后专业的对应调整工作。

  在新一届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工作中,学院七位专家当选国家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美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领衔制定美术学本科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两次召开委员大会,经过多次校内外研讨,形成初稿提交至教育部。

  在前期七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基础上,我院传统优势专业美术学、绘画专业成功获得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院各院系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展开,向浙江省教育厅推荐《 中国画综合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6个项目为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书法篆刻教学中材料介质的应用与实践》等15个项目推荐为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教学,每年都会多次组织教学检查,包括每年的全院毕业作品展和优秀毕业作品展、专家听课制度、期末的教学巡查、年青教师的说课竞赛制度、教学教案等课程资源的丰富。实验课程采用双师制教学,年青教师上讲台必须有副教授以上资格老教师传帮带。所以,学校教学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师生互动有效。

  (1)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是彰显了学院积极面对当今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共生互动、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共生互动、人文关怀与时尚文化共生互动的形势,生态化地规划学科发展,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实现艺术创作、文化研究与创意实践、社会服务的多维互动。目前学院多种代表性的创新教学方式已经成形了。

  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方式:中国美术学院在高年级阶段,由导师组组成学术目标明确,并具特色的专业工作室,这类工作室规模不大,一般在10—15人之间,3-4名导师负责教学,在此学生可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与导师朝夕相处,接受导师们最直接的言传身教。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传统学科基本采用这种方式。

  课题式教学方式:以建筑艺术学院为代表。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不同设计知识来设定课题(可带项目的实题或虚题),一般可能包括一个或几个明确的设计任务,学生在课题中即学即用,既掌握专业体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提前感受在未来职业中的设计工作方式。目前还处于完善阶段。

  互动实践教学方式: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坚持落实专业教师与实验师联合授课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亲手实验、体验从图纸到产品的过程。尤其以陶瓷与工艺美术系的陶艺、玻璃、饰品等专业最具代表性。

  中外联合+团队小组教学方式:打破专业界限,将工业设计系、平面设计系、跨媒体艺术学院部分学生施行专业混班教学,由学生自由组成团队、自由分工,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中外教师同堂授课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多维度发散思维。

  分类分层教学方式:“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项创新,招生考试、入学基础,按“造型艺术类”、“设计艺术类”、“图像与媒体艺术类”、“书画类”、“建筑艺术类”、“艺术理论类”六大类招生,而进入专业教学时,根据双向选择,学生自主进入各个系(专业)学习,视为“分类培养”。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将总结公共必修课(外语、体育)、专业必修课(中国画系、平面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的分层、分级教学经验,并在时机成熟时向全院推广。

  (2)教师说课与学生评课

  一方面,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已经连续多年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通过让青年教师以“说课”和“示范”形式展现教学技能,帮助他们尽快走上讲台、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评课,主要通过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网上测评、会议座谈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出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2012—2013学年有近1680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

  (3)作品展览呈现

  作品展览是美术课程教学成果的主要展现方式。学生从日常教学出发,进行创作,并参与策展,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能力的锻炼。继续开展“毕业展示周”活动。2013年“上手的青春”毕业创作展取得成功,1600多名毕业生参加,数以万计的毕业作品参展。“大舞台、大平台、大交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充分实现了展示成果、推荐人才、服务市民的目的。同时,承办了“千里之行——全国重点美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览”,并取得圆满成功,在与兄弟美术院校的交流中,体现实力,展示学院较为领先的教学成果。

  2、课程建设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荐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通知》,积极转变课程建设的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2013年9月,成功完成了《二维、三维设计基础》、《纤维与软材料造型》以及《书籍设计与制作》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所有拍摄和申报工作。三门课程已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以“中国美术学院创业培训中心”为依托,探索开展包括创业知识普及、创业培训和孵化指导为主题的金字塔式的创业培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课题研究、大学生创业企业“创享沙龙”活动、大学生创业案例选编、大学生创业周系列活动等营造创业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选派10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我院专职辅导员参加创业就业知识能力培训,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担任我院学生创业导师。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进一步规范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建立创业孵化制度,将创业意愿和新苗人才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业实践。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表彰自主创业企业先进个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13年我院毕业生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 14家带动就业60余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了促进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创新创业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由教务处牵头,联合学工部,积极组织和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陶瓷礼品设计新型釉料的研究与应用”等1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以抓宏观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的方法,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我院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强调按“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强调突出“鲜明的创新精神,深厚的会通品质,独特的诗性传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办学特色定位。本年度我院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重点工作及任务分解》中,明确任务分工,指定责任人、协调人、责任处室,制定计划表,集聚优势,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以“深化教学研究、推进教学交流、提升授课技能、凸显美院特色”为特点,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促进研教结合,推进学风师风建设。完善学生下乡采风写生社会实践方案和管理办法,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期初、学期末教学检查,深入了解课堂运行、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教学环境等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运行平稳有序。院党政领导集体参加教学检查,并及时召开教学总结会议。院党政领导还根据分工前往教学实践点看望下乡师生,了解实践教学情况,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效果。

  3、以抓重点环节的方式,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通过强化造型、设计、图媒的大类招生抓源头质量,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入学教育,在基础部设立国学工作坊,开设书法课程,强化传统教育。通过细化专业基础教学部分流工作,强化专业自主学习和竞争性选拔,完善两段式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小班教学和工作室制教学的模式,保证教育质量。通过举办毕业创作展示周,集中展示毕业创作作品,推出创作奖、辅导奖评选,提高创作质量。通过这些重点环节的把控,推动学院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4、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和《浙江省级教育改革和开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着力做好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继续扩大教育开放等四方面的改革和试点工作,创新教育体系,提升办学水平。推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推进“中国画系传统与现代两极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实施方案”等5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推进“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项目。实施“博士引领计划”。全院教学呈现了思想引领、课题引领、实验引领、需求引领为特征的改革态势,课题化教学方法普遍得到重视,效果明显。

  5、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抓手,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通过田园考察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中,我院提出了“中国美术学院山花计划”。在其“服务基层计划”专项中,我院专门启动“千村千生”平台,鼓励学生下乡,服务基层。2013年,学院成功举办 “彤花山烨”——千村千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年成果展,出版“千村千生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成果集”。“千村千生基层服务”校园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

  6、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在设计学领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为首批省级2011协创中心。在美术学领域,联合浙江广电中心、凤凰卫视、中国美术馆,成立“视觉中国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学院通过两个协同中心的创建,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协创中心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文创设计制造业理论与实践”、“视觉中国研究院”等方向博士联合培养已列入2013年招生计划。

  7、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突出实验室在教学与科研创作中的平台功能
  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结合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本年度,学院进一步理顺实验室二级管理体制,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深化,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完成艺术造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2012-2013学年度,全校共申报中央与省财政实验室专项资金建设项目3个,资金总投入500万元。实验室开放合作水平与层次进一步增强,实验课题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8、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为目标,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重视立德树人,提倡“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 弘扬心手合一的价值理念,把“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作为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转化成手边和眼前的可以把握之事。重视大学精神的熏养作用,深化仪式性活动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国美特色的精神家园。突出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开展以包豪斯为核心的系列设计藏品的收藏与研究,着手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设;提出设计东方学研究,开展民艺收藏,着手民艺博物馆建设。建立健全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提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形成合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发展。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先后十余次专题研究招生入学、实验教学、教学检查、毕业创作、毕业展示周、教师招聘等事项,以及上海设计学院体制机制理顺等本科教学相关工作。

  2012年11月29日,党委会听取王赞副院长关于教学检查工作安排的汇报。2013年4月7日,党委会对毕业展示周的筹备工作作出安排。2013年5月27日,党委会通报2013年毕业生创作季相关情况。

  2012年10月11日,党政联席会议听取党委委员、传媒动画学院院长刘正关于录音艺术专业建设及其招生计划事宜的汇报。2013年1月22日,党政联席会议听取王赞副院长关于2013年本科招生考试工作的情况汇报。2013年3月1日,党政联席会议听取王赞副院长关于2013年本科招生考试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2013年5月8日,党政联席会议听取王赞副院长关于2013年研究生论文双盲审情况、毕业创作展筹备、实验室安全工作、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的汇报。

  2013年3月20日,院长办公会议听取本科招生评卷工作情况的汇报。

  此外,每年教代会上的院长工作报告和暑期中层干部读书会上都会对教学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3年,学院一方面围绕年度任务,以85周年校庆为契机,推进名校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学院文化创造活力,一方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开展活动和推动事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学院教学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教务处在学院领导下对教学管理的制度与相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深化,加大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

  1、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育水平。深化学科体系建设,加强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深化省重点学科和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建设。规范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编撰《中国美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完成《中国美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制定《中国美术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主办了教指委成立大会,开展全国各院校美术学专业建设现状调研,牵头制订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深化学术内涵,推进学科建设。制定《中国美院专业管理手册(试行)》,申报了跨媒体艺术、工艺美术、艺术史论三个新专业,录音、戏剧与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有效拓展。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和15项课程改革项目。推进“山花计划”各子计划的实施,取得系列成果,以推动教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计划”:特色化视觉文化学科群建设得到推进,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筹备工作稳步进行。

  “创新与服务计划”:在推进两个“2011协创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各重大研创活动。举办首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第六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透器透气——首届杭州当代玻璃艺术三年展”、首届国际大学生插画双年展,举办“2013第七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签约21件作品。基本完成“世纪风眠”美术创作工程。

  “名师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领航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和《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134名教师入选计划。其中,领军人才13名,学科带头人39名,学术骨干52名,首批优秀青年教师30名。

  3、继续深化“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按“高层次、厚基础、调结构、优质量”的原则,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本科生按大类招生,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

  4、继续实行全院性教学工作督导制,完善《中国美术学院教学评估与督导委员会工作章程》,进一步促进我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院教学评估与督导委员会,是在主管教学院长领导下和院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协助教务处对全院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进行制度化检查、评估和督导的组织机构。通过听课、开座谈会、教学考评、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对学院各系部的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际状况(包括对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地了解、检查与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督导们须对各系部执行全院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贯彻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重大教学改革措施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检查和督促。发现好的经验及时予以推荐,发现问题及时向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反映。

  5、重视教学环节管理,落实教学秩序巡查制度。教务处组织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不定期对学院各教学单位进行听课检查以及教案的抽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至全院及相关教学单位;期末则围绕“常态、模式、示范、教案”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并在检查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对本学年学院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情况作梳理,明确问题所在,要求相关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各教学单位在随行检查的过程中,既有充分的交流,又得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学单位优秀经验的机会。

  6、建立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落实学院提出的“两段式”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宽口径、厚基础”,“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大类招生、基础教学大类培养和体现“以生为本”背景下学生教育规范管理的新要求,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院本科教学模式,特制订《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生专业分流方案(试行)》方案。随着“两段式”教学不断深入,专业基础部根据三个分部的不同要求,全面深化教学育人工作,学院顺利完成1300余名学生的分流工作。

  7、继续全面构建和深化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建设,重视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内涵建设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有效推进,艺术造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近3年来,中心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22项,省部级课题立项5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45篇,其中实验技术人员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85篇;接受委托承办的学生竞赛5个,其中国家级竞赛4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申请获批专利480项。

  8、实践教学历来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学院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推出“一生一本”下乡实践教学成果展。每个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安排8周的实践学习时间,并有专门的校外实践经费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每年出版全院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作品集,同时举办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成果展以推广和交流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和经验。为配合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学院还制定了“山花计划”,倡导“千生服务千村千企”,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已与100多个企事业单位结成校外实践教育合作关系,首批16个“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已授牌,并准备第二批教学实践基地的授牌工作。

  同时积极参与“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提高了我院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开展评估情况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试行)>有关内容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09〕33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师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学校结合艺术院校特色性、体验性、示范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对原有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制定了《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试行)》。各教学单位根据本办法,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学校成立教师教学业绩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院领导、教学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重在激励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学生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则。教师教学业绩包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围绕着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与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学中学生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成绩将由学校职能部门记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以作为教师评优、聘岗、绩效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此外,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对加强学院教学管理的宏观调控,畅通一线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具有效性,学院对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在原有要求基础上,更加注重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定期反馈与沟通,鼓励信息员分别从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教风师德、教学硬件设施改革以及专业书籍的推荐等方面多提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求信息员对所在班级的专业或文化课进行听课,多角度地对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客观、真实且丰富的信息使教务处对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结合教学督导对全院教学质量有的放矢地进行监控。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情况

  1、毕业生学业情况

  2013届毕业生共有本科学生1654人(本部1262人;上海设计学院392人)。根据中国美术学院《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经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授予1612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本部1222人,上海设计学院390人);授予45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结业证书(本部38人,上海设计学院7人);毕业率97.46%。

  有1504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部1120人,上海设计学院384人);有59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4.5%。

  2、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624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总就业人数是1501人,初次就业率为92.43%,其中,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学生有303人,应聘71人,出国和升学人数为209人,灵活就业人数为918人,暂不就业为123人。

  3、就业流向及途径

  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来看,依次是灵活就业、签订协议、出国、升学。从本科的就业区域流向来看,浙、沪、鲁、苏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特别是浙江省占60%,经济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发散趋势不明显,与去年就业情况基本一致。造型专业类学生升学意愿普遍,升学中以升学本校为主,人数逐年有递增。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情况,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了来自172家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其中,18%的用人单位表示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满意,另外有78%的企业表示满意。总体满意率达到96%。在综合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对我校学生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学习领悟能力作出较高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课堂教学还是大学里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调查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满意度:23.55%非常满意,41.13%满意,27.26%比较满意,7.1%和0.97%分表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三)学生健康状况

  为积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2013年度学院体育部全体教师奋发努力,围绕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大宣传力度,建章立制,学生晨练与课外活动、群体活动、体育竞赛及体质测试等工作常抓不懈;全面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与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身锻炼,课内课外不间断,帮助学生树立自觉锻炼的健身意识,成效明显。2012-2013学年全院一至五年级4862名学生参与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合格率93.47%,其中52.8%学生达到及格水平、42.93%学生达到良好水平、3.02%学生达到优秀水平。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中国美术学院着眼坚守和深化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和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人才培养明晰地强调“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立德树人”的育人观,既重视建院以来重要学术脉络的梳理和继承,树立民族精神的高峰意识,保证造型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化和发展,又针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向,涵融和吸纳新的艺术媒材和语言,塑造与时俱进的发展格局,以培养兼通型视觉文化创造人才为目标。本科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塑心、动手、开眼、实践、创新”主题,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望境塑心,锤炼人格文化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与西湖的山水相依相伴,长期以来形成独特的湖山精神。学院也依托西湖的山水,积极营造大学的望境,传承湖山精神,铸造学院品格,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南山校园以传统水墨为基调,与西湖的湖光山色、人文风貌相融合,象山校园以人文山水的观念营造了独特的精神家园,通过山水化的校园,学生身心俱足,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学的望境,滋养了历史学脉、活化了传统,寓教育于生活、融生活于教育,进而锤炼了学生的人格文化精神。

  1、打造艺术院校独特的通识课程,发挥第一课堂作用。学院社科部出版了《会通履远: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研究》,将探索和实践的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成果理论化。

  2、发挥中国画、书法等传统学科优势,普及诗、书、印等教育的普及。

  3、建立“国学导师团”,重塑礼的价值,重视礼仪教育,强化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典礼、升旗仪式等典礼仪式。

  (二)立足心手合一,培养哲匠精神

  学院持续开展了“劳作上手、知行合一”的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心手合一,知行如一的藻习,弘扬心手合一,以手养心的价值观念。学院坚持美院的人才“既可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也可以像匠者一样践行实践”。

  1、学院重点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夯实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学科专业群来重组和构建了“木、水、火、土、金”五行相生结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验室群和教学工作平台,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拥有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艺术造型国家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校企合作,与100多个企事业单位结成校外实践教育合作关系,完成了16个实践基地建设。

  2、打通专业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实现专业与实践(实验)的融合。包括将课堂移入实验室或实践基地,把艺术教学中的构思、构图、造型等直观化、体验式的在实践(实验)中具体成形;加大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力度,建立了一支由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和专业技师组成的实验管理服务队伍,全天候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艺术实验(实践);明确实践教学时段与时间,规范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期间安排8周的实践学习时间,造型艺术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少于30%,设计类、建筑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少于50%,图像与媒体艺术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少于70%。

  3、举行了各类实践(实验)教学成果展和实践(实验)教学探讨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全院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作品展、毕业创作作品展、重点美术院校“千里之行”获奖作品展,每年出版全院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作品集和全院优秀毕业作品集。

  4、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团队,辅助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创新发展。为了促进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创新创业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进一步提高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3年,由教务处牵头,联合学工部,积极组织和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陶瓷礼品设计新型釉料的研究与应用”等1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

  (三)根植本土重建,拓展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本土重建是中国美术学院长期秉持的艺术学术的发展之路,也是通过学科建设和学术精神影响代代学子的育人篇章。中国美术学院重视“视觉中国”的整体研究,强调“视觉综合、中国形象”来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命题,为中国视觉文化的创新与拓展、为中国文化振兴的新型人才培养构建一条新路。

  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开展了诸如“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入门核心课程创建——‘兴造的开端:园宅/院宅’”、“秉承‘五行’相生理念创建艺术学科融合实验教学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来推动中国本土艺术、本土艺术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第三届“国际美术学院院长网络论坛”、“美育十问——与国际美术学院院长面对面”、“2012首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双年展暨动画教育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以及继续开办“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等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畅通国际学习交流渠道,明确国际交流合作院校,设立“中国美术学院海外留学生基金”提高国内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积极邀请国外学者专家讲学、游学中国美术学院。

  2012—2013学年国外专家教学活动统计表

  

时间

专家姓名

国家(地区)

主要活动

2012.10.15—10.19

史蒂芬•裘多(Stephen Chiodo)教授

吕文忠教授

美国

中国(台湾)

授课1周

2012.12.26

Richard  Whiteley教授

澳大利亚

讲座

2013.1.3—1.8

林志教授

美国

授课1周

2013.4.17

Robert Krivanek教授

美国

讲座

2013.4.25

Marta  Mattsson首饰艺术家

瑞典

讲座

2013.5.7

雅克·朗西埃教授

法国

讲座

2013.5.10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加拿大红鹿学院等高校的二十余人

美国、加拿大

学术交流活动

2013.5.6—2013.5.17

Jan Hybner教授

捷克

授课2周

2013.5.15

Billy  Lee教授

美国

讲座

2013.5.18—2013.5.25

汉斯教授(Hans  Maier-Aichen)

及助手(Matthias)

德国

授课1周

2013.6.13

Christian Heinrich著名漫画家

法国

讲座

 

  (四)视觉核心,文创发展,服务实践于社会

  随着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文创协同”两个中心的推进,中国美术学院坚持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积极提供文创内驱力,服务实践于社会。

  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包括“四月乡风”下乡采风、“千生千村”服务计划和暑期教育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引领青年学子的实践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回馈社会,提升浙江的文化品质。“四月乡风主体艺术实践活动”、“家园素面校园版艺术人生”、“时代画卷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先后入选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七、主要问题分析

  2012-2013学年,是学院全面实施《中国美术学院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二年。围绕院长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重、二协、山花、八五”(即力争重点学科申报目标完成;文创制造业协创中心全面推进;“山花计划”持续实施;举办“八五—85”校庆学术活动)的目标任务,“力争重点学科,提升教育水平”是学院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本科教育在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塑造学科高度和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还需有所改进和提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学院梳理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调整充实学科专业,加强新专业建设,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进行修订,并将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和教学创新的显著成就和艺术教育实验性特色及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中。编撰《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和《中国美术学院优秀课程和教案汇编》,推进质量工程和创新创业工程,继续深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以顺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