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 编辑:陈舒婷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6-29
作者:周慧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6-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目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6月29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现代智造促进中心承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办的“集大成智慧·塑智造未来——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启幕。今天恰逢第43个世界工业设计日,旨在提升公众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突出工业设计专业的优点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加强设计在世界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方面的力量。本次展览优选DIA十年来优秀案例,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工业设计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高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旭,《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环球时报社社长、总编辑范正伟,《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汪黎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喻剑南,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庹祖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高世名,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温华军,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夏文莉,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馆长余旭红出席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开幕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宣布展览开幕
开幕仪式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讲话
杨帆指出,本次展览体现了设计智造与社会进步、产业创新的紧密联系,展示了设计智造对未来的影响和塑造,更表明了中国对创新的渴望和推动创新的决心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希望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今后能够深入挖掘各自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务实有效的交流合作,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讲话
高世名对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十年的发展与实践做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十年来,DIA始终坚持专业性、国际性、前瞻性,始终致力于推动设计智慧与数字智能的深度结合,以及科艺融合与产教协同,秉承创新意志,坚持以人为本,倡导“设计的善意”。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高世名呼吁各界将艺创与科创结合,汇集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思想充分联通、政府—高校—企业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整体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参与和支持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专家、学者代表,兄弟院校代表、行业协会代表、领军企业代表,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开幕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当日下午“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十年历程与未来发展”座谈会同期召开。
此次展览是基于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成果展。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简称“DIA”)由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同志于2014年发起,十年来,DIA始终以“打造国际一流工业设计大奖”为目标,锚定“人文智性、生活智慧、科艺智能、产业智库”的智造精神体系,聚焦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与高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以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为使命,以引领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为导向,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综合创新设计大奖,为新质生产力的跃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搭建起广阔的创新平台。
此次展览优选DIA十年来的代表性案例和科技前沿作品,首次对中国设计智造发展与设计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梳理,以此回应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要求,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180余件设计智造领域的优秀产品,以“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为总体逻辑,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四个板块单元,配合“具身智能”“脑空间”“低空经济”“智能厨电”四个场景,呈现出我国在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质生产力的挖掘与发展提供鲜活样本和典型案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中旬。(具体以国博发布的新闻通告为准)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现代智造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策展团队]
总顾问: 许江
总策划: 金一斌 、高世名
策展人: 卢涛
展览监制: 熊娜
执行策展人: 王洋、陈赟佳
策展组成员: 陈歆怡、沈同岑 、 冯珮雯
空间设计: 刘磊、徐涛、樊昭伶
视觉设计: 毕学锋团队
交互设计: 李朝林、黄跃、段敏讷、鞠韫娱 、刘禹果、陈维佳
会议策划: 马楠 、俞坚 、余伟忠
宣传推广: CAA融媒体中心
视频剪辑: 汪嗣龙
采访团队: 史晓桉、朱人杰、魏子硕、周月安 、许海鑫、 宋子贤
展览工作组: 杨又晨、王舒燕、王华钦、沈丹、程文雅、许鑫、施金敏、钱梦嘉、李欣文、朱婷婷、卢望野、刘双芸 (排名不分先后)
展览助理: 方政、陈一苇、朱垲滢、张洲栩、林纪帆、周倩、张祉璇、郭亦琦、何亚伦、陈明璐、潘越 、
李如诗、王梓昱 、盛可、张陈怡、陈伊文、吕婵 (排名不分先后)
展览搭建: 广州鸿运展览工程有限公司
展品运输: 北京华天元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展览制作: 杭州迷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览设备: 杭州展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团队]
统筹: 高政、陈成军、胡妍
策展人: 赵丹苹
策展助理: 杨莹露
设计审核: 齐亚珺、上官天梦
内容审核: 吴芸芸
展览协调: 陈凯、隗功磊
馆办联络: 翁静
财务联络: 幸建廷
安全保卫: 李连龙
设备保障: 韩智澄
翻译审核: 何书铱
新闻宣传: 包莹莹
社会教育: 刘钰婷
特别感谢: 国博(北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