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举行“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发展规划处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2-09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表时间:2024-12-09

“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杭举行 (1)

12月9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联合承办,临安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临安天目窑技术研发中心、宋韵国家形象设计传播研究院、艺术国学研究院道·器研究中心以及浙江大华集团协办的“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主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大会议室开幕。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省政协常委盛世豪,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省政协常委盛世豪在开幕式致辞

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省政协常委盛世豪

盛世豪从三个视野分别阐释了天目山窑的重要意义:从考古学视野来看,对天目山窑遗址群的发掘为深入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历史角度来说,天目山窑产品承载了佛教文化与禅茶精神,瓷、茶、宗教三者在天目山融合,成为天目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天目山窑把禅宗、茶和瓷器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茶道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外交流——尤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他说:“今天的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结合数字化与传播的思考能够进一步深化对天目山窑和天目山文化的认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推动天目山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在开幕式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

傅巧玲首先对前来参加研讨会、为推动天目山窑的文化研究与传播建言献策的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在致辞中提到,天目山古窑绵延千年,是我国宋元时期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中心之一,其制瓷技艺与艺术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天目山窑的兴盛不仅代表着临安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临安地区制陶技术在中外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样本之一。随着在历史之中的推进、发展,以及与禅茶文化的融合,“天目”一词已经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世界级的陶瓷文化符号。“然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上,也在于它如何回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与期待。”傅巧玲认为,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挖掘天目山窑的历史与文化,为公众提供更生动、便捷的了解途径,是当代学界的重要使命。她说:“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在开幕式致辞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

孙超将本次研讨会看作是新的启程。他首先介绍了近年来临安区及广大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推进天目山窑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然后提出了三个后续发力点: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将天目山、天目山窑、天目盏、天目茶、天目禅等视为有机整体,持续推动天目山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第二,加强力量整合——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和机构围绕天目山与天目山窑开展研究工作,构建活态、创新的天目瓷产业体系;第三,加强宣传造势——结合各类活动,更好地阐释和传播天目山窑文化,切实推动天目山、天目山窑文化的破圈、出圈。

浙江大华集团董事长陈振华发言致辞(章静卉代发言) 。他表示,多年来浙江大华集团在天目山窑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未来,浙江大华集团将致力于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国内乃至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并传承天目山窑的文化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主持开幕式  

周武表示,天目山是临济宗中兴的祖廷,也是禅茶的故乡。天目茶盏,这一承载着神性的器物,是思想与理念的物化,也是超越于物的存在。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运用学术与科技创新的力量,促进天目山窑文化的发掘、重现、保护、传播,从而开启天目山窑的新发展、新篇章。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也是为了重温,更是为了探寻。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郑巨欣主持主旨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郑巨欣主持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分为主旨演讲与专题对谈依次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天目山窑历史与文化”“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热成型与数字化制造”“天目山窑与文化传播”四个议题进行主旨演讲,并展开深入讨论。主旨演讲由郑巨欣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建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周少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张南原,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研究馆员方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以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教授森野彰人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天目山窑的历史与文化”和“天目山窑的数字化与传播”两场专题对谈,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建明和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倩分别担任对谈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吕品田进行学术总结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吕品田进行学术总结

吕品田表示,本次研讨会“有学术含量,有学术价值”。他依据嘉宾们的发言及讨论内容,提出了接下来相关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其一,要厘清“天目山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世人以清晰的面貌。其二,未来要从整体的、国际的、宏观的角度来传承、发展“天目”这一概念,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12月10日,与会嘉宾前往临安进行天目山窑的实地参观与考察活动。一行人首先在中国美术学院临安天目窑技术研发中心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天目窑研发中心国际柴烧工作营师生共同搭建的柴窑,了解临安天目窑的复烧及窑文化的开展情况,并参与开窑仪式。之后,嘉宾团在天目山麓的禅源寺与中国美术学院天目山禅茶文化研究课题组开展“天目山禅茶的历史与超越”座谈会。 

嘉宾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浙江大华集团董事长陈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

开窑仪式现场,嘉宾参与开窑

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美术学院天目山禅茶文化课题负责人周宝松在座谈会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美术学院天目山禅茶文化课题负责人周宝松在座谈会上致辞

周宝松表示,祖山天目、佛山天目与茶山天目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宋元时期就勾连出了禅与茶在天目山的某种缘法——禅与茶在天目山际会、融合、生发、升华,在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关照的同时,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茶道、美学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会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据了解,“天目窑遗址群”于201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凌口、绍鲁和西天目乡境内,分布面积约6平方千米,属宋至元代古窑遗址,主要生产青白瓷、黑釉瓷和青瓷。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安天目山窑不仅显示出与闽浙赣等地众多窑口的广泛联系,所产瓷器的应用与流通也被发现承载着天目山地区的佛教与茶道文化,彰显了宋元时期天目山作为禅茶文化交流中心的国际地位。近年来,随着发掘、研究、复烧等一系列工作的展开,天目山窑的历史地位得到彰显,天目山瓷器也走进了大众视野。此次的研讨活动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集思广益,进一步厘清了天目山窑的范围及概念,对其在中国乃至亚洲陶瓷史上的独特贡献进行了肯定,并对于如何利用前沿科技手段,更好地保存、展示及发展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出了设想,为天目山窑文化的后续研究与探索打开了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