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召开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

作者:组织统战部   编辑:陈舒婷    来源:组织统战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0-30

作者:组织统战部   编辑:陈舒婷   来源:组织统战部    发表时间:2024-10-30

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现场推进会

为全面落实浙江省委“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重要工作部署,着力推进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见行见效,10月16日,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党委、西湖区转塘街道党工委承办的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现场推进会在我校联建点“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艺术乡建特色村”长埭村召开。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许翰信、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西湖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军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作主题发言

会上,金一斌作主题发言,指出开展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积极有益探索,现实意义重大。美院秉持“扎根大地办教育”,创造性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理念,以“乡土学院”、“艺术村长”、美丽中国研究院、“千村千生”艺术实践体系、“美遇艺行”暑期社会实践等10个路径畅通文化直达基层机制,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助力三支队伍建设。我校联村共建经验做法和《艺塑乡村》典型案例作书面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

10月30日,中国美术学院贯彻落实省级推进会议相关要求,在象山校区召开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校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共建单位的乡镇领导和村支书代表,“艺术村长”、文化特派员、挂职干部代表,二级党组织“联村共建”党支部书记、组织员等70余人参会。12位同志从不同主体角度介绍典型经验做法,并结合工作实际自由研讨。

党委副书记孙旭东致辞

会上,孙旭东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四个融合”行动,紧扣“一条主线、两大关键、三个主体、四张清单、五链融合”的共建模式,积极探索联建路径和机制迭代。会议强调要按照“一支部一目标、一领域一突破、一年度一成果”的要求,夯实责任明晰目标,加强常态化过程管理;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加快标志性成果建设;以点带面互促共赢,加强激励性成果转化,优化推进共建项目任务落细落实。

目前学校18个二级学院党组织均有与外部党组织联建共建经验,正在推进的项目近60项,涵盖省内外17个地市,浙江省内共建乡村30余个。其中,22个项目入选了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名单,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在尊重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语境基础上,设计改造乡村文化空间,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形成美丽乡村的“浙江标准”。在慈母桥村,借当地慈孝故事,就地取材打造多个“美丽庭院”,为村退休人员打造“村长请茶”艺术品牌空间,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驿站、慈孝文化体验园,提升亲子主题运动公园整体视觉效果,提高乡村形象、艺术氛围和生活品质。在上城埭村,对公共篮球场空间、村域导视系统和公交站台等进行视觉设计提升,满足村民健身需求,增添茶村文化底蕴。在港南村,设计木屋服务中心,推动落实“在地文化”。目前已累计完成26项空间规划与设计提升项目。

慈母桥村“美丽庭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驿站、“村长请茶”艺术品牌空间、亲子主题运动公园

上城埭村公共篮球场空间、村域导视系统和公交站台设计

港南村木屋服务中心设计

开展送教下乡,通过“美美讲堂”“乡村艺课”等美育品牌,提高乡村儿童艺术素养;联合艺术院校和社会资源,引入青年艺术群体,举办艺术节展、专题市集等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在桐坞村,开展“IDF乡村特别放映”,打造大地剧场和桐坞影视村,推动乡村电影艺术发展基地建设。在外桐坞村,开展乡村采风、整理村史村志,为文化礼堂创作诗词楹联,举办公益课堂,推广社会美育。在长埭村举办“生日礼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浙江省优秀雕塑展”,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上城埭村“村长开讲啦”、西湖茶场村“艺术家进乡村”等品牌活动,均以艺术打通“精神共富”路径。目前已累计举办20场展览及美育文化活动。

桐坞村“IDF乡村特别放映”

外桐坞村文化礼堂诗词楹联、公益课堂

长埭村“生日礼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浙江省优秀雕塑展”

深度参与乡村产业品牌体系规划和设计咨询,助力发展休闲农文旅精品工程;挖掘当地核心文化元素,以文创设计赋能传统工艺品质和农产品包装,提升文化附加值。在慈圣村,开发“李白诗酒笔意字体”,运用到标识、导视、墙绘及产品设计系统,打造“诗路源泉”天然矿泉水品牌形象,立体呈现“浙东唐诗之路”。在观海村,结合当地企业需求,重点打造“林诺百鲜”农产品品牌形象,助力销售额提升80%。在长埭村,“艺术村长”团队落地实施网川雅集溪、共享菜园、美育茶园、大地茶经展场等项目,以“农业+旅游”实现文化底蕴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年度春茶收入达68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8%。目前已累计完成“林诺百鲜”“诗路源泉”“军嫂工坊”等100多款农产品包装与形象设计。

慈圣村“诗路源泉”水包装设计、导视系统

观海村“林诺百鲜”包装设计方案

发挥“关键少数”重要作用,选派年轻干部赴乡村一线挂职农村指导员、科技和文化特派员等,进一步探索“艺术村长”制迭代,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持续建设“乡土学院”网络,以“基地+项目”方式,持续夯实融文化传承、专业教学、思政育人、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探索学校助力地方发展、地方反哺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机制。组织定海区80位村书记、舟山团市委及青年企业家代表、盐仓街道工作人员3批团队到中国美院和周边村社学习交流。挂职干部通过开展4次讲座、党课及专项乡建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村干部群众美学素养。开展4期乡建人才培训,引进省文化产业学会乡建专家成员与村干部结对,升级共建模式。目前已累计开展11批次乡建美育人才培训。

开展艺术乡建专项交流活动

开展乡建人才培训

近年来,我校积极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深度融入“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艺术实践,致力“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学校党委以“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百个艺术院系联村共建”专项行动,力求通过“山水城乡四方融通”“文教商旅四维联动”,实现文旅、文创、文教、文娱“四文赋能”。学校首创与西湖区共建“艺术村长”机制,获立省教育工委重点党建课题和杭州市第三批共富试点项目,带动村社获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近30项,获《光明日报》、浙江新闻联播等专题报道250余次。

担纲改造的婺源王村石门自然村,成为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点之一。《红红相应美美与共——“艺术客厅”进社区》等2个案例入选“100个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联村共建,真正打造出一批具有国美味和浙江辨识度的可看、可听、可品、可感、可用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为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