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举行建校95周年校庆活动

作者:附中   编辑:陈舒婷    来源:附中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1-23

作者:附中   编辑:陈舒婷   来源:附中    发表时间:2024-11-23

揽湖山人文之胜概,汲国美学脉之厚蕴。11月23日,“心灵的事业——走向未来的附中人”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九十五周年校庆典礼暨校庆特展在浙江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礼赞往昔、期许未来。

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纪委书记陈于杰,副院长夏文莉,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校友会顾问王先强,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全山石,艺术院校领导代表,以及广大校友代表等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张俊,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胡宇及校友、教师代表先后讲话。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直属党支部书记刘超群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讲话

许江指出,附中教学质量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并展现了新的创意,如精湛的帕加马素描、优秀的书写传统和精彩的连环画创作——这些都是附中教学的瑰宝,凝聚了师生的辛勤付出。象山望境的核心在附中,附中主楼面对的小楼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为象山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希望附中能够保留这样珍贵的记忆。吴冠中先生曾在附中校庆时捐赠70余幅画作予母校,表达了对附中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学校对附中的呵护与爱意。

附中教育在不断发展,许江希望附中学子能够珍惜在校时光,深情寄予同学们三点期盼。首先,专注是艺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引用孔子与佝偻者抓知了的典故,强调专注需达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期望同学们能以足够的专注对待学业和青春。其次,对艺术怀有敬意和诚心。同学们应对伟大人物怀有敬爱之心,并将这种敬意转化为对艺术的热爱和诚意,这对于艺术的学习和修持至关重要。此外,他还强调了乐观心态的重要性。他以苏东坡、刘禹锡在困境中创造不朽的豁达态度为例,鼓励同学们保持宽广和乐观的心态。他希望附中学子能够保持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同学的敬爱,通过学习和领会,变得宽广而强大。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指出,95来年,附中汇聚了一代代名师名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艺术学子,引领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成就了“艺术家的摇篮”的称号。自1929年创办之日起,附中就践行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所提出的“培养未来之大艺术家”的教育理想,开现代中等美术教育之先河。95年来,附中坚守“多元博采”“中西并重”“宽厚铸基”的教学理念,厚植人文情怀,为中国美术学院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成员和新生力量,是很多有志青年与艺术的最初相遇之地,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等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艺术大师,正是从附中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

附中是国美学脉的植根地,诞生于国美怀抱,成长于国美沃土,须臾未曾离开。95年来,附中专注于美术基础教学,既守正创新又推陈出新,融入国美学脉和国美学谱,是国美学脉名符其实的肇始之地、植根之地,构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基因工程。附中是心灵事业的滋养地。艺术教育是永远追求创造的事业,更是“心灵的事业”。附中人的“学之大者”“大学之道”,是弥足珍贵的、国美独有的、历久弥新的。附中用涓滴之功铸金炼课,开启了青年的艺术自觉,点亮了青年的艺术梦想,滋养了一代代附中师生乃至国美师生的“心灵之事业”。

未来,学校将以建校95周年为契机,持续改善附中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中本衔接的协同育人生态,继续在政策、人才、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附中高质量发展,锻造一个历久弥新国美精神共同体。希望附中师生继续秉承国美深厚的学术传统,继承“附中人”最为珍贵的内在品质,奋发进取,再接再厉,创造性地开启艺术和现实的外在疆界,持续秉承“名校意识、自主意识”,继续引领中等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培养未来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传承、文化建设上不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张俊讲话

张俊指出,国美附中的历史既是现代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开端与发展缩影,更是一种滋养心灵且不断演进着的美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此次国美附中九十五周年校庆特展,同样以“心灵的事业”为主题,整体展示了附中九十五年校史中的教学发展沿革,以及附中近年来以“核心-拓展-升华”为教育思路而开展实践的一系列新成果。

国美附中依傍于美院的校园望境中,附中的发展离不开学院的鼎力支持。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高中—本科—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国美附中将持续探寻与创新美术基础教育模式,矢志不渝地坚持培育基础扎实、知识广博、思想纯粹并富有创造力的“四通”艺术人才,努力为中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胡宇讲话

胡宇指出,作为兄弟院校,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两校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与发展。展望未来,胡宇期待并坚信两校之间一定能够建立更加持久深入、系统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协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艺术的功能已不仅在于审美创造,更是一种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艺术家更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深刻认识。要坚守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教育的初心,与时俱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共同铸就基础美术教育事业的新高点。

校友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视频祝福

校友代表、著名油画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徐芒耀视频祝

校友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原校长马玉如手写祝福

校友代表、广东省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作《春烂漫》贺附中95岁生

校友代表、知名艺术家、动画导演冯毓嵩致辞

冯毓嵩表示,时间的流逝无法冲刷掉校友们在孤山湖滨留下的美好回忆,空间的变迁也无法替代对附中学习生活的深深眷恋。那些日日写生的里西湖杨柳依依、孤山上草木青青,朱公祠里朗朗书声、青白山居的欢声笑语,以及师长们的悉心教导和同窗间的深厚情谊,都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对祖国艺术事业满怀信仰与憧憬的年代。

母校引导他们踏上人生之路,有的成为学院坚实的后盾,有的则奔赴祖国建设的洪流。如今,附中已紧随院本部,登上了全国艺术教学之巅,辉煌地彰显了95年的奋斗历程。身为校友,能分享这份华美篇章,他感到无比自豪与满足。

校友代表、青年艺术家、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金奖获得者沈晓明致辞

沈晓明回忆在附中的学艺之路,在附中,他学会了欣赏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品、思辨地看待自己的审美和创作观、有效地开展艺术这项工作。他认为,附中人是勇敢而自强的,懂得大胆地探索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没有藩篱,不受拘束;附中人是不羁而自我的,羞于被世俗的成见所束缚,愿意寻找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附中人是执着而纯粹的,崇美,唯真,他们拒绝为浅薄的审美所诱捕,对艺术爱得真切。

7年前,他辞去了老家的公务员工作,回到美院继续求学。对画画的执念是沈晓明无法割舍的,他不想在度过一生之后,面对附中时那个纯粹执着的自己而感到后悔。重新回来画画,是因为附中在内心点燃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附中教师代表何美婕致辞

何美婕认为,附中人应遵循前辈的道路,要做到拥有三种心,达到三个境界。一是拥有儒家的敬畏之心,达到寻找天命的境界。二是常葆释家的慈悲之心,达到月照天心的境界。慈悲与审美是文艺的底色。95年来,附中人心怀慈悲,在各个时期展现了艺术的良知。在天下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他们以美安顿世人的心灵。在烽火四起,抗战内迁的时候,附中随大学部把救国救民的艺术火种播撒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三是遵循道家的自然心,达到追寻天道的境界。教育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老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爱的专业,在各个领域追寻天道的境界。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副校长郑端祥作“附中百年校庆系列活动”发布

郑端祥代表学校作“迎接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00 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发布。中国美术学院附中计划于2024年至2029年期间, 以“殊美在心”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广泛参与性的活动。主题活动主要包含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殊美在心:我的艺术进展报告2024——2029”系列讲座。第二部分—— “我的年度艺术报告”,活动将倡议每位国美附中学生每年完成一份“我的年度艺术报告”。最后,他邀请所有国美附中校友与在校生一同记录、展示自己的艺术成长过程,共赴五年之约,寄望百年附中。

展览现场

围绕“心灵的事业”校庆主题,中国美术学院附中陆续开展多项活动,举办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九十五周年校庆特展,展示附中九十五年校史中的教学发展沿革,以及附中近年来以“核心-拓展-升华”为教育思路而开展实践的一系列新成果。

召开“心灵的事业——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九十五周年校庆暨艺术学科基础教育发展研讨会”,深入探讨艺术学科基础教育中的美育理念传承与创新、课程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举办“重返孤山2024——国美附中九十五周年校庆校友座谈会”,以校史为基础,重返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地理位置的历史原点,以座谈会的形式串联起数十届、数百人跨越几十年的附中记忆,见证学校的沧桑变迁。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创办于1929年,时称“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苗圃,也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基础美术教学基地,开创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设立附中之先河。在附中九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坚守“多元博采”“中西并重”“宽厚铸基”的教学理念,始终秉承“培养未来之大艺术家”的教育理想与使命。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高中—本科—研究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将持续探寻与创新美术基础教育模式,适应新时代美育事业的不断变化与新特征,丰富新时代美术基础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