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学科建设处 阅读:
发表时间:2025-02-26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学科建设处 发表时间:2025-02-26
2月26日上午,“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应对之策专题研讨会”在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校党委书记金一斌出席会议。会议由院长余旭红主持,副院长沈浩、曹晓阳、韩绪、夏文莉出席。阿里巴巴设计委员会秘书长、阿里国际设计中心副总经理江一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相关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专业领域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开源模型的推出,正在加速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艺术教育也在其中受到深刻影响。AI技术为艺术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的应用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何重构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如何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等问题成为本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
许江讲到,二十五年前,世纪之初,美院即提出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传统艺术语言与新媒体语言、严肃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潮流的互动共生的境域问题。现在,这个境域并没有变,但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形势更为严峻,文思的便利和压力同时迫在眉睫。Deepseek作为一种语言和信息的处理工具和系统,已超越了简单的语言重复与信息复制,发展为一种像人脑般的应答思考、写作与绘制方式,达到了某种超乎人脑的睿智和反思。它以语言重组迭新诞生的基本方法来思考问题,自觉地整合信息系统,迅速给出令人惊讶的应答。这种应答的逻辑思考甚至超过了个体人脑的能量,而在悄然之中改变着今日常人的文化生活。
Deepseek是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其能力远超普通语言处理工具,已具备类似人脑的应答、思考、写作和绘制能力,甚至展现出超越个体人脑的逻辑思维。它通过语言重组和信息整合,快速给出缜密应答,悄然改变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同时,AIGC技术(如图像生成)已成为设计创作与教育的重要平台,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强大的工具背后是算力的支持,它与人类的生命智性(如感受、抒情、想象)的关系令人困惑。Deepseek的可计算性不仅改变了信息处理方式,更对人类的感受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其逻辑思维框架涵盖历史、现场、问题等多维度,使其在语言表达和资料整理上表现出色,但难以捕捉人类情感的微妙之处。正如石黑一雄所言,AI难以达到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性洞察与情感共鸣。Deepseek善于回答和模仿,却不擅长提问和原创,这提醒我们,尽管技术强大,但人类情感与创造力仍不可替代。
人工智能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优势与不足并存。面对这一技术潮流,我们应坚守两个基本立场:一是保持冷静,坚守人类主体性和创造力。艺术作为实操训练,连接人与自然、本源,赋予心灵自由与超越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应被技术控制。二是积极拥抱技术发展。AI的影像和视频生成虽强大,但易让人沉迷。我们应以优质理性和知识引导新一代,培养他们的自信与判断力。正如二十年前的寓言,一位哲学家拒绝电灯,坚持点蜡烛,却在妻子打开电灯后找回蜡烛,并感慨:“灯光的妙用在于帮我找回蜡烛。”这启示我们,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类找回心灵的烛光,而非取代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一斌
金一斌强调,本次会议的核心在于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探索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路径。他指出,在AI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变革应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既要守护千年文脉,又要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其中关键在于“艺术+科技”,而非“科技+艺术”,即艺术应主动融入AI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主导。
他提出,各专业需全面提升AI素养,推动全员参与。为此,学校将成立专门小组,制定应对变革的具体措施,并在教学、大数据平台及工具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他认为,此次会议正是学校践行“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主持会议
余旭红指出,作为艺术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美术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始终关注学科与时代的共振、艺术与科技的对话,艺术教育不仅需要积极拥抱技术赋能,更需要在创新路径上构建符合学科理性的深度探索。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凝聚共识、共谋应对之策。通过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对话,结合国美精神与时代前沿的责任担当,共同汇聚思想,为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案。
主旨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制作系主任杨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大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作主旨发言
杨奇瑞:“守正创新:艺术革命、学科重构与青年使命”
杨奇瑞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美院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报告》为纲,回顾了18年来深耕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历程。他结合世界范围内的五次“艺术革命”脉络与AI革命的本质,深入分析了AI对传统艺术学科的挑战,提出了中国美院的七维改革路径,涵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他呼吁坚守人文精神,通过《AI艺术宣言》等形式,捍卫艺术的情感温度与批判精神。
杨奇瑞强调,中国美术学院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既需守护千年文脉,更应主动引领变革。未来十年,通过学科重构、人才升级与青年赋能,中国美院将打造“东方智慧+数字文明”的全球艺术范式,证明人类创造力在AI时代的不可替代价值。艺术永不消亡,唯形态常新;技术终将褪色,唯人文永存。
于朕:“借假修真·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
于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关键阶段及其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他指出,AI的快速进步正在改变教育模式,尤其在艺术创作和跨学科应用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从课程开发与更新、提升学科交叉深度,到建立防止技术主导创作的艺术智性评价体系。此外,他还强调通过加强伦理教育、完善人才孵化体系,共同推动“以艺术智性牵动人工智能,用艺术开启下一个超人工智能时代”的目标。
杨树:“AI浪潮下的艺术使命”
杨树从图灵的可计算性与不可计算性理论入手,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问题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他指出,尽管AI技术通过计算解决了许多可计算的问题,但仍存在不可计算性,且AI的“黑箱”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他强调,创造力的价值在于某些问题必须依赖直觉和人类洞察力,而非机械计算。“今天我们追求计算机强大的算力和十倍、百倍的计算速度,却忽视了图灵在苹果树下独自沉思的价值。面对AI技术的狂潮,我们应当为年轻一代找到一种心灵的安顿,从AI素养抓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今天,‘艺术代宗教’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人工智能也赋予了艺术新的使命:在算法的海洋中,打捞属于人类的珍珠。”
姚大钧:“AI时代的文化艺术策略”
姚大钧通过录制视频分享了他在艺术教育中的AI实践经验,并分析了AI对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他强调,必须严肃对待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并从长远角度审视其影响。AI不仅仅是工具,其冲击是深远的,可能削弱人类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甚至影响艺术创作的真正目标。他指出,AI正在逐渐外包人类本应自己学习和积累的能力,这将导致人们的动手能力大幅下降,甚至连使用电脑和软件进行创作的“动手”能力也在减弱。同时,AI的介入对人类心智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姚大钧提出,艺术教育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策略,不应单纯依赖AI工具,避免技术主导创作,同时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建议成立AI与艺术策略研究小组,规划长远发展,并警惕“AI代美育”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讨论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分别以书面形式分享了对AI+设计和建筑学科的思考建议
杭间强调,通用人工智能(AGI)对艺术教育至关重要,将推动传统设计领域的转型。他建议在设计学科的实验教学中引入综合性语言模型,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界设计教学的发展。他指出,在AI尚未完全发展为“智慧”程度之前,纯艺术学科应加强感知力教育,回归艺术形式的感受力时代。同时,应利用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平台,推动设计前沿信息的共享。他强调,艺术教育应融合人文精神与“第一性原理”,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王澍提到,面对全面拥抱AI的风潮,他坚持不用电脑,只用手作,因为创造性思维和人的真实体验是不可替代的。他指出,尽管AI作为工具能带来强大的复制力量,但复制并非原创,应用仍然重要。在建筑教育中,他强调要坚持手工创造性原则,同时善用AI的辅助作用,开启更多可能性。他表示,建筑学科通过数字建造实验室的创建,结合自然材料与智能建造,已经为AI教学奠定基础,将会继续坚持多条学术线索并行前进,互相激励,互相交融,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挑战。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吴海燕,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先后发言
周武认为,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他主张AI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积极拥抱技术,也要保持谨慎批判。他认为,艺术教育应围绕艺科共生理念,锻造学校的哲学与匠艺体系,保持艺术核心价值——感受力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工具、创作同质化及技能弱化。同时,艺术院校应坚持艺术与人文的内核,关注科技变革与前沿探索,构建学研共生模式,面向社会需求。
吴海燕分享了联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头部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机器人美学设计与人因工效协同创新中心”的案例,以此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她强调,要坚持“哲匠”精神,以“艺术为先、艺术至上”的理念融合。她认为,美院学生应掌握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用,特别是在不同技术的交互中,通过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技术为社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她进一步指出,艺术不仅在设计领域至关重要,还应扩展到服装与医学、服装与军事等领域,推动服装数字化、物理空间与多学科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交互与集成的巨大潜力。
江一帆提到,AI艺术创作依赖算力支持,但必须与人类艺术本质相结合,应培养学生的AI模型训练技能,尤其是强化模型的训练,以确保艺术创作不受限于工具的使用。他认为,AI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美院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前景广阔:国美教育底蕴深厚,杭州的科技氛围成熟,平台企业也愿与院校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和创作的创新发展。
陈正达强调,讨论人工智能影响时应从学校发展的更大维度出发,特别是教育如何应对AI工具思维的引入。随着社会和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关系。他指出,AIGC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文本、图像、影像生成的变革,但由于其基于已有数据,缺乏对现实的感知,导致艺术创作表皮化、缺乏深度。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下,需思考如何将AI作为设计学科的核心方向,抓住杭州科技创新的机遇推动学科发展。同时,学校应谨慎面对AI对教育的冲击,特别是伦理和学科差异化应用方面,需要制定精细策略。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卢涛,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邬大勇,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谷丛,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范白丁先后发言
卢涛指出,随着毕业季的到来,AI生成论文和创作将带来第一次冲击,特别是在如何识别和评估AIGC创作的毕业作品和学术成果方面,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挑战。他提到,当前AI应用缺乏批判性思维,主要依赖已有知识整理,缺乏深度和情感,教育应重新调整评判规则,注重创新和批判性思维,避免知识的浅薄化。同时,过度依赖便捷工具可能导致基础能力丧失,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而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邬大勇认为,AI为绘画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如通过AI技术生成新的艺术风格,并应用于文学插图创作,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性。他提到,策展人与AI合作,突破创作界限,生成展览作品图像,艺术家再基于这些图像创作,尽管AI生成作品的艺术性仍需探讨,但关键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他强调,AI将带来艺术的蜕变,绘画学院将保持核心优势,同时提升教师跨学科能力,建设相关课程、实验室平台。
谷丛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1.艺术创作与辅助生成,利用AIGC技术辅助创作和设计;2.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通过AI设立虚拟教师和助教,改进课堂教学;3.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支持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他建议,设立重点专项,推动AI+艺术教育的持续研发与升级;建设美院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提升AI功能与支持;为教师配备AI助教,学生配置虚拟教师,建设个性化知识库,提升教学互动;设置AI专项课程,在设计学、戏剧影视等专业中引入AI工具,鼓励师生学习和应用AI技术。
范白丁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最新的技术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类似于工业革命对艺术发展的推动。虽然AI可能发展出感受力和创造力,但艺术的非功利性和人类的灵魂仍然是艺术的独特之处。艺术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批判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观察艺术历史时,要有独立判断。总之,应利用AI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探索世界,形成独特的创作视角。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刘益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俞同舟先后发言
孔令伟指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最大困惑在于它们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具备情感和自主主导数据连接,这实际上是由软件开发者设计的框架所决定的。他强调,AI如Deepseek能模拟思考并具有人文气质,但它的演化缺乏生命的内在动力。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依然是关键,人类在图像、文字、实物转换中的优势不可替代,必须坚持美术学院的传统教育,深入理解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闵罕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成为跨媒体艺术创作的不可逆趋势,跨媒体学院自2022年开设AI课程,强调不仅仅是使用AIGC生成内容,而是研究其生成机制,探讨如何创作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与AI共处与共创,AI不再是工具,而可能成为独立主体,人机创作关系的变化以及艺术史的改造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AI带来的“真伪问题”和艺术教育的悖论,艺术创作和价值体系的认知将被颠覆。她提出四个应对策略:发展批判性技术理论、推动开源技术民主化、重构教学关系、推动全球与本土合作。
刘益红提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的意义是否需要重新思考,特别是在AI和数字化教育的背景下。他认为大学应教AI无法提供的情感技术,并强调面对面的教学氛围和现场感是不可替代的。随着大学逐渐转向企业化,我们还要思考AI技术的介入如何影响大学的意义。在个人教学中,她思考如何通过不断提升教学要求和维度,既关注AI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保持大学教育的批判性思维,既与之对抗,又积极介入并反思其问题,以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俞同舟指出,AI时代为学生带来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应用上,学生能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缩短创作周期并获得社会认可。同时,AI的应用加速了创作循环,包括获取低价模板、开源节流、AI代理与数据交互等方面,推动了艺术创作的效率提升。AI还使得文明边缘的探索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利用AI进行合成数据和拟态创作,探索学生艺术创作中尚未触及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视两个AI(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互相滋养与开启。2023年学校毕业展主题定为“大脑花园”,提出“与AI一起进化”的主张,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和艺术教育关系的基本立场。2024年学校成立全国艺术院校首家AI中心。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的开设,推动已有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内容升级和开放共享,提高师生的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在拥抱技术赋能的进程中捍卫艺术教育的主体性与原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