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锲 |杨奇瑞水墨 - 装置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

作者:武希文   编辑:陈舒婷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7-26

作者:武希文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07-26

7月26日下午,“墨·锲:杨奇瑞水墨-装置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杨奇瑞近期创作的30余件水墨绘画作品及其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金石开源》。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杨奇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验水墨创作历程,并以文献的形式呈现。

开幕式现场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浙江省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钱晓芳,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美术史论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与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骆献跃,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浙江油画院执行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青,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原院长管怀宾,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封治国,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郑靖,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普,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周宝松,中华艺术宫策展人项苙苹,空间站创始人、《美术文献》杂志原执行主编付晓东,四川美院教授李占洋,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姜俊,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业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宁波校友会的校友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宣布展览开幕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致辞

杨劲表示,杨奇瑞教授是中国雕塑和公共艺术的领军人物。杨教授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水墨,在水墨创作和水墨实验中与雕塑实现双向奔赴。这次展览中的实验水墨作品,呈现了用雕塑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水墨的实验性探索,在宁波美术馆这样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空间呈现了一场具有强烈艺术探索和实践表达的高质量展览,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本次展览策展人姜俊致辞

姜俊认为,在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下,原先分门别类的各种艺术形式开始相互融合。此次杨老师的展览“墨·锲”,正是希望将其水墨创作的板块和作为雕塑家的雕塑创作板块进行巧妙融合,形成有机结合,这也符合今天全球艺术发展的潮流和脉络。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创作,给今天的传统水墨带来不一样的声音,也使得雕塑,特别是装置艺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美术史论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与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致辞  

皮道坚表示,本次展览是一个非常当代的艺术展览,一个有国际水准的艺术展览,同时又是一个打通了中外古今的展览。杨奇瑞教授很好地利用了东方的传统艺术媒材和艺术元素,展览能够很好地表达中国人的心性,表达中国人在21世纪对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认知和感受、体验。杨奇瑞教授把水墨的媒介和西方当代艺术的装置、空间的表达、雕塑艺术的现代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做出了贡献。这个展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40年发展逻辑的成果。

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封治国致辞

封治国提到,到本次展览开幕,杨奇瑞教授的水墨之旅已经足足走过了30个年头。这次展览的主题“墨·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水墨与雕塑的默契,传统与现代、与当代的默契。而他自己的艺术历程也始终是在这样一种跨界、自由无碍的状态中开展。本次展览代表着杨奇瑞教授在数十年跨界、突围和开拓过程当中达到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杨奇瑞老师为雕塑学科和公共艺术学科赢得了光荣;作为一位艺术家,以他数十年的精品力作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展览作者、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杨奇瑞致辞

艺术家杨奇瑞感谢了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市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台风和酷暑中他们的到来尽显关怀。他特别提到宁波美术馆团队的专业与热情帮助,策展人姜俊的精湛策划与专家团队的学术贡献,让他受益匪浅。他还感谢了学校的同事、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他们的认可与赞赏成为他创作的强大动力。最后,他向所有参与和支持展览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奇瑞向宁波美术馆捐赠作品

艺术家杨奇瑞向宁波美术馆捐赠了他的雕塑作品《无题》,由宁波美术馆馆务会成员、学术典藏部主任黄易锋接受捐赠并向其颁发收藏证书。

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开幕式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部分作品欣赏

《墨经注》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196×495cm   2024年

《滔》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365×365cm   2024年

 《红莽》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340×245cm  2024年

《山海经》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365×290cm  2024年 

《无题1》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4年

《无题2》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4年 

 《无题3》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4年

《无题4》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4年

《无题5》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4年  

《浮木》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248×129cm   2022年 

《顿现》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2年

《泉》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97×180cm   2022年

《湮光》   材料纸、墨、综合材料   180×97cm  2022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