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皓品:从《钱氏家训》看中国家风文化

作者:钱伟强、徐婵、刘雨娴、杨森   编辑:童戈辛    来源:纪检监察室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4-19

作者:钱伟强、徐婵、刘雨娴、杨森   编辑:童戈辛   来源:纪检监察室    发表时间:2024-04-19

谷雨如丝,廉润国美。4月19日下午,『清风成长营』首场讲座在南山书屋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机关纪委和书法学院联合主办,特邀书法学院副教授、吴越钱氏第36世孙钱伟强作为主讲嘉宾。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陈于杰出席活动并讲话,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机关纪委书记童赛玲介绍活动情况,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毛腾主持活动。

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陈于杰讲话

陈于杰对此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学校机关纪委和书法学院紧密合作,以中国家风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充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让廉洁文化教育更加有厚度、有温度、有力度,充满浓浓的“传统味”“浙江味”“国美味”。

陈于杰强调,家风教育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钱氏家训》源于千年前的家族智慧,却超越了时代和一族一姓的局限,成为中国家风文化的典范,其思想内涵对当今仍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希望广大师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优良家风涵养浩然正气,让清廉成为国美鲜明的底色。

书法学院副教授钱伟强现场分享

钱伟强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从《钱氏家训》看中国家风文化”的精彩讲座。讲座中,他立足传统家风经典,将吴越钱氏家族的名人故事娓娓道来,生动展示钱氏家族的辉煌历程,更深刻诠释《钱氏家训》所蕴涵的家风智慧,深度剖析中国家风文化的内核与精神风貌。

校纪委委员代表、机关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代表、部分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和二级学院纪委书记、校外嘉宾、师生等近50人齐聚一堂,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也通过“艺苑南山”视频号进行了同步直播,1500余名网友共同观看,受到广泛好评。

活动现场图

活动尾声,书法学院的学子们为现场师生书写了传统家训和格言警句书签。家训格言随身伴,廉洁文化入心田。愿大家深入体悟并身体力行,共同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传统美德。

『清风成长营』是2024年“清廉国美——廉洁文化月”廉学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情感共融的平台,更在推动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清风成长营』将会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和活动。

讲座摘要

钱伟强从《钱氏家训》入手,为大家讲解中国的家风文化。“清廉”的背后是道德约束,这种道德约束在古代主要通过家庭来培养、教化。首先,钱伟强介绍了吴越钱氏家族,其绵延不绝的核心原因是“忠孝”。接着详细讲述了吴越国祖先钱镠王和钱俶的事迹,他们坚守臣节,以天下大公之心,为国泰民安贡献了力量。其次,钱伟强讲述了钱氏家族的诸多名人,如北宋诗坛“西昆体”领袖钱惟演、元初画家钱选、明代王阳明的大弟子钱绪山、明清之间文坛领袖钱谦益、清代学术第一人钱大昕、“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等。他认为,所谓望族,并不是指勋贵人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科第、仕宦、学术,即“道德传家”者。

为何钱氏家族能如此延绵繁盛?这与其“道德传家”密不可分,《钱氏家训》就是“传家宝”之一。钱老师将《钱氏家训》的精髓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爱国、尚学、崇德、守谦。

第一是爱国。钱伟强以钱伟长、钱肃乐为例讲述。钱伟长为了科技报国,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废寝忘食,成为中国力学之父。钱肃乐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之士,拒不降清,最后忧愤呕血,以头触床而死。

第二是尚学。指的是钱氏家族重视研习经典,以四书五经为根柢,以史书开阔眼界,通过写文章来表达思想,修养美德来增厚福报。

第三是崇德。如清代大书法家钱沣,他不畏权贵,屡次彻查贪官,为民服务,鞠躬尽瘁,有“云南第一完人”之称。

第四是守谦。清代“学术第一人”钱大昕官登四品、岁开七秩、书藏万卷、研经思史,成就极高,但始终保持谦虚。

举《钱氏家训》句以飨读者:

《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箴言。

听众感受

听完钱老师的讲座,我对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关系体会得更加深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实皆以“忠孝”贯之。若能常怀爱国、尚学、崇德、守谦之心,则人心必将赤忱、坦荡。

——牟晋奕

吴越钱氏不愧为“两浙第一世家”,历代圣贤人才辈出。在钱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中,我明白在钱镠王的文治武功下杭州才得誉“东南形胜”。而在两千多年中,钱氏家族之所以赓续不断,与其尚书爱国等家风密不可分。

——肖从钢

听完钱老师的讲座,我切实体会到家风不仅是家庭的精神烙印,更是社会风气的微观缩影。家风之纯正,实为廉风之源泉;廉风之兴盛,亦赖家风之滋养。

——刘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