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携手WAIC 2024,共探人文与科技“两个AI”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7-06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发表时间:2024-07-06

7月6日上午,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研创处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承办的“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世博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作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学者、艺术家、科技工作者和行业领袖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文与科技的未来发展。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摩尔线程摩尔学院院长李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姚大钧,清华大学-和林格尔新区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戴青,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总监诸臣,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商务总监焦彦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DIA中国设计智造⼤奖秘书⻓卢涛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师生。

论坛开幕伊始,主持人卢涛介绍了本场论坛活动的背景,基于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大背景及202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参与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唯一一所艺术类高校,积极响应与上海市战略合作协议的内容,深度参与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策划与筹备工作,在本次大会中发起本场“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论坛。论坛以“两个AI”为题,通过辨析“⼈⼯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的关系,呼吁人们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敏锐的关注人类智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主题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高世名教授在《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主旨演讲中提到,AI对人类的威胁,依然来自人自身。人工智能并不是为了像人,更不是为了取代人,它有自己的未来,而且是多种的、开放的未来。由此才有了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也即两个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与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就越发可贵。艺术智性所激发的是一种感性、知觉的解放状态。科学“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而艺术“通过解放获得知识”。21世纪的新技术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人道,这正是未来艺术的工作对象。未来艺术的任务是让人们在一个日益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的社会里,保持人之为人的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多重媒介、混合现实的状况下能够安顿身心。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

张峥教授以《大模型时代以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挑战》为题发表演讲,他以当前教育体系的流水线特征为切入点,诠释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于今后教育的启发,他认为,相较于AI,人类有着本能的好奇心驱动,可以思考地更深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区域,但关键在于如何“问问题、问好问题”,也即培育起“批判性思维”。此外,通过例举诸如“AI生成诗歌”、“AI解读诗歌”、“AI生成抽象画”等亲身实践经验,表达了其对于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看法。 他认为,AI终将会往前走,只是身为艺术家,该如何去应用它、驾驭它。

摩尔线程摩尔学院院长李丰

李丰发表《人工智能的艺术语境》的主题演讲,从古时代、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时期以及当代的艺术技术等多个维度,阐述了“艺术和技术共生,所有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艺术的表达”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上下文语境”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的体验需要整体性,而AI产生的内容恰恰打断了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缺乏作品产生的心路历程,失去了语境,因此现在AI产生出来的作品离艺术还很远。

教授、艺术家、策展人姚大钧

姚大钧教授在《AI不只是艺术的新媒介》的主题发言中,以“上帝已经给了你一个脑子,你却自己又造了一个”这一批判视角引入了对于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看法。他认为,AI犹如一个控制论系统,其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把人的感觉、文化的语境都化作了参数,这其中,如何平衡两者,避免“啸叫”亦或是以创造性的方式驾驭“啸叫”十分重要。我们应该将AI视作一个“灵媒”,它只是一个中间者,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人自身得以通往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放在更大语境来看,整个AI对我们来说是人类对艺术、对社会、对本质的一个镜子,我们应在这面镜子中增强丰富自己的感受力,而不是麻木迟钝自己的感受力。

论坛由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主持

圆桌论坛

基于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战略合作框架,2024年6月6日DIU国际设计智造联盟上海中心项目正式落地上海市杨浦区。借此契机,本次论坛的下半场邀请了来自不同院校的专家学者和DIU企业的代表,围绕“两个AI”的主题发言参与圆桌讨论。此次活动由马楠主持,与会嘉宾有戴青、邵景峰、诸臣、焦彦宁和俞同舟。

戴青认为艺术就是新质生产力,大模型“算力底座”的尽头是电力,而艺术没有尽头。他对中国美术学院如此重视人工智能的探讨与实践十分有感触,他建议,AI时代已然来临,我们应去拥抱它、并用好它。

邵景峰认为我们既要拥抱AI,也要反对AI。他基于自身在上汽集团工业设计领域的多年从业实践经验,认为当前AI生成的设计作品愈发显得“油腻”,他强调,AI时代,“人”才是最大的个性。

诸臣基于理工科设计师的视角,高度认可“艺术智性”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补充乃至引领作用。他认为,我们在讨论AI时,应避免“标签化”,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个角色,而应以人类共同体的胸怀,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焦彦宁结合索尼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历程,认为在面对当前的AI时代浪潮中,以场景化的方式去设计创造十分重要。他还引用了索尼影业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米勒的观点,认为我们应避免过分依赖AI技术,因为艺术重在呈现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不是“剽窃”其他艺术家的平均值。

俞同舟对于今天的主题论坛活动,分享了四个启发:一是希望通过今天对于两个AI的探讨,为日渐黑箱化的人工智能领域找到一个新的开口。二是一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东西背后肯定是基于为了人类更加美好发展的主观性思想。三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家从来不会缺席。四是中华传统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塑造人工智能中国发展之道的关键。

本次论坛举办,不仅是对“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两个AI的思辨,更展现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

卢涛谈到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只局限于今天论坛中大家的火热探讨与无限畅想,而是更加取决于今后务实诚恳的践行、积极大胆的创造。

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将携手社会各界探索出一条“艺术-科技-思想充分融通、高校-政府-企业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共同创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新质力量。

论坛嘉宾合影

策划团队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中国美术学院分论坛“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

总策划

卢涛

策划统筹

马楠

论坛嘉宾

高世名 张峥 李丰 姚大钧 

卢涛 戴青 焦彦宁 诸臣 俞同舟 谷丛 马楠

活动工作组

朱佳静 陈歆怡 施金敏 钱梦嘉 许鑫

视觉设计

陈孟琦

学生志愿者

蔡祎恒、刘馨雨、陈佳苗、陈若晴

宣传推广

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