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时尚设计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5-04-09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时尚设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5-04-09
为回应“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面推进时尚设计学院与新港村“联村共建”项目。4月9日上午,时尚设计学院党员教师李艾虹、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雷姝带领三十余名学生共赴良渚新港村开展三方党建联建,邀请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为乡村导师,都市快报党支部书记、编委陈欣文为社会导师,共上为期三周的《创意时装设计》专业课。探索如何以乡村风貌为灵感赋能时尚设计课,以创意时装课程成果反哺乡村,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 “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一)需求清单变设计图纸,乡村"土味"焕发国际范
“二十年前,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站在村史墙前,向学生们讲述乡村的“逆袭”之路。如今,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新港村已旧貌换新颜:红土网球场办过省级赛事,废弃火车厢改造成“风逸荷塘”庄园游人如织,但村委的“烦恼”也很实在:“游客夸我们环境好,可总说少了点‘艺术范儿’。”
此次,《创意时装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是时尚设计学院课程思政的创新举措,也成为如何让新港村乡土焕发时尚的破题之举。学院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打造未来乡村的道路上,新港村需要的不只是生态美,更需要美学与生活的交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村里的黑陶文化、草帽编织都是宝藏,但年轻人觉得‘土气’;元宇宙馆建好了,却缺内容填充。”村民们的“需求清单”,转变成了学生们的设计命题。
“党建联建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共创”课程负责人李艾虹老师说。在未来的三周课程中,同学们将深入到田野村间,将油菜花田和乡村风貌作为“灵感实验室”,用乡村的一草一木作为时尚绣片,织就出一件件创意时装和创意装置并还给这片土地。让设计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再融入村民的生活。
(二)田埂变身时尚秀场,指尖绽放可触摸的美学
溪畔营地旁,李艾虹老师指导学生以自然为画布,将新港村草帽文化、油菜花田转化为艺术装置,让乡村景观变为“可触摸的美学课堂”。田埂间,这堂以“泥土为纸、自然为尺”的创意时装设计课堂,随着春风徐徐展开。越来越多村民围拢过来,师生们邀请村民共同加入创作设计。这次设计课展现的时尚,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秀场或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让村民觉得“这设计我能用上”“人人能参与进来”的生活美学。时尚并非都市的专属,乡村的质朴美学更能为设计注入返璞归真的力量。学生们指尖沾着新翻泥土的芬芳,他们用自然的元素编织创意,让时尚与乡村的烟火完美融合。
(三)把党课开在田埂上 乡村故事破圈生长
“二十年前我就报道过美院学生的创意改造项目,希望今天的改造能让新港村变为‘时尚秀场’”,都市快报党支部书记、编委陈欣文的讲述串起时光珠链。这些年,他也不断关注着新港村的华丽转身,用一篇篇生动的报道展示了如何用媒体语言让乡土故事“破圈”,阐释着符号化表达如何激活乡村经济。今天,他化身为社会导师,为同学们讲述“党建+设计”如何重塑乡村:从“千万工程”到“共富样板”,从黑陶纹样到数字云端,新港村的蜕变正是“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这场在地课程不仅是专业课程,更是一次鲜活的党课,泥土的芬芳浸染了设计图纸,更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春风中落地生根。当学生蹲在田埂画草图、与村民讨论设计细节时,“以人民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泥土的温度、村民的笑脸、乡村振兴的具象答案。
何书记望着忙碌的创作现场感慨:“这些年轻人,正在为乡村种下会开花的未来。”三周的课程刚刚开始,但新港村的故事已埋下彩蛋:学生们的设计草图雏形初现,创意时装与装置艺术蓄势待发,村民的草帽即将登上设计展板。这场“泥土与时尚”的碰撞或许没有国际大秀,却写下了更珍贵的答案——“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党建引领下,时尚设计学院正以设计为桥,让美学生根,在乡村生长。
此次在新港村开展的创意时装设计课程,是一次党建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树立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时尚设计学院党委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设计学科的专业优势,推动更多艺术实践走进乡村、走进社会。通过不断拓展联村共建的广度与深度,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奋力书写一流党建引领一流时尚设计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