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于中国美术学院召开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摄影: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6-16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6-16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旨何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产业与“绿色经济”的关系为何?生态产业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质生产力?

这是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范畴与路径的关键问题,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亦影响深远。

为回应这些问题,2024年6月15—16日,中国美术学院、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文化纵横》杂志社,于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共同举办“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院士的倡议下,发布了《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倡议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助推建设美丽中国》。

论坛倡导广义的“生态文明”概念,从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生态产业与发展模式转型两个维度,梳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探讨“生态产业”的理论与实践范畴,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的普遍话语体系建构、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走向世界。

此次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联合发起,包括“生态文明与新发展模式”“生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三个分主题。三者分别面向宏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回应具体问题的产业实践和技术创新、聚焦学理脉络的“话语”反思与理论梳理,渐次展开、逐层推进。会议聚集了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及董事长汪映荣等生态、能源领域的重要企业家,以及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世伟、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等政策专家、经济学者、文化学者等近四十位知名学者参与研讨。

在此基础上,会议发起了关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倡议。倡议书由王金南院士领衔,与会专家共同签署。倡议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发展生态产业,需完整准确理解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相互助益、浑融共构的“超越”式发展眼光。并且,聚焦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倡议书提出了四个“推动”:其一,推动构建多元化、系统化、全链条的中国生态产业体系;其二,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其三,推动生态产业与生态美学的双向融合实践,探索构建以艺术文化赋能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其四,推动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管理体制、社会合作模式,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公众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会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境治理问题,也不止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意味着新发展方向、新发展空间,更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能。它所指向的,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模式与现代化道路的重新探索,通向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化消极应对为积极创造,破除“环保-发展”二元对立的西方环境政治话语,开拓一条以产业为主导、发展与环境彼此成就的社会发展道路。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依托技术和理念变革,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的背后,是一场注定影响深远的生产模式、发展模式的变革,这具有世界性意义。”论坛的发起人之一高世名教授,在谈及“生态文明”内涵时说,并表示举办此次论坛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探讨生态文明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二是倡导一种“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代表着一种随能源革命、科技革命而来的新质生产力

会议认为,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克服西方狭隘的“环保-发展”二元困境,是发展生态产业的核心要务。生态产业代表着一种随能源革命、科技革命而来的新质生产力。它不止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更涵盖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到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美丽城乡等遍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展生态产业,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要旨,既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与源泉。

“借助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中国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通过自身大量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实践,正为人类社会开辟着一条关于环境与发展、关于可持续发展、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路。”论坛的另一位发起人杨平先生,在谈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时说。他进一步提出,产生于环境领域、随绿色产业崛起而来的新质生产力,“可以迅速改变当今世界工业化的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发展生态文明,需要怎样的话语,面对何种问题

会议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出发,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中具有普遍意义。亦即,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超越传统“中心-边缘”世界格局、构造包容互惠的国际秩序的潜力。

会议认为,过往国际社会关于生态问题的讨论根植于“环境治理义务”的分担,在国际上造成了广泛的“环境-发展”张力,也使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上深受环境政治的掣肘。故而,突破西方狭隘的“环保-发展”二元论,建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仅对巩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经验走向世界,而且对全球环境治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亦影响深远。

在会议中,与会专家提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天人观、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对西方现代性观念和“人类纪”话语的超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已渐成体系。“生态文明社会”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和新质生产力,这三个层面共构起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会议认为,尽管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成就显著,但依然需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高度异质化、利益多元化的世界中,生态文明建设何以可能?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确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普遍价值,推动其从“中国性”向“世界性”转化,依然任重道远。

“生态文明要成为人类社会应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文明新形态,注定不能仅仅是中国的,必须要具有世界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全球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助力,但仅有中国的努力是不够的。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和努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成果也是脆弱的。在应对疫情期间,人们常说,‘没有人能安全,直到所有人都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本次论坛的总结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说。

 

“生态文明与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各场专家讲演概要

(根据发言顺序)

  01 主题演讲 · 生态文明与新发展模式

主持:潘建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提出, “生态文明”不止是减碳减排、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而是在社会有机体的生命特质层面,蕴含着人文、伦理、情义的丰富内涵,是文明史观高度上的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协和共生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维度。他认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天人观、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克服西方的"生态-发展“二元困境,蕴含着对西方现代性观念和”人类纪"(Anthropocene) 话语的超越。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先生提出,中国借助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成效卓著,亦正为人类社会开辟出一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的环境实践已走在全球前列,不仅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态势强劲,而且在乡村振兴中蓬勃而起的新手工业、新农业、生态旅游、文创产业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中国正以建设者、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亟需创造依据中国经验而产生的环境理论与环境话语,突破由西方人所主导的环境话语叙事。

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强调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未来碳中和经济的积极布局, 并分享了万科集团在社区开放、邻里关系融合以及碳中和经济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从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国际能源合作五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能源电力行业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上的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电力行业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张:以能源革命促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新能源+X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企业重视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从生态型工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的科技革命,并以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提出新质生产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能源与机器的性质,进而重新界定了人与工具、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他认为,这将成为重建新的分配制度、重塑社会分层渠道的重要推动力。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介绍了新质生产力与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之间的关联性;并从企业ESG实践的意义层面,强调践行ESG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从贷款、债券、碳交易等多个角度探讨了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并对绿色金融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结合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金融化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认为新质生产力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指导思想。他强调,“要想重新结构出一个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结构,必须对旧理念、旧制度、旧思想、旧教育、旧文化作出深刻的反思,要有重大的战略调整。”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认为,生态价值观是自然生态环境所具有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始终存在的价值观。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观出发,探讨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并提出,新质生产力蕴含着传统生态价值观元素,强调重视文化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02 主题演讲 · 生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

主持:陆文涛、汪莎

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从世界核电与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出发,简要阐述作为清洁能源的核电技术,并重点介绍中国核电的发展战略以及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代表——“国和一号”,进而对核电的安全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系统分析。

氢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专家委员会委员周鸿波,通过氢能技术、氢能装备的发展以及其商业化前景的分析,讨论氢能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认为能源行业正在从资源型向制造型转变,风光发电+氢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组合将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以亨通集团的绿色发展为例,讨论企业作为经营活动主体,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植入绿色制造产业链,并分享其在推动企业绿色产业建构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

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琮,聚焦作为清洁能源的氢能,探讨氢能的不同类型及其生产技术,以及氢能制造企业所面临的成本挑战;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介绍氢能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动向。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原企业文化总监荆玉成,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的产业实践出发,讨论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强调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在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DIU国际设计智造联盟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卢涛,通过DIA大奖与DIU联盟,在艺科商教四维融通、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建构上的实践探索,讨论大学、产业、政府三大主体如何在创新过程中相互联动,推动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共生,营造智能型、产业链、人才链、信息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通过美丽中国研究院在美丽中国文献库、美丽中国行动感知地图等艺术-社会创新平台搭建方面成果的简要分享,强调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跨学科协作。

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郝世强,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汽车产业在生态文明和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强调在走独立自主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道路的同时,需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赛力斯集团双碳经理邹志国,通过介绍赛力斯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践,讨论双碳目标实施和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具体方案。

摩尔线程摩尔学院院长李丰,以人工智能与生态农业为主题,通过数据、案例和模型,深入展现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进而对何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切实回应。

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琦,从绿色企业、绿色设计的代表性案例出发,对绿色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绿色设计的思想、思维、方法和标准展开讨论,以此回应绿色设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欧卡智舶CEO朱健楠,介绍了欧卡智舶公司在无人船领域的创新,以及如何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推动水域的绿色、智能化发展。

Sissi 主理人赵畅,分享了Sissi品牌如何将废弃塑料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材料,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表示,中国借助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成效卓著,亦正为人类社会开辟出一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的环境实践已走在全球前列,不仅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态势强劲,而且在乡村振兴中蓬勃而起的新手工业、新农业、生态旅游、文创产业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中国正以建设者、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亟需创造依据中国经验而产生的环境理论与环境话语。

03 主题演讲 · 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主持:韩绪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在总结前两场演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牵动着人与自然、产业与经济、民力与民生多重关系,蕴含着超越国别、族别、利益之争的共同价值与共同理想,通向以合作超越对抗、以发展超越分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路。强调其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整合产业实践、构建产业体系,更需要构建中国自身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文明话语。

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从中国知识界讨论环境问题的“生态与文学”大型研讨会以及由之产生的共识性文件《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出发,回顾生态环境议题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对发展与环保相对立观点的产生与演化进行阐述与批评——在质疑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同时,强调生态问题及其应对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呼吁超越发展主义知识体系,到一个比GDP更好的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量化尺度。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生态文明的中国性、生态文明的世界性三个方面展开,从文明史以及与文明类型的角度讨论生态文明的内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从“中国性”向“世界性”转化,需争取在高度异质化、利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形成和扩大关于生态文明的共识。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从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生产力理论,意味着生产力新形态的理论概括、发展战略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改革要求;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一致性;“绿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向路径、程度水平的重要呈现或检验。进而认为,在理论层面,“绿色”是判定生产力是否具有“新质”表征的关键性指标;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宏伟,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问题,介绍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以及其经营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可行建议:搭建与完善相关数学平台,依托大数据提供科学化支撑,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市场化多元化以及监管机制健全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许准,从经济学分析视角出发,对过去两百年全球化、市场化为全球生态所带来的巨大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方主导的“绿色革命”、现实环境中的绿色生态以及中国所倡导的“绿色经济”和生态农业探索进行梳理和辨析,剖析市场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的优势。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寅,立足产业革命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对历次产业革命中发展新生产力的分析出发,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新问题与生态文明的新思路展开讨论。他认为,每次技术范式转型都伴随着非常剧烈的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当代人工智能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中的范式转化,其背后是资本驱动逻辑;但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能源革命,这会成为在能源革命上的契机。

水电工程师曹丰泽从中国企业援建非洲过程中的“绿色”产业建设实践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国家/地区的现代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清洁能源、绿色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当今欠发达国家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一次重大机会,并强调全球合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讨论与总结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潘世伟通过“黑色”、“金色”、“绿色”三种概念,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当代中国在“绿色”发展上的理念与实践差异进行辨析。他认为,西方的“绿色”发展只关注自身生态,甚至以牺牲他国生态为代价来推动自身的绿色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依托于技术变革、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与新方向。但目前生态话语依然以西方为主导,中国需要在解释清楚自身何以在生态问题上化短板为长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普世价值,建立自身的生态理论与话语。

郇庆治认为最高层次的生态文明话语,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出发,建构一个关于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话语体系,而非主要讨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体系和坚定的战略定力。

李宏伟认为在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上,需要建构一套全球共赢的话语机制,并且通过强调绿色实践模式能给人们带来普惠的生态产品,以及在产业实践中注重前后端的协同管理,将中国的绿色发展故事讲的更圆满、生态文明话语传播的更好。

曹丰泽认为中国在建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自身手中掌握的新质生产力变成人人手上都有的廉价生产力,通过优质而廉价的绿色产品的推广解决全球性的匮乏和短缺问题;同时,话语体系的建立,还要注重市场经济的作用,要让新质生产力比传统生产力更有利可图,吸引更多企业家和各方力量加入。

许准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能源革命、技术革命的问题,技术革命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建,以及对人和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审,实为谈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因此,尽管目前在新能源发展上成就显著,但建设真正的新质生产力、迎接真正的工业文明挑战依然存难度。

杨平认为在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一个核心问题——“绿色”和“红色”的关系,亦即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之间能否建立起一个正向的面向未来的关系。故而,尽管绿色发展与技术变革关系巨大,但关键作用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俞建拖在总结中提出,就“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而言,需要抓住几个层面:技术要素、文明尺度、作为和谐共生之基石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并且,从文明的尺度上进行全面性、全局性、整体性认知与思考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不仅要看到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体”紧密融合,是中华文明新的文明要素;而且需要深化国际传播、对外施加影响,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全球层面的生态文明。

 

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  倡议书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助推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没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失去源泉。值此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召开之际,我们向致力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产业界代表发出倡议。

一是争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要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理解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坚持用生态与经济相互助益、浑融共构的“超越”式发展眼光看待生态产业发展,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确立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到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美丽城乡等涵盖社会生产生活多领域各环节的“生态产业”之内涵与外延、目标与范畴、发展路径与产业链系统,携手构建多元化、系统化、全链条的中国生态产业体系。

二是争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发展生态产业,理念更新、技术支撑、多元开拓,至关重要。要坚持将生态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质生产力,以能源革命、科技革命赋能生态产业,持续推动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深化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联合攻关,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提升生态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三是争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者。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创新研究,探索搭建多元化的生态产业产品交易平台和精准化的供需对接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等市场经营开发模式。探索创新生态产品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扶持形成一批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探索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文化生产,从文创、文旅、文教、文育等方面探索艺术文化赋能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模式,探寻推动生态产业与生态美学双向融合实践。

四是争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践行者。深刻认识发展生态产业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积极发挥政府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牵引作用,积极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政府管理体制、探索社会合作模式,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携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支持,为生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可靠助力。加强公众生态教育,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产业认知,引导其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产业实践,为生态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公共基础。加强生态文化培育,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绿色经济融于城乡环境营造、美丽中国建设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民心、融入民生,为生态产业长远发展激发内在动力。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让我们凝聚共识、携起手来,积极推动中国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和智慧。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开幕致辞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潘世伟主持“生态文明与新发展模式”议题

万科集团创始人兼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讲演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演现场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讲演现场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讲演现场

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讲演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讲演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宣读首届中国生态产业论坛倡议书

圆桌讨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