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创新设计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8-19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创新设计学院 发表时间:2024-08-19
8月16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与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承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与上海浦东新区雏鹰科普促进中心共同协办的“巡天:寻找世界模型——艺术与科技展”在上海碧云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作为2024年浦东新区科协资助项目、“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集合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团队创作的作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呈现了一场关于宇宙与人类未来的深刻探讨。
展览开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乔国琴、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霖,上海市⻘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宋文,
共同为“巡天:寻找世界模型——艺术与科技展”启幕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宣布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顾兵,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乔国琴,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霖,上海市⻘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宋文,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部部⻓陈骏,浦东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上海浦东新区雏鹰科普促进中⼼主任张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师生代表出席开幕式现场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教授致辞
韩绪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开启了一个新的可研究的、可讨论的新领域,一种中国式的科学演示或者科学展示,即中国式的科学图式。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对宇宙、对天、对天外有无数的想象,这些想象跟西方的逻辑完全不同。中国式逻辑呈“块茎状”,其生态学特征是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它们斜逸横出、变化莫测,非常适合中国,也非常适合用中国式逻辑建构一种中国式新图式。借此机会,我们得以重构一种中式图式,通过研讨会、展览等方式深入各个群体,令其了解何为中国式的对宇宙、对航天,甚至对生命的视觉重现。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一直肩负着社会美育的使命,致力于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此次展览就是社会美育和科学普及的完美结合,希望今后能开拓更多的领域,努力用艺术做最美的科普,提升我们的想象,共同塑造中国式的新图式逻辑。
浦东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女士致辞
林薇表示,碧云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公教教育的普及,今年开始,我们将目光锁定到艺术与科技,也期待跟中国美术学院、科协、教育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艺术跟科技视觉展示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打造系列公共教育课程及展览,让艺术赋能科技,成为启发科技创新助力器,也希望中小学生可以在美术馆里了解基于宇宙想象的艺术世界,丰富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多维的可能性。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探索宇宙的无限
在这个量子时空无法穿越的阶段,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主要依靠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和艺术的想象。人类逐渐深入理解宇宙的广袤与神秘,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曾言:“体道合真,万物齐一。”只有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而在这种境界中,人类可以通过宇宙的熵增定律,感悟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连续消融。
根据熵增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每一刻时间的“滴答”都意味着动量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机械振动释放声能,记录下历史的痕迹,预示着时间既向前推进,又在历史中不断消融的过程。生命体在其内部环境的稳态效应和组织细胞的长期协同作用下,持续记录事件信息,不断累积经验和记忆。宇宙的记忆通过物质的演化和熵增过程,驱动时间向前流逝,最终引导整个天体系统走向热寂和湮灭。时间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了一个既宏大又微妙的宇宙进程。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13位教师指导89位学生创作的39件艺术与科技作品,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团队的5件作品,共同展示了科学史上的重要议题。展览分为“深空”、“深时”、“生态”、“生活”四个单元,旨在通过艺术的涌现和时间的遐思,寻求一种“世界模型”的心灵物理和替代法则。为加深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展览每件作品都特别设计了一个与其内容相关的科学性问答,为观众提供深入的科学说明和背景信息,使艺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更加清晰。
展览问答墙
在“深空”单元,展览特别关注了人类航天活动,尤其是2024年中国航空航天的重大成就。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作业,这是中国探月工程二十年的高光时刻。展览通过“巡天”的导向,突显了航空航天科技课题的跨时域意义和理念创新。强调航空航天技术对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性,尝试激发观众对深空探测和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正如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在无限的宇宙中,思想和行动是人类意识的本能投射。艺术家们利用想象力和科学技术,直面量子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展现出那些珍贵而又稍纵即逝的人间时刻。
展览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呈现出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展览旨在激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大家在艺术的熏陶中,反思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使命。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深刻对话。
◌ 展览时间 ◌
2024年8月15日-2024年9月17日
◌ 展览地点 ◌
上海碧云美术馆
(浦东新区红枫路135号)
◌ 主办单位 ◌
中国美术学院
◌ 承办单位 ◌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 协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
上海浦东新区雏鹰科普促进中心
◌ 主 策 展 ◌
段卫斌 胡晓琛
◌ 执行策展 ◌
陈天翼 顾文甲 张婷 范佳敏 陈梦阳 王志鹏
◌ 学术指导 ◌
创新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
吴小华 段卫斌 成朝晖 于朕 胡晓琛 林村 项建恒
◌ 科学顾问 ◌
薛艳玲 文闻 张庆磊 孙波 朱方园 田丰 汪蕾
◌ 展览支持 ◌
张伟 陈科 沈梦冰 吴季蕾 吴宇棋 严佩婷
◌ 视觉团队 ◌
项雯茜 俞寒译 朱瑜暄 黄筱柔
◌ 策展团队 ◌
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
高雨晨 龚心洳 朱震岳 鲁笑逸 杨骁 陈商引
◌ 网站设计开发 ◌
臧渠成
◌ 制作团队 ◌
参展团队
宋蒙萌 庄欣楠 许若羚 涂成谦 金之凯 朱震岳 杨飞洋 罗 逍 张天昊 范力丹 蔡柏嘉 陈 果 阎佳亿 王心成 陈商引 周 密 张翰升 鲁笑逸 杨 骁 应 君 应文康 俞寒译 黄雪航 周 悦 臧渠成 高子焕 周骁濛 陈甲东 马嘉遥 王秦杰 李蕊伊 王柳妍 张莉萍 赵云龙 顾 翊 朱瑜暄 高陶然 杨文嘉 吴薰月 张绣婷 庄淇媛 肖 姝 宋霖申 钟子越 秦玮婕 郑灵若 蒋萧卉 叶浩宇 金奕舟 罗振珂 徐一帆 冯 博 姜舜予 沈 严 倪嘉鸿 汪欣菲 吴浩然 张子鑫 邵炳境 来茹懿 周星雨 董思睿 赵艺芃 周旭杰 徐向阳 何玉文 蔡俞非 徐珞敏 王鑫池 陈悦禅 庾智滔 龙佳炫 王若琪 刘 诺 李其谕 钟婉茹
指导团队
顾文甲 陈炜博 胡晓琛 陈天翼 林 村 尹 娆 苏雅婷 范育芳 Ziv Ze'ev Cohen 刘益红 顾文佳 蔡文超 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