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5-07-01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7-01
为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名校育人效应,“2025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思政实践暑期交流项目”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项目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共同主办。
6月27日至7月1日,为期五天的交流项目围绕 “和美相遇”“诗画江南”“文明辉光” 三大版块展开,每一个版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育人内涵,串联起两校学子的实践之旅。
参与此次交流项目的北京大学同学分别来自政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生物科学、管理学等多元专业方向,我校参与学员同样涵盖了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方向在校学生。两校学子共同打造沉浸式艺术实践体验,共探“大思政”创新路径,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管理学科的前沿视角与思维模式带入艺术现场,让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在实践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真正实现了“思政+艺术+科技”的深度融合。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李泊桥、元培学院学工办公室和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相关负责人及二十余位教师参与活动。
版块一 :和美相遇
开端
身体剧场 — 知觉游戏
授课教师:龚 啸 管博扬
课程助教:郭望昭 张媛媛 管博扬 王佳鑫 梁 冉 肖泽鑫
6月28日,象山校区帕加马雕塑馆内,通过一场名为“身体剧场—知觉游戏”的工作坊,同学们率先破冰。专业基础教学部龚啸老师以数字媒介为轴,现场演示如何将绘画笔触实时“转译”为声音,让黑白线条化作旋律起伏。两校学生在肢体与媒介的交互中,体验用耳朵“看”画、用身体“听”音。“把纸上的创作转化成音律,打破了我对艺术形式的固有认知”,国美基础部章一文同学说。北大元培学院王昕云则感叹:“当画面被解构为节奏与和声,我才真正体会到跨媒介创新的能量。”这场跨越视觉与听觉的实验,为后续“艺术思政”系列课程的展开奠定了开放的感知基调。
知觉游戏体验与互动现场
为艺术战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馆
讲解人员:余厚涵
活动助教:郭望昭 张媛媛
推开象山校区校史馆的大门,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教具、前辈大师的手稿与画作依次铺陈,串起97年薪火相传的国美故事。讲解员娓娓道来,同学们在“国立艺术院-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脉络中,看见烽火中创校、改革中蝶变、新时代腾跃的壮阔征程。感悟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小我”,而是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大我”。
历史的长河奔涌至此,化作同学们心中的火种。大家相约:以敬畏之心深耕艺术,以炽热之情投身教育,让先辈点燃的火炬在新时代青年手中燃烧得更亮、更远。
两校师生参观中国美术学院校史馆
共享
6月28日傍晚,两校学生齐聚象山校区青年文化社区共创空间,围坐共话青春。从初见的拘谨到畅谈的欢笑,这场共享之夜因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将大家迅速联结,围绕着各自的学艺趣事和校园见闻,同学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友谊的种子悄然生根。活动尾声,同学们互留联系方式,期待着未来能进一步交流,这不仅为后续活动铺垫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着对未来友谊的美好期待。
两校同学互动交流与分享
版块二:诗画江南
中国手艺
釉生花 — 陶瓷釉上彩
指导教师:戴雨享
授课助理:邹子昕
课程助教:蔡晓婷 杜雨欣 李陈滢 肖梓盛 郦 帆 蒋智伟
6月28日下午,手工艺术学院的报告厅化身“流动彩窑”,两校师生透过高清显微照片与窑址标本等文献资料和实物案例,速览了宋元明清釉上彩的“色谱演变史”。一时间,传统缠枝、当代几何、抽象色块交相辉映,陶瓷素坯被青春重新点燃,古老的釉上彩在当代语境里焕发新生。
“釉上彩”绘制体验课程现场
触之美 — 陶艺拉坯
授课教师:毛夏平
授课助理:蒋智伟
课程助教:蔡晓婷 杜雨欣 李陈滢 肖梓盛 郦 帆
釉上彩绘制课程结束后,在手工艺术学院毛夏平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同学们开始了“与泥对话”。掌中湿润的泥团此刻被赋予呼吸,从泥料配比到成型技艺,从施釉要诀到烧制工艺,陶瓷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当代新语,匠心精神与工艺美学,均在“劳作上手”中被青年一代所领悟与理解。
陶艺拉坯示范教学
“陶坯形态各异、虽显稚嫩,却饱含着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吴乐感慨道,“当指尖在旋转的陶泥上留下痕迹时,我们才懂得毛老师说的与泥对话——原来最质朴的泥土里,藏着最生动的艺术语言。”
北大同学“劳作上手”拉坯体验
西湖志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瞻仰蔡元培雕像
参观潘天寿纪念馆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带队教师:陈超历 文 思 夏旭林
活动助教:刘 尧 郦 帆
6月29日上午,两校师生齐聚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师生们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蔡元培先生雕像,并聆听专业基础教学部陈超历老师讲述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及两校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随后,大家来到潘天寿纪念馆进行艺术考察,共同鉴赏馆内珍藏的潘天寿代表作品《梦游黄山图轴》等。潘天寿先生作品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其 “强其骨” 理念,既是对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深度提炼,也是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艺术诠释,启迪众人将艺术创作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相联结,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两校师生瞻仰蔡元培先生雕像并合影
潘天寿纪念馆展厅及故居参观现场
本次艺术思政实践交流活动还特别安排了两校师生共同参观“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展览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以无尽的视觉想象构筑丰沛的图像系统,呈现出了诸多中华传统美学在当代的极致表达。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田恩同在现场感叹道:“展览堪称一场东方美学的当代演绎,那些既熟悉又新奇的视觉符号,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两校师生参观“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象山望镜
象山采风 — 互见共绘
授课教师:古 榕 谭小妮 方赞茹 张 超
课程助教:肖梓盛 张媛媛
6月3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古榕、谭小妮、方赞茹、张超等4位老师共同授课,两校师生展开“象山望境”主题写生,携手探寻象山校园建筑的空间韵律与自然生机,在流动的探索与沉浸的创作中,交织出一幅生动的采风图景。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张之阅分享道,“此次采风不仅定格了细雨江南的诗意瞬间,更让两院学子在墨色交融里,心手相连、情谊日深。”
两校师生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采风写生
水墨之镜
书画品藻 — 国画书法创作观摩
诗意心灵 — 水墨小品试制
青春之歌 — 集体创作共绘共创
授课教师:陈超历 王 異 王开通 卞文学 张淳澈
课程助教:郭望昭 刘 尧
宣纸铺展,墨香氤氲。在专业基础教学部陈超历、王異、王开通、卞文学、张淳澈等5位老师指导示范下,两校学子执笔运腕,体验书画之妙。在提按顿挫间临摹生肖碑帖,在横竖撇捺的起承转合中感受汉字承载的文明厚重,在梅兰竹菊的写意勾勒、山水云烟的泼墨渲染中体悟东方美学精神。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朱渔说:“‘水墨之镜’艺术之旅中,老师们深入解析笔法墨韵、构图章法,更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美学意蕴与传统精神,让我领略到中国水墨艺术的精妙与魅力。”
两校师生共绘共创活动现场
青年座谈 — 为天下先
座谈人员:中国美术学院及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
活动助理:肖梓盛 郭望昭
6月30日晚,象山校区青年共创社区迎来了一场思想碰撞的象山会议,两校青年学子们围绕“为天下先”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同学们立足各自专业背景,就新时代青年责任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先”精神的当代内涵——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更需心系天下的责任担当;针对艺术创作边界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展开辩证思考,探讨科技浪潮下艺术本真的守护之道;分享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案例,展现艺术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碰撞融合。
象山会议“为天下先”主题探讨与交流
版块三:文明辉光
良渚探源
参观良渚博物院
带队教师:胡晓东 张建中 夏旭林 郑 亮
活动助教:刘 尧 郦 帆
穿越五千年,对话文明之光。6月29日下午,两校师生走进良渚博物院,驻足凝视“玉琮王”“刻画符号”等文物珍品,真切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及文化精髓。随后,师生一行来到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参观了校内展陈的部分毕业作品,真切感受中国美术学院的自我更新与迭代,以及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的学术主张与使命担当。
两校师生参观良渚博物院及合影
画说党史
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党建文化长廊
红船精神宣讲
授课教师:何红舟 周 勇
课程助教:陈华秋 伊嫣然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两校师生在象山校区开展“画说党史”主题活动。作为两校2025年艺术思政实践暑期交流项目的重要环节,此次活动通过艺术与党史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
中国美术学院党建文化长廊犹如一座知识宝库,以现场近2万文字、150余张图片,结合灯光、音效和多媒体技术,为两校师生打造出一本多角度、立体化的国美党史“教科书” 。现场,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分部教工党支部书记周勇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为经,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思想为纬,为两校学子揭开了一段艺术与家国同频共振的壮美史诗。
两校师生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党建文化长廊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油画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的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红舟主讲《师德相传 画说初心》专题党课。何红舟教授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详细解读了油画作品《启航》从构思到完成的创作历程,重点分享了其将画面视角从“下船”转为“上船”的关键性转变——重构画面叙事,实现从记录历史到诠释精神的升华。何教授同时还为大家讲述了中国美术学院“九零塑九零”培养青年人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一代代国美人坚守文脉传承,倡导创造力培养与社会责任担当双重实践的育人精神。
《师德相传 画说初心》专题党课授课现场
友谊长青
中国美术学院“夏之旅”作品展示
活动尾声,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同学们,在“夏之旅”作品展示现场共同分享了此次实践活动的艺术创作成果。作品凝练了同学们的灵感与创意,也象征着两校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这一温馨而富有意义的环节,两校艺术思政与润育青年的实践交流得以升华,寄寓两校情谊长存。
中国美术学院“夏之旅”作品展示与合影留念
北京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思政实践暑期交流项目
活动时间
2025年 6月27日 ~ 7月1日
活动版块
和美相遇
诗画江南
文明辉光
为艺术战/身体剧场/中国手艺
西湖志/象山望镜/水墨之镜/象山会议
良渚探源/画说党史/友谊长青
总顾问
傅巧玲 曹晓阳
总策划
李 猛 程剑光 李 沐
项目策划
童玲君 孙飞宇 李泊桥 李轶军
项目统筹
文 思 何林憶 陈玉莹 姚 垚 夏旭林
学术特邀
何红舟 戴雨享
项目执行
胡晓东 周 勇 陈超历 王 異 王开通
卞文学 张淳澈 龚 啸 古 榕 谭小妮
方赞茹 张 超 肖 雄 徐跃恬 魏晓娜
郑 亮 吴诗倩 宋山杉 张鼎力 葛晓婵
王颢睿
项目助理
张媛媛 刘 尧 肖梓盛 郭望昭
郦 帆 伊嫣然 陈华秋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支持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潘天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