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1-05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11-05
2024年11月3日至4日,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Intermission: Curatorial Studies/Education?)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联合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策划执行。
Panel 21国际论坛“幕间:策展教育?”现场
11月3日上午论坛开幕, Panel 21 二十一世纪艺术 / 教育国际论坛此番聚焦策展教育,旨在聚集全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策展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坛演讲覆盖了策展史的重要案例,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各地区的机构与学院实践,以及对“策展”和“教育”相关的总体性思辨。论坛的特别版块“时刻与现场”则为海内外青年策展人、研究者及策展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对话的平台。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为论坛作开幕致辞
闵罕谈到,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策展教育的复杂性显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也未受到足够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立人”的使命,而跨媒体艺术学院则在“作为教育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教育”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实践与探索。她表示,期待与所有参与者进行真诚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站在一起,走出历史的断裂时刻。而策展教育,则将成为“幕间”的种子,它所带来的互联、共生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将是让幕间时刻重新焕发生机并使个体获得解放的艺术契机。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本次国际论坛发起人卢杰发表论坛引言
卢杰教授为论坛发表了题为“幕间”的引言。卢杰教授简要回顾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的创立背景与定位,并以研究所LOGO形象及过去所发起的数个核心项目为切入点,阐发了研究所的核心办学理念。ICAST将当代艺术理解为一种社会思想,将策展理解为一部“行动之书”。引言以发问结束:策展性(curatorial)是否可以作为人文学科、博雅教育的基础,是否可以成为融汇文学与语言、哲学与美学,身体与行动,政治经济学的维度,视觉与媒介的创造,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把握,激发主体性与政治性的生命教育?他认为,各位嘉宾汇聚于此,带来普遍性和在地性的思考,对诸多问题以及“问题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正是策展教育作为行动政治的意义所在。
论坛上半场,五位发言人从不同的视野发表主题演讲,卢杰教授与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执行所长刘畑分别对各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回应。论坛下半场的发言结束后,香港汉雅轩总监,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教授、ICAST共同创办人张颂仁进行了回应并对各位嘉宾的精彩表现表示感谢。
11月4日上午,是此次论坛的特别版块“时刻与现场”(Situation & Locale)。该板块共召集了12位活跃于海内外的青年策展人、艺术家和研究者。他们从各自的田野和视角出发,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案例与思考,也分享了复杂、迷人的在地经验与时空状态。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蒋斐然作总结发言。
当日下午,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全体演讲嘉宾和与谈人(陈界仁、蒋斐然、卢杰、刘畑、沈林)就论坛两天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进行了持续的讨论:对后殖民主义的批判仍然是讨论的重点之一。作为后社会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相关的研究者,奥克塔维安·伊萨努认为,“后”并不表示翻篇,没有什么是真正过去的。佐伊·巴特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策展人将如何保证自己的策展和实践方式是本土的?如何保障自己的知识仍然是本土的?刘畑在讨论中强调,在“向后殖民说再见”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主体性。盖比·恩科伯则讲述了一个的故事:她曾经拒绝过一个以后殖民主义为题的国际展览的邀约,因为她认为今天存在着不同的对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的理解。台湾当代艺术家陈界仁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思路:新殖民主义已经到来,而我们却仍然在不停地谈论后殖民主义;今天,后殖民话语已经成为殖民者的帮凶,因此不管我们谈论后殖民、新殖民还是去殖民,我们都应该发问:谁是殖民者?我们自己是否也在助纣为虐?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沈林则抛出系列史实,真正地进入历史现场,切入殖民相关问题。
此外,圆桌讨论还涉及了多种话题,包括文化的混杂性和跨文化现象中的潜在问题、对当代加速主义的看法、以及全球双年展中艺术家创作的同质化问题、微观叙事与宏观结构的问题等。
圆桌讨论现场
论坛的主题曾提到,所谓的“幕间”,既是当代艺术的“幕间”,也是更宽泛的文化与政治现实的“幕 间”。对于此刻的艺术来说,它是工作的背景,更应该是工作的对象。各位讲者以不同的案例和思路回应了此种“幕间”状况以及其中策展教育所打开的多种可能。多位讲者都提到,“幕间”状况可能将持续存在,而这毫无疑问导向了未来的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的持续发明和开展。如何将策展教育作为一种长期的、富有成效的行动,将是全世界各地无数同道者们要继续拷问的命题。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