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0-26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10-26
10月26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为指导单位,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市美术馆、兰亭书法社、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承办的“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担任总策划,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高世名,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诗书画》杂志和《现象》丛刊主编寒碧担任学术主持,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孟巍担任展览总监。
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姜军,浙江省政府原秘书长陈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叶培贵,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周兴,展览的主人王冬龄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
沈蕾、来颖杰、许江、范迪安、吴为山、金一斌、姜军、陈新、叶培贵、孙周兴、王冬龄共同为“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揭幕
许江、范迪安、吴为山、范景中先后致辞,马驰宣读高世名的贺信,孟巍宣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贺信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贺信,王冬龄致感谢辞。开幕式由邱志杰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辞
许江引用东汉学者蔡邕《笔论》中“舒散怀抱”“纵横有可象”的书法艺术概念,高度评价王冬龄先生为“可象书者”的杰出代表,认为其书意翩跹,笔性涵泳于挥洒之间;入势勃郁,身形沉醉于意态的深处,纵横可象,心手相散无尽,书艺臻于浩然大气。他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冬龄即在美院荒辟的旧教室里挥洒大字,此书作为唯一的当代作者之作参展九十年代《上下五千年》中国艺术大展,揭示着中国书艺的巨构化的勃然转向,并让中国书艺卓然立于当代艺术的殿堂。他表示,本次“津门问道”书法展汇集了草、隶、篆等不同书体的作品,冬龄先生以多年跬积的书法问道,在书之领域完成传统与创新、眼与心的全景汇报,在他的“搏扶摇”之上实现一次“复逍遥”。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致辞
范迪安表示,自己对于王冬龄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书法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大时代为他的思维和实践提供了时代变迁、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他也置身于时代,不负时代,以大书法的方式回应了时代形成的建树。他在书法思考和实践中体现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他的书法在主题题材内容上,反应了时代脉搏,他的书法格局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敢于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布局构思更是超乎意料,乱而有法,形成了充满感性的视觉表征,这种充盈而充实的书法之美,正体现了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气象。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表示,很早就已经关注王冬龄先生的书法创作,1998年在美国古根海姆举办《上下五千年》中国艺术大展上,看到了王冬龄老师气势磅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扬弃传统书法行气、消除行间距,到将书法与绘画、摄影、绘画、服装、建筑等艺术类型相结合,王冬龄先生不仅拓展了书法的书写媒介和书写场域,创造了丰富的书法语言与书法景观,更实现了从一位传统书家向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变。透过他极具个人风格表现的书法,可见其中是有逻辑的。这逻辑是对中国书法史的了解,对文字生成和书法构架的理解,对各种书体笔法墨法表现的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支持范景中致辞
范景中以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的故事为引,高度评价王冬龄先生《书非书》中对“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夏云多奇峰”“屋漏痕”“壁坼路”等传统书法境界的精妙表现。他认为,王冬龄是怀素以后,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大书法家,是怀素先生的“传人”。立足世界艺术的视野,特别是西方美术史界著名学者贡布里希看来,领略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王冬龄是最应该被重视的一位书法家。王冬龄把自己的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书法上,传统滋养着他、引领着他,书写的每一笔都是每一道生命,这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宣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本次展览策展人高世名的贺信
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孟巍宣读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贺信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贺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致感谢辞
王冬龄表示,自己是将书法视为终生的事业,倡导现代书法,目的就是把书法作为真正的艺术来进行考察和创作,令书法在自身的法度之外与其他艺术共享灵感波动,让中国书法感动世界。“乱书”既是书法线条交叉组合的直观表现,也是对自身梳理总结后的再创造。“乱书”实际上保留了书法最本质的东西——精神性与书写性。从另一个方面看,书法艺术有时过分强调文字的识读性,对汉字文化圈以外的人群来说确实是个障碍。现在的“乱书”作品,就是把这一障碍的锁链打破,让书法艺术以其最本质的魅力感动观众。
开幕式上,王冬龄在透明的亚克力板上,以红色颜料写下“动静乐寿”四个大字
王冬龄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兰亭书法社社长。师承林散之,1979年,成为中国首届书法研究生,成为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的学生。教学创作与研究之外,王冬龄在海内外举办个展四十多次,并积极推进“大字走世界”项目,在国内外著名大学以及美术馆开展艺术活动,为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为文化输出做出了贡献。
对于天津,王冬龄有着深厚的情感。2014年,王冬龄在天津举办个展“古道边”,时隔十年他又来到天津。他专门创作了天津历史沿革以及天津近现代文化先贤梁启超、严复、李叔同、张伯苓的诗词,还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了毛主席《黄鹤楼》巨幅楷书等作品。
此次展览展出代表性作品共100余件,体现了王冬龄6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书法实践与创作。既有传统的书法作品,也有近年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的作品,强调空间结构,使书法自身的线条更有纯粹性和表现力,成为亦书亦画的当代水墨艺术。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展出了王冬龄创作于1962年第一次参加大赛时候的作品,可以说是王冬龄的“出道之作”。
据悉,展览将展至2025年1月5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飞花散雪:王冬龄乱书作品集》同步推出。
当天,“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专题研讨会在天津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范景中、寒碧与策展人邱志杰主持。与会的嘉宾学者围绕王冬龄先生六十余年的书法艺术实践,并从“历史承担、现实关切与未来可能”,以及“天津文化性格的提炼”等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作品欣赏
毛主席 《黄鹤楼》,420cm x 750cm,纸本水墨,2024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384cm x 720 cm,纸本水墨,2024
《离骚》,纸本水墨,480cm x 1450cm,2007
《舞》,水墨、1986年12月21日《纽约时报》,55cm x 53cm,1989
《历史的天空》,纸本水墨,130cm x 60cm,2006
《众妙之门》,纸本水墨,69cm x 68cm,2024
《人生风雨兼程》,水墨、拼贴、综合材料,100cm x 100cm,2024
《易经》,镜面不锈钢、油漆,114.5cm x 358c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