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举行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浙江卫视、潮新闻、杭州新闻、美术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3-12-01

作者:   编辑:吴敏瑄   来源:浙江卫视、潮新闻、杭州新闻、美术报    发表时间:2023-12-01

12月1日至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杭州举办。浙江省副省长胡伟出席论坛并致辞。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83国艺术家和国内艺术家代表等约150人齐聚一堂,畅谈艺术创作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作用。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现场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主题发言”部分于12月2日在梦栖小镇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以“我们让世界看什么”为题作主旨演讲,来自科特迪瓦、叙利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荷兰、新西兰、厄瓜多尔的7位外国艺术家与国内艺术家代表围绕论坛主题,畅谈艺术创作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独特作用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对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副院长韩绪分别主持第一、二阶段。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致辞

胡伟在致辞中表示,论坛所在地良渚在中文的寓意里是“美好的水中之洲”。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欢聚在良渚遗址,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之道。良渚先民以智慧和勤劳书写了浙江“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文化长卷中极为重要的篇章。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不仅孕育了独具浙江标识的人文基因,更与山水美景相融,塑造了这里深厚的美学底蕴。

胡伟指出,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人类文化交融的基石。连日来,各国艺术家以画笔为媒,展示了对浙江文化的独特理解,做出了对浙江山水的艺术表达,展现了追求致美的艺术家精神。浙江非常愿意为各国艺术家访问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合作、创作,描绘好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架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彩虹桥。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主持第一阶段

金一斌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艺汇丝路”活动相伴相生。“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也为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浙江架起了文明感知的桥梁。中国美术学院愿同世界各国艺术家一起,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大视野中,以艺术的方式解读文明史,从文明史的高度理解艺术,用艺术的力量、文明的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赋能添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发表主旨演讲

许江提出要溯源而上,进一步擦亮“看五千年中国来良渚”的金名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以此为底色,推动文明交流对话。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第二阶段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的演讲主题是《丰富而非消除》,他回顾了叙利亚艺术的历史、不同流派,以及近些年来叙利亚政府如何让叙利亚艺术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努力。他还特别分享了其对中国艺术的思考,他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山水画在创作中,不仅提供宏大的意境,更是提供了冥想的对象,认为中国的艺术更多的用来深思,“正确的冥想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艺术界代表: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家张捷以《当良渚遇见世界》为题,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良渚,展开艺术家诗性的冥想。张捷谈到,“文明需要在交融中进步,在进步中迭代。”良渚文明具有强大的营造能力,是与中原文明有着深度交融的开放体系,是推动交流接续向前的动态过程,更是沉淀文明成果的历史坐标。良渚也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这种理解在过去凝聚着我们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和观念信仰,在未来也必将引领我们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果敢的时代担当。   

         
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玛蒂尔德     

科特迪瓦艺术家玛蒂尔德·库塞·欸布斯·莫合于1998年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他表示,经过对中国书法、国画的学习,通过内省获得想像性和渗透力,他的作品将拼贴艺术手法和书法结合在一起,也可以看成是科特迪瓦和中国艺术的一种碰撞。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    

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基里巴耶夫·努尔兰是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据他介绍,学校与广东潮汕韩山师范学院已经开展了17年的合作,两所学校相互交换老师、学生,两所学校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表示,良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接过艺术创造的接力棒,打造新的艺术里程碑。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分享了三个对中国的印象: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中国的人文历史。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梦想,建立一个博物馆,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艺术,让世界和平。

         

中国艺术界代表:王绍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就广东如何请进来、走出去进行介绍,他表示,广东美术馆致力于构建一个国际化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平台,与国外多个艺术机构、艺术联盟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关系,策划多个展览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进行巡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一直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下,将在东亚地区的直接交流,慢慢辐射到欧美、全球化,“艺术是不需要翻译的,我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

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与我们分享了近些年中国艺术家与荷兰艺术家,利用不同的平台展开交流合作,不仅仅是“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更是身体力行地在实践。

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    

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提到,新西兰的文化景观独特之处就在于两大文化共存,一个是土著的毛利人,另一个是近代的欧洲定居者。除了毛利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外,新西兰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多元的社会,来自太平洋岛屿、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浪潮,让新西兰的文化之景更加多元丰富。艺术召唤着我去连接、理解和赞美那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真正非凡的多元文化,作为一名画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通过艺术与人建立联系,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超越语言的人际关系。艺术可以超越语言障碍,促进不同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召唤着我们感受世界不同的文化。

          

厄瓜多尔艺术家:伊莱斯卡斯·冈萨洛·埃尔南

厄瓜多尔艺术家伊莱斯卡斯·冈萨洛·埃尔南以实际的例子,向我们展示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他以艺术家的敏感性,以艺术的方式对全球变暖、海洋、植被等作出反应,让艺术成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呈现对整个地球的关怀。

     

中国艺术界代表:余旭红(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余旭红回顾了“大道无极”赵无极艺术特展、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主体学术活动“天问2023:文明互鉴”,分享了自身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的感受,表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艺术的起源都与“爱”相关,它是艺术家内心需要的外在表达。艺术是不用翻译的国际语言,我们通过“艺汇丝路”得以相识、相知,我们通过作品Face to Face、Heart to Heart。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之“艺术家对话”,于12月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