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首页展览

展览

薪火传新——中国美术学院第6届新生手绘校史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专业基础教学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1-12-26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专业基础教学部    发表时间:2021-12-26

     前       言    

 

薪火传新  校史蕴长

自2016年起,专业基础教学部在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持续开启“寻踪溯源、校史洗礼”预课活动。我们努力倡导学生将学校历史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着力开辟校史育人的新方法,通过挖掘校史中的文脉传承和人文积淀,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让思政工作“活起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如何让每年一届的“手绘校史”品牌项目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百年党史主题教育中,引导青年在学校九十余年历史星空下,汇聚思想、凝练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信仰、体悟担当,将校史与党史两相映照,成为项目进程中师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全体任课老师广泛指导下,通过一个多月的课外作业形式,2021级学生完成了千余幅精彩多样的作品。后期,由学部青年教师分别组成导师团,带领优秀学生对画作进行打磨和提升,旨在充分提炼作品中独到的绘画语言、深挖其中的思想内涵,希望产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作品、一些精品。今天,我们将这些优秀作品呈现,分成“为艺术战”、“人物谱系”、“美育家园”、“湖山望境”四大板块,内在联通又各有侧重,93载薪火接续、继往开来,成为汲取校史、连接党史精神的“国美力量”。作为文献补充,展览面向学生展出《国美大典》全集,带领大家寻觅学校建校以来始终贯穿的学术文脉,追溯和回顾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以史励志,作为每一个有血肉之躯的青年学生,将个人投射到校史、党史中,与学校、国家血脉相连。继薪火,铭昨日筚路蓝缕;传新人,展未来宏图昭昭。在校史中收获重要洗礼,开识见、仰高峰、增自信、蕴生长,这应该是每个国美学生开启艺术“初心”路上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他们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坚实之行。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2021年12月

 

第一篇章   为艺术战

烽火立校,激流立人。93年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时任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建我院前身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九十多年的时间,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美院数代同仁历经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在四方离乱、生灵涂炭的岁月里,于民族危机中奋起,在时代问题中自新。一代先贤呕心泣血,筚路蓝缕,为中国艺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造就了中国美术学院这座巍巍学府。九十余年来学院数易其名,不断发展并被时代铭记。从国立艺术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址横跨四省,铺开可见铮铮血骨和艺者河山,林风眠先生写下的“为艺术战”的铁血誓言犹在眼前。国美精神一代代传承,这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已通过一代代大师的匠造而衍生成为国美之灵魂,艺者之风骨。如今,象山校区南门石碑上所铭刻的“为艺术战”四字已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饱含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欲求创造力之激发,首先要在想象力贫乏的时代里重建‘感兴之诗学’,从而解放身心,重启我们的激情和爱欲。”正如高世名校长所言,这正是“为艺术战”的时代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8班  胡暻熹 刘振轩 林兆琦 蒋辉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8班-胡暻熹 刘振轩 林兆琦 蒋辉:非常荣幸这次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子,被历历代代的美院人的努力奋进所震撼,已将“为艺术战”的精神铭文刻入脑海,深深体会到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也明白了学校布置这次作业的重大意义。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之间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交了此次手绘校史作业。本次作业主要取材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前景以黑白干性材料绘制美院建立之初的老一辈美院人的前进和奋斗。同时也是取材于校内的师生雕塑作品,体现了当下美院的师生共进的优秀教学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双关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叙事性,也是纯粹黑白的形式加强观者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感受。中景采用了干湿材料结合的方式绘制了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的丰富植被,以芭蕉叶,竹林这种贯穿了美院上下近百年始终的植被作为衔接,映射了中国美术学院历代美院人的精神代代相传。远景采用了纯水墨带了一点颜色的方法几笔带过了美院的现景,现在的美院在美院代代人的努力下已花枝招展蒸蒸日上,富有新时期美院的生机与活力。最后,在最上方提上核心的主题:“为艺术战”来收尾,在旁边附上中国美术学院及校训,代表我们作为新时期的美院人,会铭记美院代代人的努力并星火相传。以“为艺术战”为理想,将国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和认知与实践的宝地,并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奋进。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13班  刘一诺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13班-刘一诺:本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机缘巧合。某日因走错路,我经过了象山校区的铜制群雕,“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赫然映入眼帘,情不自禁走上前,注视着笑意盈盈的潘天寿先生和周围的一众艺术匠人,仿佛看到了90多年前西子湖畔的国立艺术院,如冉冉初生的红日照亮了中国的艺术前路。1938年,林风眠在湖南沅陵留下掷地有声的口号——“为艺术战”!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坎坷,他孑然一身,犹如一名勇士,为坚持回归东方的诗性艺术,展开旷日持久的艺术之战。我选择用铜版画的绘画语言来刻画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物形象,以笔拟刀,通过硬朗的笔触,展现“为艺术战”这一主题。左上角“中国美术学院”标志与群雕中“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交相呼应,表达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过去与现在。93年风雨兼程,成就了国美一代代为中国艺术添砖加瓦的艺术家们。如今的后辈也将继承“为艺术战”的精神,续写国美的辉煌。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4班  杨苑柠 孙可欣 应咏祺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4班-杨苑柠 孙可欣 应咏祺:浪漫主义逐渐没落,浪漫情怀普遍性缺失的社会,“为艺术战”作为国美浇铸的人文内核之一,急需一种服务于当代的理论诠释。“为艺术战”的精神在于构造一种超我与客观现实的和谐关系,而非只是求道的纯粹。“为艺术战”当代面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更在于内化艺术之气质,构建一种对生活苦难与悲剧面的处理方式,一种完美与现实之间的妥协,一种人生的艺术出路,用以调和超我和现实彼此之间的侵犯。本小组作品以碳条和牛皮纸为媒介,以版画为表现手法,以校报为形式,定格历史时刻,回溯国美校史,追思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等校友为中国现代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奠基以及感受他们的人生哲学。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  廖子瑄 杨馨予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廖子瑄 杨馨予:胸怀天下,为艺术战,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心中应有的理想和信念。作为一名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这样的信念应该牢牢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自1928年国立艺术院成立以来,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为艺术战的工作者。直至今日,我们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新的一员,理应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理念并亲身践行,本次手绘校史活动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在了解学校历史的基础上选取了一些大事件作为节点,模仿版画的效果进行绘画,借此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增加画面的力量感,在没有文字表述的情况下体现“为艺术战”此言坚定强烈的艺术态度。除了对大事件的描写之外我们还画出了国美的全套纪念章,纪念章造型的变化伴随着学校的每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是极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要走的艺术之路还很远,我会谨记林风眠先生所言,胸怀天下为艺术战,做中国艺术的一枚螺丝钉。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8班  唐佳璇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8班-唐佳璇:这幅作品画的是国立艺术院时期的一张教师合影。教师是美术教学的核心。蔡元培在《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中就提到:“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影响重大。画面中的教师们为了“培养艺术专门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而聚集在一起。《艺术教育大纲》中写明:“艺术学校能给予学子者,是艺术的基本方法及经验,使之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或大艺术家。”当时“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作为学校的学术口号,直接体现了为艺术战的观念。先辈们团结一致,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做出了伟大贡献。

 

第二篇章   人物谱志

1928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率林风眠、潘天寿众位师生,于杭州西湖孤山罗苑,远眺湖山,襟抱天下,独树美育代宗教以改造中华之宏愿,拉开现代艺术教育之帷幕。国立艺术院的成立齐聚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共同探讨中国美术的命运,赋予这场运动以更学术,更开放的色彩。中国最早的艺术研究生张眺、李可染不仅映身1928年秋天的西湖湖山,而且标志着两条献身理想的成长之路,一条是张眺所代表的民族解放之路,另一条是李可染所代表的艺术独创之路。民族解放之路上还有胡一川、力群、彦涵、罗工柳、董希文、曾竹韵等,他们作为革命艺术的旗帜性人物,铸炼英魂,谱写强音。同样,在艺术独创之路上,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木心等横亘在中西之间,襟抱民族艺术独创的理想,融汇中西,匠心独造,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校师生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创作出一批批凝结国人集体记忆的惶惶大作。以刘开渠、江丰、莫朴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深入时代生活,通感人民之心;以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们,一方面延续传统命脉,一方面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坚持传统出新,开创出中国画史文脉中的一代新风。九十余年来,我院一代代有志于振兴中华的艺术人才,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有的成长为新世纪学院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有的经历当代艺术的荒原铸炼,返身学院,成为新型艺术教育的开拓者;有的持续地在国际艺术坛上,经大浪淘沙,成为蜚声中外的重要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在时代激流中成长,催生了广大的学术胸怀,催生了自我觉醒,催生了逆流急进的实验精神,也催生了代代追蹑,品味传承的血脉谱系。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  张秋怡  张逸舒,造型1班  龙定杰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张秋怡 张逸舒,造型1班-龙定杰: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创办至今,办学成就卓著、蜚声宇内,聚集和造就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对于“薪火传新”这个校史主题,我们的理解是“对艺术的传承”,校徽给予了我们灵感,于是我们翻阅了大量校史资料,收集了许多相关信息。作品将西湖罗苑作为背景,体现了以西湖罗苑为起点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的“薪火传新”,一个学校的历史发展同学校的象征人物—校长息息相关,我们决定以与我校辉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领军人物作为画面的重要因素,红色的背景既是校徽的中国红,也是艺术革命热烈的红,蔡元培先生、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以及刘开渠先生等历史人物位于画面两边,许江校长及高世名校长位于画面中心,即中国美术学院校徽(中心国字)的前面,人物、校徽、背景重重叠加,正如艺术薪火代代相传。薪火相传,我们是被传承的人,也是将它传承下去的人。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在老师和前人的经验总结与引导下继续努力,让这份“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8班  刘慧磊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8班-刘慧磊:翻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每一张仿佛都在向我们叙述着这里曾经人才辈出,满经风霜,叙述着一代代国美人薪火相传的故事。见闻后的我感慨万千,由此创作了这样一幅画。为了让历史的岁月感留存,这幅画便采用了做旧的老照片风格,也使用了许多水墨滴溅效果,将三个时期的国立艺专校址背景和建校初期三个重要先领肖像汇融于一画,蔡公择址西湖,林风眠倡导中西融合,潘天寿国画独树一帜,三个人都是国美发展的历史先驱,所以将其择为这幅画的描绘人物,脸部的刻画较为模糊,保留出一些历史人物的若即若离的神秘感,用水彩调出合适底色,上色后水彩与碳灰的融合,会使脸上透出些冷色,再给背景刷上大量锈黄色,更添一份历史的老旧感,三个校址背景之间加了大量水墨进行过渡,使其能够稍显过渡柔和。最后摹写三位先领的真迹手书,将其置于人物两边,给画面赋予前辈们艰苦卓绝所留下的浓厚文化底蕴,也是个人认为是此作最成功的收尾。在这金黄遍地、穰穰满家的秋季,吾辈作为新一届的国美人,应当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背负起薪火传新的使命,用手绘的方式描绘校史,让前辈的光辉事迹永照千古,让国美的未来更加光芒耀眼。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6班  叶咏新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6班-叶咏新:铺开漫漫岁月,校史是一代代国美人“为艺术战”的光辉战绩。以人物作为表现校史的媒介,是对国美人“战斗”的致敬。校史悠久,贡献者众多,故我选择以长卷形式将人物剪裁,交错拼贴于牛皮纸上。从左至右,十六位“战士”交叠拼合,前后遮挡更体现出国美孕育优秀人才之众,非一张小小长卷所能完全展现。分散排布于人物之中是铿锵有力的“为艺术战”口号,位居最中有火红的中国美术学院校标。为增强画面丰富程度,我在拼贴中加入特种纸提升质感、红色PVC薄片协调色彩。多重元素的叠加使长卷更富有层次感。绘制拼贴长卷的过程亦是学习校史的过程,手绘每一位人物,便会主动了解他们,了解他们在国美留下的印记,了解美院校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国美铸我,我助国美,也许你我也将成为“战士”,在长卷上留下深深足迹。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7班  谢坤容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7班-谢坤容:我翻开将近百年的建校史,看到的是一批批为艺术献身的佼佼者,看到的是中国艺术在危难中的发展史。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培养了无数能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坚守信念,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不断探索的先辈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我选择了几位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前辈,分别是我校的创建者林风眠和蔡元培先生、对中国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的潘天寿先生、关怀一八艺社的鲁迅先生、前代校长莫朴先生。我将他们的形象作为画面主体,采用了大小对比强烈的海报构图,形成了有力的节奏。将“为艺术战”的口号穿插入图片之中,代表了历代国美人的理想和信念。将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徽放在文字的下面,形成了倒三角的构图形式,更有利于突出国美的标志。整幅作品选取了红色、灰色和黑色作为画面的颜色,为的是着重突出能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的红色,红色同时也是中国的代表色,体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我同时将中国美术学院历代的三个校区作为背景,代表了国美一路发展的历程。手绘校史,笔墨丹青,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继承前辈的伟大信念,还要将国美的历史继续书写下去。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4班  吴志伟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4班-吴志伟:中国美术学院已经建校多年,了解每一段历史是每个学子应该传承的使命。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才让国美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也让我对这些人心里深感敬佩,让我回忆起国美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为艺术战”则是对那些前辈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情。因此,这也给予了我巨大的灵感,让我以“为艺术战”为题去形象概括“国美之道”。材料上我用黄纸为底色,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年代感,可以自然的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内容上我也截取了国美历史中的代表名人,他们也象征着国美的过去,以及对国美未来的指向。黑白画法则是让画面变的简洁明目,视觉上给予强烈的冲击感,用直线连接了外轮廓,是对过去与未来的联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未中断的“为艺术战”是对国美道路的总结,不是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上起起落落,艰难险阻,一切都是来之不易。最好的不一定是现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不断的朝着最好的结果前进,你有过拼搏,有过努力,历史终将把你们记住。纵使道路跌跌宕宕,我们也会目光如一,看向前方,看向那充满未来的前方。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七班  任俊谚 林开颜 陆昱霏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七班-任俊谚 林开颜 陆昱霏:何其有幸,能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在排版中,我个人崇尚“极简”的具有“禅意”的效果,所以进行了一个等大排列,选择了牛皮纸做底色。在人物方面,并不是每一位的脸庞都是完整的,也是我对其的一种模糊处理,使其在视觉效果上更具艺术性,更深刻的含义是呼吁大家去了解校史。在材料上面,我们讨论并尝试了很多,最终确定了用水彩的形式来表达。淡黄的颜色或者黄中偏红的颜色有种老旧泛黄的感觉,持笔晕染,仿佛看见历史的年轮在旋转,一位位先辈的脸庞不断在脑海中涌现。虽然未能亲眼见过,只是有幸听说。我们选择了三十四位前人的形象,与校徽结合。也是对前人的致敬,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的今日。最后,很荣幸能被选中,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也学会了互帮互助,分工明确,了解了国美的校史,对于未来我们也更有信心,并无限期待。

 

第三篇章:美育家园

中国美术学院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为校训,以传承为基,以育人为本,以美育来引领社会的化育,以激情塑造民族的情怀,这样的使命已然铸成学脉,代代传承。自1928年创校以来,学院数迁其址,历经风雨,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今中国美术学院畔西湖、莅象山,她的校园建造具有山水家园的理想。这个山水家园既有观风雨、览江山的自然特色,又有培养人的本土关怀与独立精神的建造特色。她的营造本身就指向人的心灵塑造,构成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塑造家园的同时,家园也塑造了大家,美育与家园双向塑造、互相成就。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2班 岑斯恬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2班-岑斯恬:在我开始绘制校史的时候,回忆了中国美术学院给我的第一印象: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郊区,柳青荷红,夕阳西下时看见芦苇在河畔飘动,十分美丽;南山校区位于西子湖畔,湖光山色与校园小景相映成趣,布局精巧,石板天坛和流水桥廊。而且在开始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我已经在中国美院度过了我18岁的夏天和秋天,所以我就以中国美院在四季里所表现的秀丽风光为思路,又结合了2021年良渚校区建成使用的喜讯,将这5幅美景融合成中国美院的校徽。风景的借鉴具有历史意义:第一幅春季,是1928年西子湖畔的国立艺术院;第二幅夏季,是2011王澍教授设计的水岸山居;第三、四幅分别是建筑系学院的秋景与冬景;第五幅则是2021年新建成的良渚校区。通过绘画表现出校园的美丽景色,是国美人文风景魅力的展示,更是借此对国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风雨回忆、美好展望与延续。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1班 施悦婷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1班-施悦婷:中国美术学院是培育新一代美术创作者的艺术基地,学校的各种建筑见证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绵延的是永不熄灭的国美精神。秋游游览了国美旧址,又在校史读物中见到1928年的国立艺术学院,再看今天的国美又是一副新气象,不经感慨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厚。在我的校史创作中,我以校园风景为主,选择了学校历代的标志性建筑作为绘画中心,意为学校的历史延续和时代变更;建筑的背后是茂密的树木,意为国美学生在这个名家辈出的学校中茁壮成长,也有美育之意;右上方是国美的校徽,鲜艳的红色代表的是充满活力的校园;“为艺术战”的下方是红色丝带,这是国美精神的延续。现在我作为一名国美新生,国美就是我的母校,我定将继承前辈精神,带着“为艺术战”这份精神坚定地走下去。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2班 李迎归 陈雨露 柳雨欣 贺晓语 周俞含 王兰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2班-李迎归 陈雨露 柳雨欣 贺晓语 周俞含 王兰:第一幅校园,左侧用雕刻的手法将中国美术学院名刻与岩石上。前方摆置盆栽加一点缀,右侧为教学楼,此时的校门整体呈现朴素简约的风格。第二张图片是滨江校区,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旧址,图中画的是学校的校门,校门以木制结构搭建,加以三角形的玻璃顶,气势恢宏。第三张的作品中,画有南山校区的校门。“门”在这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门,也是通向第四张的作品中,艺术的门。一个学校的风貌,在其校门上便有一定程度的体现。第五幅画绘制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校门的旧址,图片应该是于冬日摄制,一旁枯黄而壮硕的树木枝叶衬托着校门上充满艺术气息的学校名称浮雕,历史感溢出画面。第六幅绘画良渚校区校门,良渚校区相对其他校区建造时间较晚,更具现代工业风与自由之感,展现了国美的崭新一面。不负高中三年,中国美术学院是国美学子们正式步入艺术道路的第一步,国美的大门本身充满艺术气息,她不仅是校门,更是艺术的大门。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6班 吴芳萱 边杨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6班-吴芳萱 边杨这幅作品最初构想的结构是想要表现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现代与历史的碰撞。在材料上选择了墨水、毛笔、针管笔,以林风眠院长的“为艺术战”为核心创作的,“为”、“战”两字由墨来表现,“艺术”二字则用红色针管笔勾边,以艺术字体表现,在字中对校史进行了以白描为主的绘画,并在这四字周边进行了一些创作。其中在白描时感受颇多,对校园里的建筑与风景颇为震撼,感受到了由建校以来校园内的变化,很多精美宏伟的建筑难以用白描的手法去完全描绘,更加由心底的敬畏、喜爱与自豪。通过这一次的创作,我对校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了学校从建校以来的发展和变化,一些以前含糊的观念也清晰了,明白了“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含义。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 王斯然 刘佳欣 胡倍希 孙睿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7班-王斯然 刘佳欣 胡倍希 孙睿:遥观中国美术学院风云跌宕的历史,我们感慨于先辈师生的筚路蓝缕。往昔的风景与今日的风采融为一体,锤炼出国美学子“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气魄。我们从一张张旧照片中找寻国美旧时的痕迹,而历史的回响最终凝聚于这些安详伫立的建筑。我们寻找,我们对比,曾经的国立艺术院与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在建筑上有了时代的更迭。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将不同阶段的景色连接转化,一览无遗地展现历史,同时把标志性的雕塑作为连接点,仿佛是走在国美的小径,将跌宕起伏的校史一路观看而来。

 

第四篇章:湖山望境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学科最完备、办学规模最齐整的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学院持续构建“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行。“望境”即所望之境,望中之境。望者,远观也;境者,情趣也。境为人所望,境由望而得;由望而得境,是望自身的意境(前任院长许江语)。“望境”即山水。建院初期罗苑校址的选择,是在山水自然之间凝结艺术之启蒙;象山、南山、张江、良渚校区同样择山、择水而建,是在山水之间生发艺术之创造力。“望境”并非只是自然之境,更是“心境”。大学校园和自然的融合碰撞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感受,从而达成一种心物交感、心驰神往。“望境”是“问境”,是认识自然规律后的格物致知。“望境”更是“远境”,是望而生出的远见。学院致力于营造山水相望、人文荟萃的大学望境,是对“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育人模式的践行,从而养成“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4班 马雨佟 邱姝敏 邵禾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4班-马雨佟 邱姝敏 邵禾:中国美术学院在美术教育上的创新与努力令人感动。第一部分即学院旧址。1928年,时任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第二部分所绘是我们战争时期,学生们在松林岗图案教室上课。这段历史无疑是最戳中人心的。炮火震天,流离困苦、内外煎迫之际,犹自弦歌不绝,初心不改。西迁时期师生一体,坚持教学创作,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可歌可泣的一段。第三部分主要描绘的是我校为积极打造“以乡土为学院”的开放课堂,而展开部署的“千村千生”志愿服务项目,画中的我们美院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学生们开展有趣的艺术课堂,将艺术的理念带给群众,是国美摸索美育建设开启的新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11班  刘烨桦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11班-刘烨桦:1928年春,时任大学院长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并在开学仪式上发表“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讲,发出“以美的心改造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的召唤。于五四运动影响下诞生的国立艺术院,以新文化思想奠定学院的精神底色,奋力兴发艺术运动,积极倡扬社会美育。九十三年历经世事沧桑、风云激荡,见证了中国新文化艺术理想的诗性与自由。人才辈出,灿若繁星,照亮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如今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我们,当心怀对学院历史、先师前辈及现任领导老师们的尊重、敬畏与感激,不负师长的殷殷希望与细细嘱托,生发以这所学校为荣,以自己为荣的骄傲心、责任心和奋进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自己,成为栋梁。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3班  黄鹤元 金孟理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3班-黄鹤元 金孟理:上溯近百年基业,下启绵延之薪火。校之史,意为时空之变换与时间之发展,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易于这山水,凝于学子心间。他封存了记忆,模糊了距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时间的轨迹和那股令人振奋的力量。正如我组这两幅作品,从未间断,只是轻轻的流淌着,诉说这独属于“我们”的故事。我们从“记录时间”这一想法入手,不由的想到了根据唱片机,录像机和胶片等元素进行创作。第一幅作品我们把国美的旧校址画在唱片边缘,将新校址放大画在内部,旧址包围着新址,紧紧环绕着校徽。新生从过去中诞生,谱写新的辉煌篇章。唱片的指针渐渐从旧址移到新址之上,时代新声将由我们共同唱响。之二,便采用了录像机和胶片两种元素。影像记录时间与回忆,我们通过胶片复刻往昔峥嵘岁月,铭记各派前辈,大师的教诲,怀着满腔热血展开新的时代卷轴。愿在这一片恬静方圆之间,迸发出鲜活的活力与无限憧憬。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4班  叶子扬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4班-叶子扬:作品通过校史的串联,以建校之初的“国立艺术院”到当今时代的“中国美术学院”,作品通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1928年的罗苑与2021年的国美象山校区的11号楼,形成对比,又以象征丝带的白色条状符号将之串联,展现出绵绵不断的艺术传承精神。是无数辛苦付出的艺术从事人员,还有众多为了艺术不懈奋斗的先行者,才构筑出了如今的艺术圣地。林风眠老先生所提的“为艺术战”四个大字涵筑了多少国美人的梦想,又是多少国美人将这所历经风雨的院校推向艺术的高峰。作品中以影像胶卷的形式记录着美院生活中的一瞬一息,将建校以来的一些珍贵影像描绘下来,既使人忆起国美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屡远”的艺术方针,又令人谨记一代代国美人星火相传的艺术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0班  罗铖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10班-罗铖:每当我们谈起中国美术学院的起源时,首先想起的都会是创始人之一的林风眠先生。在林风眠先生的一生中,真正任职于国美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思想与主张却长久着影响着我们。我使用了钢笔进行创作,于画面的偏中处,是国美的“国美无边”图标以及国美对于美术教育的宣言;画面的左半幅,我简洁地刻画了林风眠先生人生中三个时期的画像,这也代表了他人生中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几次分离。在这旁边,我同时写上了早期国美的校歌;而画面的右边,先是“为艺术战”的宣言,其次,则是国美历史上的诸位教师的画像及教员名单;最后,在画面的最下方,是一幅简单的风景。在创作过程中,我对于校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先辈们的贡献感到钦佩。谨以此作献上我对于他们的崇高敬意。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