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首页党建思政

党建思政

哲艺融合:一堂知行合一的美院思政课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2-17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发表时间:2024-12-17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共同举办的“Open Marx&Art——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汇报展”(Course Exhibition 2024: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展出,这是一场以“哲艺融合”为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美术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研究生一年级(艺术与科技)的必修课,更是一门蕴含深刻理论思辨性与艺术人文性的通识性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进教师刘震博士,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科特色为背景,充分调研南特设计联合学院学生以设计类专业为主体的学缘结构与学习需求,提出“以艺观马,以创促学,以实化虚,知行合一”的“哲艺融合”教学改革理念,定制化开设“理论讲授+议题思辨+图谱设计+艺术原创+策展传播”系列教学环节,实现了哲学与艺术的跨界交叉与双向互动,打造了一堂人性化、动态化、艺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课堂。

Open Marx&Art——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汇报展开幕式现场 

历史的传承:设计一张学术史图谱

本阶段课程为8个课时。教师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明确研究主题,建立知识基础。作业要求每位同学自选组合成立主题性研究小组,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为工具,面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及经典著作展开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信息设计,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知识的一目了然。

徐乐函、李鸣柳、程予芊三位同学本科阶段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擅长面对复杂的历史信息展开可视化的图谱信息设计,在第一学习阶段表现十分优异。该组在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全面知识搜集与信息梳理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知识体系与独特思想体会。通过可视化的信息图谱设计技术,作品达到了清晰、准确与美观地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

欧阳旭同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为论题,巧妙借用“学术赛场”的意象进行全英文可视化图谱设计。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场域比喻为一座“学术赛跑运动场”,将哲学家的学术生涯比作运动员“赛道”,从而形象地传达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间的学术生命关系与历史成就。

陈思予、李乐琦同学在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史的过程中,对马克思女性主义产生了研究兴趣。她们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运用风格化的图谱设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身份、地位与劳动关系,重点介绍了西蒙娜·德·波伏娃、奥兰·普德古热、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物,揭示了马克思女性主义的学术历程。

施展、应欣邑同学运用可视化设计,既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谱系,也以时间为轴线,依次展示了马克思生平重要著作及其生活学习场景,达到了清晰的信息传达效果。

张雨林、方舟子、李鑫同学聚焦哲学与建筑的关系,以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与流派学习为出发点,延展到相关建筑设计思想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自由与责任、个人与集体、焦虑与孤独等议题的阐释。

王思怡、楼方子同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为题,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地域传播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以时间为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名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进行图谱设计。

倪政耀、何亮锟、杨皓然同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阐释苏联时期的电影制作发展,具体阐释了“辩证法与蒙太奇”“历史唯物主义与电影叙事”“阶级斗争与意识形态表达”以及“电影作为政治工具”等话题,直观展示了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熊青榆 、俞西媛同学以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题,运用知识图谱设计,对相关学者、代表著作依据时间顺序进行全面梳理;并在第二张图中展示该学派的主要热点议题与核心观点。最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存在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理论对比,从而形成批判性的认识。

课堂教学现场

经典的解构:“介绍一个学派”与“解说一部名著”

本阶段课程为12个课时。教师在回顾第一阶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聚焦马哲思想与个体人生的核心议题,开展知识检索、理论思辨与课堂讨论,形成切身的思考体验与思想成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影视动画剪辑技术,辅助AIGC技术平台,创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纪录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解说动画,通过多媒体视听设计传达方式,全面展示知识理解与思想成果。

《共产党宣言》作者:江悦

《苏联电影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倪政耀、何亮锟、杨皓然

《日常生活批判》作者:王思怡、楼方子

《西方哲学流派史》作者:王悦涵、苏琴晴 

《存在的轻与重》作者:张雨林、方舟子、李鑫

课堂现场

当代的回应:“创作一件艺术装置”与“举办一次课程展览”

本阶段课程为12个课时。教师在回顾第二阶段教与学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社会语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探究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业要求学生以多媒体技术、数字交互技术、公共装置艺术等为手段,介入哲学与社会核心议题研究,在思考与行动的交替中发现问题,生发智慧,创造知识。通过课程汇报展的方式进行广泛链接,构建更多的学习与传播价值。

《灵犀之眸》

欧阳旭、沈建美同学创作的作品如同心灵沟通的窗户,透过不同眼镜片的组合,使观众能洞察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种洞察象征着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感知与捕捉,就像“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述,即使面对复杂多元的世界(不同镜片的折射与呈现),也能精准地理解其内涵。每个人面对同一的客体世界时,主体接收后的呈现也会有所不同。镜片作为人眼前的第一层滤镜,对认知与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装置旨在表现由观看所构建的物我关系,打破日常中由经验所规训的观看方式。

《虚境·存我》

熊青榆、俞西媛同学创作的艺术装置以纸板堆叠的形式呈现,象征个人与外界层层叠加的关系结构,讨论关于自我探索与存在思考的哲学话题。每张小卡片承载着关于孤独、自由、本真等哲学主题的文字,它们如思想的片段,散落于人生的时空节点。通过阅读与互动,观众逐渐揭开表象,进入装置的“虚境”,开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与重构。 

“虚境”意在模糊现实与精神的边界提醒人们:内心的真实存在于感知之中,而非外界的喧嚣;“存我”则寓意在多重体验中留存自我的核心,将脱敏与成长转化为内在的力量与意义。这是一场关于个体存在意义的探讨,亦是一次对自由与真实的追寻。装置邀请每一位观众在层叠的虚境中停驻片刻,反思当下,存续自我。正如哲学所言:“在虚妄的世界中,找到你唯一真实的存在。”

《存在的轻与重》

张雨林、方舟子、李鑫同学的作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思考,探讨了“轻与重”这一存在的二元性。建筑象征着历史与物质的重量,它不仅是空间的构造,更是时间与社会的积淀;而小说则通过其虚构与叙述的灵活性,象征着轻盈与个体自由的追求。通过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元素,本作品邀请观众反思人与环境、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在当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建筑的沉重与小说的轻盈,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封闭的窗口》

王悦涵、苏琴晴同学的作品以哲学中的“多元视角”与“存在本质”为核心,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Monadology)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得到启发。每一个盒子象征一个独立的“单子”或认知世界,这些看似孤立的个体通过投影的映射彼此交织,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存在整体。盒子彼此封闭,但通过光影互联,隐喻人类在个体认知局限下对整体真理的探索。投影互相叠加流动,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象征多元视角的交融与冲突以及人类认知的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

《未坍缩之间》

张周怡、李秉君、董文慧同学从多世界诠释的角度创作艺术装置。“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的,而是存在无数多个平行宇宙,在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就会发生分裂,分裂出平行宇宙。而我们只能看到我们宇宙里发生的事情,平行宇宙里面的故事我们是不知道的。”这种观点同样能诠释“薛定谔的猫”。

该装置通过外部的投影和内部的暗箱视频两个部分来诠释主题。外部投影运用物理学中的双缝干涉实验,通过波的形状来展现主人公未下船的人生;暗箱内部是粒子形态,是主人公另一种被干涉的人生:主人公遇到了心爱的女孩,选择了下船,并与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两种装置,表达“现实是否有观察者决定”这一想法探讨人们的选择、关注和认知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我们所经历的世界?

《烛时》

王思怡、楼方子同学的作品以蜡烛燃烧为核心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时间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品灵感源自亨利·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对时间流逝和日常生活循环的深刻分析:时间既是日常生活的框架,又被其不断填充和消耗。燃烧的蜡烛成为一种隐喻,象征生命与时间的双重消耗,以及日常中微小却恒定的变化。

《多余的空间》

李芃璟、董哲、邵清扬同学的作品以积木的分割与重组为隐喻,讽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通过巧妙排列积木块,展现看似“凭空多出”的空间,实则是对既有资源的重新分配,隐喻工人劳动被资本家分割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后者被资本占有。这种游戏化设计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以直观的形式质问劳动与资本的不平等关系。

本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最难讲”变成了“最精彩”、“纸上谈”变成了“实践行”,通过多元化构建将课堂变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思想洗礼、在行动中获得内核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守正创新,走进专业,融入美院”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创新实践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