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隆重举行第八届哲匠奖颁奖典礼

作者:童戈辛   编辑:赵可欣    摄影:申博、傅江杰、刘培旭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3-14

作者:童戈辛   编辑:赵可欣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3-14

3月14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北苑报告厅举办第八届哲匠奖颁奖典礼,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哲匠金奖、哲匠奖、青年哲匠奖获奖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分别致辞。院长高世名,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沈浩、傅巧玲、曹晓阳、韩绪、陈于杰、夏文莉、徐国强、余旭红出席颁奖典礼。许江受邀特撰写对联:

柳如韵,水如薰,岁时曾几度,春风又识君;

教无悔,学无尽,苑里谁不知,诗性铸艺心。

“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劳作”,“哲匠”是对艺者的礼赞,是对师者的颂歌;“哲匠精神”既是国美师者的价值诉求,更是国美教育的理想追寻。“哲匠奖”是中国美术学院为高擎民族精神火炬、礼赞致敬传统文化而创设的代表全校最高教学研创水平和师德师风标杆的奖项,统领国美人才荣誉体系,以“同道交心”凝聚国美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开艺术教育界先河。八年来,已有41位老师获此殊荣,他们的艺术事迹、无私奉献、动人风神,树立了国美哲匠的高度。

中国画学院教授张捷获得“哲匠金奖”,视觉传播学院教授毕学峰、中国画学院教授郑力获得“哲匠奖”,绘画艺术学院教授蒋梁、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俞佳迪获得“青年哲匠奖”

卓鹤君教授为“哲匠金奖”获得者张捷颁奖

宋建明教授为“哲匠奖”获得者毕学锋颁奖

院长高世名教授为“哲匠奖”获得者郑力颁奖

司徒立教授为“青年哲匠奖”获得者蒋梁颁奖

吴海燕教授为“青年哲匠奖”获得者俞佳迪颁奖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

金一斌代表学校向本次“哲匠奖”的获奖教师们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已经历了八个年头,它不仅传递出国美人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校构建“大人才观”、人才国家队的重要支柱。“哲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它是一代代艺术家跬积和沉淀的价值体系与精神谱系。“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劳作”的理念充分体现在学校以“四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布局与格局中,也同样贯穿于学科建设的每个环节。“哲匠”凝聚了中国美术学院96年来的诗心与艺心,这既强调为往圣继绝学,为传统增高阔,也激励大家不断面向时代发展的新问题,努力开拓未知的艺术创造领域,创作崭新的艺术作品。

金一斌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聚焦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艺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和要求。特别是人工智能迅捷迭代的今天,发展新型交叉学科,构建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的新体系、新格局,尚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以“哲匠”为旗帜,弘扬“哲匠”精神,全方位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希望国美师者们不断贡献智慧,培养更多时代新人,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辞

许江以《诗性铸艺心》为题,以中国最传统的“诗教”入手,通过林风眠先生的人生境遇和磨砺淬炼,重述“哲匠”内涵。他表示,《诗》氤氲着一般人温婉谦谦的表达习惯。孔子云:诗可以兴。这种“兴”将草木之名转化而为意蕴丰厚的审美之象,因而进入一个心灵自由的境界。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守着西湖成长的学校,对诗有如对湖山的亲情。1928年创建学校的先贤们,便是有诗的一代,他们的诗都有着一种与他们的画作相匹配的浑重的风骨。这便让人想到林风眠先生的“士志于道”的心灵,他与湖山陶然兴答的诗性意志。他以放怀笑意,化炼磨难,淬啄生机,用绘画铸炼美、用这种美陶养其善心。他沿着孤独、冷寂的江畔歧途,以自己的“兴”、“观”、“怨”来熔炼生活的磨难,淬化艺术的风华,走出了一条融汇中西的崭新之路,开创了中国绘画的诗性风格。

许江提到,“哲匠”是美院精神的一面旗帜,学校久有“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的规箴。年轻的哲匠们以自己的方式,从思与技的方面去接近和实现美院的先师榜样,接近和实现林风眠、潘天寿先生身上所兴发和淬磨出来的诗性风骨。西湖是诗,先生们的作品是诗,美院的精神也是诗。“艺术真正的品质与精神就是诗。”哲匠的使命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让纯粹的诗性从语言的囿闭中解放出来,并逐渐形成某种“士志于道”的高度。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宣布获奖者名单

把秋色平分,一半给生活,一半给远方;把脚步平分,一半给现实,一半给理想。颁奖典礼上,全体哲匠奖获得者深情共唱《一条路》,这条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躬耕觉行之路,是开启艺术理想的人生之路,是一条艺术的求真之路,是与伟大同行的求索之路,是“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国美之路。

 

获奖教师简介

哲匠金奖  张 捷 

评委会颁奖词:

1988年,张捷和他的朋友们发起“新学院派”运动,在现代艺术中的狂放空疏与学院画风的因袭矫饰之间左右开弓,力求纯化艺术本体语言,推动中国文化自主创新。在“八五”新潮的激流中,他很快成为中国画水墨实验的青年代表。然而他却出人意料地重返传统,整个1990年代,他在寂寞悠远的书斋生涯中反躬修己,在与名家真迹的朝夕相对中血战古人。

在新世纪,回归学院的张捷成为中国画伟大正典的坚定传承者。他视先贤道统为学院根本,积极投身学科建设,孜孜不倦地向一代代莘莘学子传授山水之法、笔墨之意、造化之道,为中国画专业教学树立了标榜。他的山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画面气象森然而又法度庄严,茂林远岫间草木葳蕤,云壑幽泉畔微光乍现,丛岩叠嶂中有墨色氤氲,云断苍崖处见冥漠浩瀚。

在张捷看来,写生的本质乃是写山水之真骨,更是因应自然的生命体验。他既注重在搜尽奇峰中妙悟自然,更强调以体象无碍的达观陶冶胸中逸气。他师古而不泥古,始终以“与古为新”的姿态推动中国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伟大传统的陶养熏习中,在无尽山川的遍览觉行中,张捷不断地强化心灵的修持、语言的淬炼。他说,“从来没有重复的历史,今日的传习就是明日的生长”——他坚信,中国画的伟大传承必将继往开来,永远生生不息。

 

哲匠奖  毕学锋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位老“浙美”,也是中国设计界的标志性人物,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设计史的发展进程。他的设计具有鲜明强烈的形式语言、温暖浓厚的人文情志,曾斩获“亚太国际海报三年展”金奖等百余项国内外重要奖项;从华沙国际海报展、布尔诺国际设计展到法国国际海报展,他是众多国际设计节展和博物馆竞相追逐的宠儿。而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毅然选择了回母校任教。

作为中国美院设计学院的带头人,他积极建构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设计教育新体系,致力培养具有作者性的独立设计师。他提出“危机设计”“共情设计”“未来叙事”等新概念,以设计之名发社会之声,策划“中国设计大展”等诸多学术活动。作为亚运设计中心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千余项设计任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获得“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荣誉称号。

作为教师,他主张社会即课堂,问题即课题,引导学生在真生活中寻找真问题。他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以身为度地诠释着教育的良知与设计的善意。

然而,他的底色依然是一位纯粹的平面设计师。在他看来,设计是日常生活的感性重塑,是文化精神的视觉创造,更是内在心灵的自由表达。

 

哲匠奖   郑  力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画界公认的一支健笔,被誉为“中国新工笔画的集大成者”,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连续斩获“一金二铜和优秀作品奖”,在美术界绝无仅有。

“笔征实而愈巧”,他作画首重指事造形,妙在穷情写物,画意本乎实境,笔致发自性情。他的画面工写兼备,行笔运墨于苍中蕴秀,又于秀中得苍,秀润苍雄统而为一,故远观谨严工致,细品意淡笔真,虽笔工境实,却意兴盎然,情韵不失。他画园林建筑笔致内敛,锋含沈静,意态从容,温文尔雅;画山石草木运笔鲜活流丽,用墨秀润儒糯,清劲潇洒,痛快沉着。物象与笔墨间不即不离,不一不异,形容貌色本乎实情,合乎法度,却又活泼灵动,清丽雅正;一丘一壑,一树一石,苍苍茫茫,自成气象,其氤氲鸿漠之处,直达宋人意境。

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是课堂上最严格挑剔的老师,却会因学生的一得之见而欣喜若狂。他话虽不多却每每一语中的,他貌和神闲却总是一丝不苟,时而如沐春风,时而当头棒喝,以超诣的画技与敏锐的眼光培养出一批批画坛新秀,他的弟子正在成为新一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生力军。

 

青年哲匠奖  俞佳迪 

评委会颁奖词:

他阳光帅气,气质儒雅,真诚谦逊,周旋健举。作为新世纪学子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体现出国美设计学科的诸多品质。他有着开阔的学术视野,其研究和创作涉及视觉传达设计、中国传统工艺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他有着卓越的视觉修养,其作品斩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亚洲平面设计奖”“国际商标设计双年展”金奖等一系列专业荣誉。他扎根教学一线十数载,积极参与创新设计学院和视觉传播学院的教学改革,全力推动当代科技、文化语境下设计教育的自我迭代。近年来,他聚焦作为社会史的工业史,完成“中国工业家国三部曲”,从“衣食住行”四个维度对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视觉研究,展示出工业遗迹背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身心经验。

他笃信设计是现代社会最绚烂的花朵,是改变世界、改造生活的行为方式。他坚持以设计切入现实生活,在他的工作中,一种设计中的现实主义正在崭露头角。

 

青年哲匠奖  蒋  梁 

评委会颁奖词:

他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在学生时代,他十余载心无旁骛,专注于莫兰迪和具象表现绘画研究,更以油画《祈思》摘取“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此后的十余年间,他浸淫于艺术史和思想史的源头活水,从古典中攫取现代,在实存中印证精神。中国古典、西方现代是他风格的两端,哲学审思、上手技艺是其绘画经验的来源。他怀着对自然的诚意与敬意,描绘沉郁幽谧的澄明之境,更以严谨而不乏敏感的文笔,阐发当代绘画的存在之思。在形与色的操演中,在意与境的直观中,他执着地探寻着境中之音、空中之色——在他的工作中,“具象表现”通向一种“存在的绘画”。

绘画对他而言,是一种经验,艺术对他来说,是一道窄门。从中可以窥见原初之光。而在那光亮之外,在黑暗的更加盛大的凝视中,一种无名的视像正在涌动、演进,无形无质,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