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首届中国美术学院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开幕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3-11-08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    发表时间:2023-11-08

通感,是连接本源的意识结构;

通感,是艺术问题的破局之法;

通感,是通达境界的妙悟体会。

“通感”作为跨感官艺术创作的方法,其概念本身不仅是艺术智性的体现,亦可与博雅教育相连接,打开通人之学的路径。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之际,作为“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建校9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先导,首届中国美术学院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于11月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拉开帷幕。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副院长曹晓阳,耶鲁大学校长高级顾问、耶鲁音乐学院原院长罗伯特·布洛克,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艺术史名誉系主任西蒙·肖-米勒,耶鲁大学跨界艺术与媒体中心主任达娜·卡瓦斯,维也纳大学音乐学教授约尔格·耶万斯基,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陈立,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尉晓榕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高世名向全场来宾观众致开幕词,呼应通感·博雅论坛研究主题,“本次论坛主题将通感和博雅教育相连,同时也希望探讨通感对于当代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价值。在我的理解中,艺术和教育之目的,都是为了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他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通感脉络,通过对比联觉症状诠释了通感的中文语境,并主张通人之学与恢复美学(Aesthetics)之誉,点明了此次国际学术论坛之于通感研究的进步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

首届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

开幕致辞

今天的这个论坛是“新六艺”系列论坛的重要单元。昨天,我们在上海举办了“向达芬奇提案: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国际论坛,与今天的论坛互为语境,各自展开。

中国美术学院在建校九十五周年之际,发起这个“新六艺”系列论坛,是希望在将来的数年中,邀请全世界艺术、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朋友们一道,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中探讨“通人之学”的虚妄和“文艺复兴人”的可能;在学科分化、道术分裂的时代,在21世纪人的危机中探讨New Liberal Arts的价值;在消费主义和社交媒体/自媒体的“欲望机制”中重新定义自由和艺术的意涵。

今天这个论坛,是中国第一个以艺术通感为主题的国际学术活动。虽然艺术通感的观念由来已久,我们都知道,瓦尔特·佩特的名言“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句话经由奥斯卡·王尔德之口变得家喻户晓。同时,还有人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诗”,“雕塑是凝固的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古代更有“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的说法。而中国古代的诗论、画论、书论、乐论都共享着同一套通用的品评体系和美学趣味。今天参会的许多是音乐家,是声音部的专家。这让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知道,近代声学始于17世纪初伽利略对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的研究,后来牛顿力学把声学现象和机械运动统一起来。19世纪初,克拉尼对杆的纵振动和扭转振动的实验,又推进了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各种速度的研究。以至于拿破仑赞叹“克拉尼使声音变得可以看见了”。这是最早的“可视化”装置——而Visualization当然是艺术通感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

本次论坛主题将通感与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相连,同时也希望探讨通感对于当代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价值——在我的理解中,艺术和教育之目的,都是为了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通感教育涉及跨感官体验、跨模态研究,讲有助于恢复“美学”的名誉,在教育中重新启动久违的感性之学、感受力之学,形成一种基于视觉、听觉、诗歌等艺术经验的人文教育,一种诉诸感觉的、有感觉的教育,一种感-觉教育,一种不言之教。这实在是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事。因此,我相信,在21世纪的New Liberal Arts中,必定会有艺术通感的席位。

在中国美院的校史中,有一条通感的隐蔽脉络。我校的前身国立艺专的专业分为视觉部与听觉部两大类。1932年,国立艺专正式设立音乐系。中国最早的钢琴演奏教材,就是李树化为艺专学生编写的《钢琴精究》。本次论坛正是对近百年前这一艺专传统的美妙回声。

今年我们校庆的主题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首届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旨在将通感界定为连接世界本源的意识结构、艺术问题的破局之法、通达境界的妙悟领会。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回到意识的源头、回到感官的源头、回到艺术的源头、回到学院的源头,共同拓展通感的艺术境界,探索艺术创造的源代码。

耶鲁大学校长高级顾问、耶鲁音乐学院原院长罗伯特·布洛克教授致辞

罗伯特·布洛克表示,在坚定支持文明互鉴的原则下,耶鲁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怀有一样的信念,那就是“当文化、传统和知识交汇、互动和共同发展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启蒙和进步。”布洛克认为,论坛运用通感这种融合感官和知觉的现象,反映出的正是一种相互学习和融合的精神,这一系列丰富的讨论令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并相信众人的集体努力将塑造通感研究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向各嘉宾颁发项目学术顾问特聘书

论坛会标是由王羲之书法点画组成的大脑图形,集中体现出通感的生理性、艺术性、东方性、连接性、律动感,呼应着论坛的主旨精神。

11月8日,持续整天的主论坛“通感之博 通感之雅”由9位国内外重磅专家学者领衔4场中外对谈。这4场对谈分别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时域考察、音乐与诗歌的修辞碰撞、视听与味觉的官能拼图、传统到现代的媒介光谱。追溯古今,专家学者们梳理通感研究脉络,探寻不同创作领域通感的实践手段,以全球研究视角下的思维碰撞,挖掘通感在广博视角博雅教育下的内涵发展与创作应用。

议题一:历史与文明的时域考察

该对谈由维也纳大学教授约尔格·耶万斯基与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的讲演组成,呈现通感概念在欧洲与中国历史中的演变脉络。

耶万斯基教授讲演《早期通感研究的再发现》

张文江教授讲演《通感、“打通”与博雅——试论钱钟书学术道路的展开》

议题二:音乐与诗歌的修辞碰撞

该对谈聚焦通感作为艺术修辞手法的万般变化。耶鲁大学校长高级顾问罗伯特·布洛克教授与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分别在西方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范畴中展开讨论。

布洛克教授讲演《创作的冲动》

江弱水教授讲演《论杜甫诗中的通感手法》

议题三:视听与味觉的官能拼图

该对谈一方面考察艺术史跨学科研究的视听互动,另一方面将味觉作为通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人的感官之间更加整全、更加复杂的互动关系。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艺术史名誉主席西蒙·肖-米勒教授与浙江大学教授、《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陈立的讲演分别呈现。

肖-米勒教授讲演《通感与艺术美学:绘画与爵士乐》

陈立教授讲演《味觉感官与其他感官的关系》

议题四:传统到现代的媒介光谱

该对谈由三位嘉宾联袂呈现通感与不同艺术媒介的关系。耶鲁大学建筑系教授、跨媒体艺术中心(CCAM)主任达娜·卡瓦斯结合她主导的多个当代艺术项目,展现博雅教育下多学科交叉产生的惊人能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作曲家高平以自己的新近作品来诠释音乐发自通感又去往通感的关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尉晓榕分享了自己数十年来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并将之内化为笔墨的心路历程,随后用水墨进行了现场演示,引人入胜。

卡瓦斯教授讲演《无处不在的通感——跨媒体创作的超越理念》

高平教授讲演《听琴入梦——发自通感、去往通感的音乐》

尉晓榕教授讲演《音画通感——作为音乐化的中国画》

论坛第二板块是8日晚间的特别演出“无极·音画之夜”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孙韵策划,近20位艺术家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联袂呈现了一场具有实验性质、肆意挥洒的即兴演出。“无极·音画之夜”将音乐带进美术馆,观众们跟随神秘的“讲述者”,穿梭于赵无极不同时期的画作间,同时聆赏时而低沉、时而平静、时而激昂的音乐,体悟着“两个传统、融会共生、如镜他山、无限生机”这四幕的意蕴,相融着音与画在同一场域的回荡和呼应,沉浸式感受视听艺术之间的通感联动。

胡文景小朋友(小提琴)与王聂晶(自然音乐)

郑语涵小朋友演奏钢琴

布洛克教授钢琴即兴

孙韵教授与张楚晗博士生钢琴联奏

线上论坛:

      通感与脑神经科学

11月9日上午,线上论坛邀约3位顶尖国际学者,围绕“通感与脑神经科学”主旨,通过对话与探讨为人们提供针对通感的科学思维解读,透过人文艺术创作,探索对人体本身更为全面的科学视角解读。

劳伦斯·马克斯

《通感,科学,与艺术》

肖恩·戴

《通感/联觉?》

玛格丽特·利文斯通

《艺术能告诉我们关于大脑的那些事情?》

青年论坛:

      通感反应堆

11月9日下午,青年论坛主题则集结8位有志于探索艺术通感的青年学者与艺术家,论坛作为“艺术通感反应堆”,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分享互通的平台,涵盖语言学、艺术史等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青年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将会为通感研究带来更多启示与可能。

罗逍然

《通感古希腊考释》

章洪永

《芯片上的通感:通感可以人为创建吗?》

沈临枫

《法无定法:艺术通感的路径与悖论》

李彦汶

《通感培养方法论初探》

李昌殊

《宋人合香之嗅觉品鉴 ——从“韩魏公浓梅香”谈起》

张楚晗

《音乐作为隐喻的能量与局限——以康定斯基与勋伯格为例》

许淑贤

《全息感知体验——艺术疗愈的通感探索》

孙韵

《傅雷的收藏和美学思想对其演奏风格的影响》

此外,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置了通感游戏展演与体验区。观众可以尝试经由杜甫诗歌识别不同物体、场景或情感,观察康定斯基各异的图案分辨不同内容,或者嗅闻宋代香学气味推测对应物品……通过多项身临其境的通感游戏,观众们将被带领着触发眼耳鼻舌身意的联通,在艺术史经典中发现通感,并进一步打开色香声味触法的新感性。

作为中国美院95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期望进一步发挥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和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领军者和桥头堡作用,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大视野中思考艺术问题,以通感概念打破学科壁垒、解放艺术创造力,追本溯源的同时关注当下,把握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脉博和潜在趋势。

恰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所介绍,中国美术学院自新世纪以来的逢“5”校庆,都在“讨论大的问题,体现的是变与常,展现的是拓新之道。”历经95载春秋风雨,中国美术学院今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呼应的正是逢“5”校庆对于大问题的求索,如他所言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要理解先贤的思想、实践与人格整体,更要从生活史与社会史的历史整体着眼,从当代人之问题境遇出发,来检省思想或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

作为校庆系列活动先导部份,首届通感·博雅国际学术论坛碰撞思维与实践的多元、探寻学术边界的突破与超越,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份流淌在中国美术学院赓续近百年来的反思和关切。论坛汇聚全世界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共同贡献智慧,构建起对于一种文明的新理解、艺术的新机缘,使得学术往来流经广泛的国际学术伙伴圈,为新世纪博雅教育打造具有深远意义与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实践项目,推动中国通感学术研究、教育培养、实践创作、传播推广的长远发展,去促使通感与博雅通识源发具有生命力的“活水”,使之汇入更广泛的艺术研究的河流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