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务处 编辑:赵雨岑 来源:教务处 阅读:
发表时间:2019-12-24
作者:教务处 编辑:赵雨岑 来源:教务处 发表时间:2019-12-24
目录
学校概况..........................................................................................................................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人才培养目标.................................................................................................. 2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师资队伍....................................................................................................... 4
1、师资队伍现状................................................................................................ 4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4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5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7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7
1、教学用房....................................................................................................... 7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7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8
4、信息资源....................................................................................................... 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一)专业建设......................................................................................................... 9
(二)课程建设......................................................................................................... 9
(三)教材建设....................................................................................................... 10
(四)实践教学....................................................................................................... 10
1、实验教学..................................................................................................... 10
2、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 10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10
(五)创新创业教育................................................................................................ 11
(六)教学改革....................................................................................................... 11
四、专业培养能力.......................................................................................................... 12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12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2
1、聚力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模式...................................................................... 12
2、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 13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3
(四)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 14
五、质量保障体系.......................................................................................................... 14
(一)校领导情况................................................................................................... 14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4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4
(四)质量监控....................................................................................................... 14
六、学生学习效果.......................................................................................................... 15
(一)毕业情况....................................................................................................... 15
(二)就业情况....................................................................................................... 15
1、就业率和创业率........................................................................................... 15
2、各专业签约率.............................................................................................. 15
3、升学和出国留学........................................................................................... 15
4、就业流向和毕业生成就................................................................................ 16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6
1、用人单位评价我校毕业生的求职优势........................................................... 16
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满意度................................... 16
3、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能力......................................................................... 16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 17
七、特色发展................................................................................................................. 17
(一)坚持“望境塑心”,构建引领艺术教育的“三美育人”体系............................ 17
(二)以“东方学研究为核心”,构建引领艺术教育的“四通”人才培养体系.......... 17
(三)强化“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构建引领艺术教育的“哲匠”实践教学体系... 18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19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1928年由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创建的国立艺术院,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在发展历程中数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5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隶属于文化部,2000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1月成为浙江省、文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美术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我校现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4个一级学科,及工学门类下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均获评A+,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分获A-、B+。美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筑学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媒体艺术、艺术史论、风景园林、广播电视编导等4个专业获批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学校属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工学门类下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与博物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艺术造型国家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有2个协同创新中心、7个研究院、15个研究中心、7个研究所。
我校现校园总用地近千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校区,良渚校区正在建设中。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办学类型定位:研究教学型美术学院。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核心,以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引领,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合作,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美育体系的建构,形成共生互动、协调发展的教育整体。
新世纪以来,我校以“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为思想引领,进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资源优化,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院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坚守“建设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育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为校训,以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梳理“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学术脉络,形成了艺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美模式:“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大学望境、山水家园”的人才培养环境,“直面乡土、联通社会”的实践路径,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特征的一流学科集群,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育人理念,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核心的育人目标。
目前我校共有本科专业26个。覆盖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专业大类。在工学门类下有三个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涵盖2个学科门类。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4个。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1 |
130405T |
书法学 |
2 |
130406T |
中国画 |
3 |
130402 |
绘画 |
4 |
130403 |
雕塑 |
5 |
130506 |
公共艺术 |
6 |
130401 |
美术学 |
7 |
130101 |
艺术史论 |
8 |
130408TK |
跨媒体艺术 |
9 |
130510TK |
陶瓷艺术设计 |
10 |
130507 |
工艺美术 |
11 |
130501 |
艺术设计学 |
12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13 |
130504 |
产品设计 |
14 |
130505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15 |
080205 |
工业设计 |
16 |
130509T |
艺术与科技 |
17 |
130305 |
广播电视编导 |
18 |
130307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19 |
130308 |
录音艺术 |
20 |
130310 |
动画 |
21 |
130311T |
影视摄影与制作 |
22 |
130404 |
摄影 |
23 |
130503 |
环境设计 |
24 |
082801 |
建筑学 |
25 |
082802 |
城乡规划 |
26 |
082803 |
风景园林 |
2018-2019学年本科在校生5,933人(含一年级2,004人,二年级1,446人,三年级1,213人,四年级1,159人,五年级111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8,774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7.02%。
我校2019年本科计划招生总数1795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计划115人;本科招生计划1655人;华侨港澳台招生计划25人;留学生不占计划数),总体保持不变。本科招生报名人次共计83055人次(含“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报名3046人次;本科招生报名79769人次;华侨、港澳台招生报名240人次),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本科专业考试后发出合格证6849张(“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202张;本科招生6556张;华侨、港澳台招生91张)。本科招生录取情况,“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收到117份投档志愿,录取110人(工业设计专业因投档志愿不足,录取35人);本科校考招生(除普通类工业设计专业外)收到2685份第一志愿投档,录取1619人;华侨、港澳台收到24份投档志愿,录取24人。工业设计为我校首次招生的普通类专业,该专业通过三位一体录取35人,普通类平行志愿批录取40人。其中普通类一段线以上录取高考文化成绩最高662分,最低628分,平均639分。这一类考生文化成绩优势突出,学习领悟能力更强,能够与传统的艺术类学生在教学中起到相互促进作用。通过普通类专业的招生试点,丰富了学校的生源类型结构,对夯实创新复合型人才基础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2019年本科招生评分依然坚守背靠背三轮评分制度。评分中强调制度的严谨性,方法的科学性。评分老师由招生办、人事处遴选,并在阅卷前临时通知。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对评分老师进行分组,并抽签决定阅卷科目。每位评分老师在三轮评分中只允许接触一次考生的试卷,充分保证评分过程和评分结果的公平公正性。2019年我校本科招生工作平稳有序。人才选拔机制完备,人才选拔标准严格,在个别特色专业中选拔方式有所突破,运行情况良好。
此次采集截至2019年9月底,全校教职工总数944人,其中专任教师647人(含实验教学队伍),教辅人员75人,专业技术科研人员4人,行政人员190人,工勤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女教师204人,占31.5%。聘请南山客座教授14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7人,特聘教授6人。
1.1职称结构。全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11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48.1%,其中,正高级职称99人,占15.3%,副高级职称212人,占32.8%,中级职称256人,占39.6%。
1.2学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524人,占全体教师的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4人,占专任教师的25.3%,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60人,占专任教师的55.6%。
1.3年龄结构。全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12.7%,40周岁以下教师219人,占33.8%,45周岁以下的教师368人,占56.9。其中,45周岁以下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6人。
1.4人才项目。专任教师中,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8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领军人才19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5人,浙江省功勋教师2人。
2.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标准夯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建设放在校风建设的首位。
(2)标杆引领。发挥文化感召和典型引领作用。2018年底,第三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教学类)颁奖典礼举行,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了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以生为本、学识扎实、教风优良、业务精湛、成果突出,在教书育人、研究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五位教师。
(3)举措落实。加强面向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组织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教职工始业教育。将师德师风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条件,在人才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评奖评优、人才项目申报过程中,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一律开展学术不端文献检测。
2.2加强人才引育并举
(1)广开思路引进人才。提高“五学科十+学院”高端人才引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加强对“人才特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坚持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最优生态。通过公开招聘引进48人,柔型人才引进共计47人。
(2)多措并举培育人才。组织开展第三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教学类)”的评选。大力推进“7080后”艺术人才国家队建设,完成第三批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选拔。本学年继续稳步推进“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对40周岁以下取得突出业绩或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给予重点支持,滚动培养20名青年教师,给予共计约246万元的经费支持。
(3)优化标准评价人才。积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遵循艺术学科发展规律,将综合性展览和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作为成果类型,纳入评价、考核的条件和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坚持人才评价的三个导向:对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贡献;注重艺术创作标志性成果的质量;主持组织策划重大学术活动的影响。
本学年人才引育取得一定成果。本学年度继续组织教职工参加出国研修外语强化培训,举办青年教师助讲助教项目、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新增在职攻读硕博士5人,新增毕业的博士7人。本学年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留学基金委外语强化培训9人。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3人,浙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2人。本学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批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获批浙江青年人才2人,入选浙江省三八红旗手1人,浙江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4人,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其中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45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4.8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38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5.09%。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4,占总课程门数的60.56%;课程门次数为1,968,占开课总门次的41.41%。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20,占总课程门数的19.2%;课程门次数为435,占开课总门次的9.15%。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4,占总课程门数的18.67%;课程门次数为423,占开课总门次的8.9%。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66,占总课程门数的49.39%;课程门次数为1,627,占开课总门次的34.24%。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59,占总课程门数的48.78%;课程门次数为1,607,占开课总门次的33.82%。
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图1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图2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校财务工作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推进信息财务、活力财务、阳光财务、效益财务目标建设。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的预算投入机制,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以业务发展牵引资金流向,发挥“核心指标”的资金驱动作用,重点加强重高建高校专项经费的过程管理,为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2,406.4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77.42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427.06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8990.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24.7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653.8元。
根据2019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64.874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62.994万m2,绿化用地面积为25.922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38.075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237,389m2,其中教室面积78,194m2(含智慧教室面积11,558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92,574m2。拥有体育馆面积11,621m2。拥有运动场面积30,088m2。
按全日制在校生8,774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73.94(m2/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3.4(m2/生),生均绿化面积为29.54(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7.06(m2/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10.55(m2/生),生均体育馆面积1.32(m2/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43(m2/生)。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648,740 |
73.94 |
建筑面积 |
380,750 |
43.4 |
绿化面积 |
259,217 |
29.54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237,389 |
27.06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92,574 |
10.55 |
体育馆面积 |
11,621 |
1.32 |
运动场面积 |
30,088 |
3.43 |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74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5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525.4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3.19%。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7,927台(套),合计总值2.403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272台(套),总值9949.77万元,按本科在校生6,532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36788.12元。
学校有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
实验教学示范中情况
中心名称 |
级别 |
学年内承担教学时数 |
学年内承担实验项目数 |
学年内对外开放时数 |
手工艺术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368200 |
72 |
24300 |
造型艺术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32900 |
25 |
7600 |
传媒动画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318860 |
197 |
15640 |
设计艺术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10050 |
32 |
12300 |
可持续建筑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33600 |
49 |
16430 |
公共艺术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3600 |
32 |
12300 |
公共基础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42650 |
96 |
198520 |
跨媒体艺术实验中心 |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59650 |
104 |
10200 |
艺术造型实验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86100 |
64 |
19850 |
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3550 |
46 |
6530 |
我校图书馆历史积淀深厚、馆藏资源丰富,是国内美术院校中最具实力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画册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等类图书,并配备了一流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拓展、激活和深化图书馆教学、学术服务功能,构建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知识信息和学术交流、互动、共享共建的公共平台。学校丰富图书馆藏图书资源、加强馆藏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学年,图书馆共举办了26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正式向公众开放。
截至2018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6,577m2,阅览室座位数1,31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2.463万册,当年新增16,286册,生均纸质图书97.72册;拥有电子期刊34.846万册,学位论文599.4万册,音视频4,013小时。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75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94.538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54.982万篇次。
2018-2019学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紧紧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结合重高建数字国美项目建设计划,抓数据、搭平台,保安全、提服务,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4.1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建设
我校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为目标,先后建立完善了各类信息系统。现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OA办公与服务系统、网站群管理系统、邮件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共40余个。新学年进一步推进新进教职工和新生的信息系统使用普及,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增加3003个。完善师生信息,促进数据应用共享。建设学院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落实人事、教务、研究生等重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梳理和打通。推进学院教职员工数据采集和集成工作,在学校现有各系统个人数据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采集教职工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学习简历、教学研创成果情况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增加120GB。
4.2加强网络设施建设
扩建与完善校园无线网、更新校园网络核心设备,完成国际设计博物馆无线网络工程、创新设计学院网络布线工程和南山学生公寓网络改造工程等。做好教学办公区以及学生公寓的网络和电脑故障维护,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增加2267个。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404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12,067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24,512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210GB。信息化工作人员13人。
2018年我校申报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艺术管理专业,均在审批中。目前我校共有本科专业26个。覆盖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专业大类。在工学门类下有三个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2018-2022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我校有5人入选,其中,许江任美术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5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9人,所占比例为96.08%,获得博士学位的21人,所占比例为41.18%。
继续培育优质精品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以“国美金课”建设推动培育国字头课程。设立中国美术学院“哲匠金课奖”,鼓励课程不断优化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形态语言》、《明式家具赏析》、《中国画设色基础》、《中国传统格物造型》、《环境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展示设计初步》立项为浙江省第三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合计立项有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8年继续立项9门中国美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目前累计已有10余门课程登录各类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持续建设。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146门、4,752门次。
本学年,我校推出一批“以展助教”的高端学术出版物,助推教学。围绕“双万”计划建设的一批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出版,新增一批中国美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建设项目。《油画本体语言》、《可佩带的雕塑》等一批高水平教材以“国美好教材”系列陆续出版。2018年,共出版教材9个种类(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实验教学管理部共有10个实验中心,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与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手工艺术、影视与动画艺术、艺术管理与教育等9个专业实验中心,以及1个面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共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3.34亿元,实验室面积为45380余平方米,本学年内承担试验项目数700余项,承担实验教学182万余次人时数。
2019年,持续推进全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信息化方面不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校内教学和对外开放达上万学时。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548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43人,具有高级职称7人,所占比例为16.2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4人,所占比例为79.07%。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设计)课程是对我校育人目标、学生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的专业综合类课程。九年前,我校在全国率先举办了以毕业创作(设计)作品为内容的毕业展,如今,以毕业创作(设计)课程成果为基础的毕业展示季在全国艺术类高校已是燎原,今年我校毕业展升级为“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对社会公共美育、新时代文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持续成为地区文化的热点。
毕业创作(设计)强化学生学业指导和过程管理。针对实践类专业,增设“创作(设计)报告”类型,重点强调毕业创作理论依据的表达和对理论或应用的原创性做出陈述。本学年共提供了204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19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63.92%,学校还聘请了25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21.26人。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地规范及发挥基地的服务与教学示范功能,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个(1个省级、21个校级),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720人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功能,承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不断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校地等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在2018年10月和2018年4月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期间,组织做好学校实践教学巡查和思政社科教师跟队教学等工作。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生一本”下乡社会实践教学作业展,评选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下乡指导教师,并予以奖励。同时,规范和健全下乡社会实践教学文案建设,加强学生下乡作品、总结、图片等资料的存档工作。汇编出版学院优秀下乡作品和《“一生一本”中国美术学院2018学生优秀作品》。
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牵头单位为创业学院。开展创业培训项目3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8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60万元。
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2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51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3场次,至今有42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4个,大学生创业园1个,创业孵化园2个,众创空间1个。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1门。
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6个(其中创新24个,创业2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9个(其中创新17个,创业2个)。
推进“互联网+教学”,整合学校现有数据资源,建设“云上国美”项目,搭建由艺术资源库和数据管理平台构成的数据中心。探索推进网上教学平台建设,鼓励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支持学生个性化与探究式学习。建成全校共享的精品视频课程拍摄教室和“智慧教室”,以此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2018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排行榜发布,我校位居两岸三地高校第5,内地高校第3(仅次于北大清华)。
落实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推进两段式教学,教授深入课堂一线,通过课题式(项目制)、互动式教学,探索课堂创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构建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创新性多样性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支持推出五模块通识类选修课和五大类学科选修课。强调“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艺科融合、艺术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跨界学习,进一步丰富如今已燎原全国的两段式教学、毕业季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本学年,我校在“哲匠奖”基础上增设“哲匠金课奖”,重视课程教学,推进标志性教学改革与建设,激励教师回归潜心教学的本分,引导学生回归勤学励志的常识。
教学中强调课程与社会一体化融合,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最具艺术学科特色的下乡传统转换为田野调研与乡土重建的行动,引导师生深入村镇社区和生产建设第一线,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培养对社会具备高度感知力和认同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乡土为学院的社会调研与艺术采风创作成为最好的社会课堂。
学校持续推进教学改革,鼓励一线教师在小班化教学、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方面做出尝试和变革,积极思考教学模式创新和方法手段革新。2018年,我校《关于雕塑工作室教学成果实现网络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等13个项目立项为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我校周武老师主持的《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艺术学科的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对我校手工艺术专业多年产教研融合育人模式的肯定。
我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文艺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主导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我校坚守“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办学定位,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责,以“传统活化、当代创新,全球视野、本土情怀,会通品质、诗性精神”的方法内涵与精神旨归,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一流视觉艺术学科群。建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教学体系,建设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东方高地,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人才培养特色:“大学望境”的立德树人思想体系模式、“人民之心”的思想建设体系模式、“四通”要求的专业教学融通体系模式引领当代艺术教育、“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实践教学体系、“智造共享、美美与共”的研创建设体系模式。
我校以 “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为抓手,进一步深化 “国美模式”的内涵建设,通过“铸金炼课”,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思政,构建思想与文脉、应变与优势、理论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国美课程育人模式,聚力提升我校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果。
目前共有本科专业26个,覆盖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专业大类。在工学门类下有三个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校5人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美术及艺术设计类、新闻传播学类、土建类与水利类、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均有专家入选。我校以1+1+2的教学模式建构,致力课程改革,学生激励,师资能力提升,通过加强跨专业融合和多学科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化创新和改革。
通过进一步凝练培养目标,梳理课程模块与单元课程链接关系,突显育人理念与专业特色,铸炼学院教学标尺。各专业系统性梳理与整合本专业的课程模块,聚焦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性掌握和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既兼顾以基础、专业、创作为模块关系的“身法”,也要统筹传统、思想、前沿为链状关系的“手法”,涵括教学共识,凝练具有中国美术学院特色的金课。在对课程进行梳理强调,细化课程简述,做好模块关系、整体介绍、单元结构、简要特色优势的梳理;也确立课程历史沿革与思想脉络,加深对于课程人文背景与时代意义的思考,体现学院独有的历史厚度和思想高度;还形成问题意识,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提出具有独创性、前沿性、针对性相应措施,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且通过课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取得对应研创成果。围绕视觉艺术东方学研究的学术导向,系统性设计和建构相关课程体系,集中打造一批源于中国传统经典、富集东方特色的“金课”,回应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命题与时代使命。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领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典礼、专业课程、展览活动、创作实践及成果开展思政教学,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艺术专业传授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学典礼赠送新生寓意深远的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书纸、一瓶墨汁、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并勉励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开拓知识视野、提升上手技艺、跬积学问情怀、凝练精神品味。毕业典礼上,寄望毕业生们经过学校望境的锤炼和塑造,未来能走得更高更远,学校永远是国美学子的山水家园。弘扬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构建独特的国美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实现“四通”人才培养目标。
倡导实施“三美”工程,持续“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形成了全域全季特色育人的新高度。
学生下乡社会实践采风期间,进行实践教学巡查,并指导学生采风创作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千村千生”等精品实践工程,并将“下乡采风”教学实践与主题教育相融合,引领师生通过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锤炼技艺、创造艺术。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举办毕业季。以“寄言2028”为主题,通过学生毕业创作和展示,成为检阅创“双一流”教学成果的大平台。推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十九大精神主题海报创作活动、“时代赞歌”师生合唱节。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举办“时代风采”第六届师生合唱节、“新时代、新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主题作品展等。每学期进行全员期末教学检查。与学校班子成员率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百余人两天时间走遍每个教学单位,发现问题,现场评议交流,师生互动,及时总结,并督促改进提升。
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校风建设的首位。发挥文化感召和“德艺双馨”教师典型引领作用。举行第三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颁奖典礼,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了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以生为本、学识扎实、教风优良、业务精湛、成果突出,在本科教育工作、研究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
全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12.7%,40周岁以下教师219人,占33.8%,45周岁以下的教师368人,占56.9。其中,45周岁以下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6人。
我校现有校领导12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名,所占比例为58.33%,具有博士学位2名,所占比例为16.67%。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所占比例为35.71%;硕士及以上学位13人,所占比例为92.86%。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80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所占比例为41.25%;硕士及以上学位56人,所占比例为70.00%。
教学管理人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科研类论文13篇。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2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所占比例为11.54%,具有中级职称的7人,所占比例为26.92%。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7人,所占比例为65.38%,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8人,所占比例为30.77%。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名。
完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重点做好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的考核,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检测,创办毕业展示周,开展毕业创作奖、优秀毕业论文奖、优秀创业培育奖、毕业创作(设计)辅导奖的表彰。
对标双一流建设,完善和提升契合艺术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完善 “三三三”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工作室)为三个层次,以期末教学检查、毕业展、日常教学抽查为三大环节,以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社会行业为教学信息反馈三大渠道的卓有成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制。
改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强化教师教学工作的育人导向、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本学年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共评出84位一线考核优秀的教师(含实验室岗位人员),并设立与工作量挂钩的专项资金奖励,以体现教学第一线—课堂的优质优酬。
学校专兼职督导员38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608学时,校领导听课112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716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2019届毕业生共有本科学生1706人(本部1312人、上海设计学院394人),其中专升本学生172人(本部147人,上海设计学院25人)。经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1508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本部1149人,上海设计学院359人);授予26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结业证书(本部16人,上海设计学院10人);毕业率98.3%。授予170名专升本毕业生本科毕业证书,授予2位专升本毕业生结业证书,毕业率 98.8% 。1548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部1166人,上海设计学院382人);有120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7.8%。
截止2018年12月31日,我校2019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1.33%,与本校2018年同期(91.55%)基本持平。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1%。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灵活就业,占34.13%。升学288人,占25.40%,其中出国(境)留学61人,占6.11%。今年我校总体就业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在全省高校中处于前列,这得益于学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氛围上的良好营造。本数据依据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的2018年12月31日就业率数据和有关就业统计数据及调研结果综合得出。
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较高的专业类依次是跨媒体类专业方向93.06%、设计艺术类专业方向91.81%、手工艺术类专业方向91.79%、影视与动画艺术类91.7%、建筑类专业方向91.61%。
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为261名,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2.86%,比去年减少1.66个百分点。升学的比例稍有下降,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考取研究生但选择暂不就业继续备考。造型专业学生的升学意愿尤其强烈。本科生升学情况(14.77%)与2018年情况(14.55%)相比略有增加。今年选择出国留学的比例(4.19%)比去年同期增加1.67个百分点,毕业生的出国热情持续保持较高增长。
从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来看,他们的选择依次是自由职业、签订协议、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签订就业协议的人数比例与去年大体相当。从本科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来看,杭州、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省内杭州周边等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其中杭州市区特别受毕业生青睐。我校2019届毕业生中留浙人数为938人,占总毕业生数的46.2%,其中有307名是杭州生源学生,就业留杭人数为568名(含签约、升学、创业、研究生先落户后就业等情况)。外省市除高校、国企、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当前社会普遍认可待遇较好的单位外,学生留杭意愿强烈,与2018届毕业生情况相差无几。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各类民营企业。签约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的毕业生人数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说明毕业生流向教育单位的趋势有进一步增加的预期。从用人单位的流向看,主要以信息技术类、设计类、互联网类、建筑规划类、文化传播机构、教育培训类机构为主流。
我校毕业生主要流向杭州、上海、广东、北京以及浙江省内杭州周边地区的知名企业,如: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岗位中担任要职、发奋图强。
2019年底,我校利用2020届毕业生秋季大型招聘会的契机,邀请来校招聘的270多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满意度,是反思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调查显示,近16.9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求职优势在于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近14.51%的用人单位觉得我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较强。分别有12.17%和9.16%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持认可态度。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满意度达到100%,71.51%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满意,26.41%表示比较满意,2.08%感到基本满意。
用人单位普遍表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10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持满意态度。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又是影响学校社会声誉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得知,相比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领悟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可迁移技能。因为专业知识与实际社会需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脱节,然而可迁移技能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快速适应、高效学习和成长。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活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在对大学期间所读的专业喜欢程度调研上,有71.84%的毕业生选择了喜欢。大多数毕业生对在母校的学习经历持满意态度。
学校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为校训,秉持“兼容并蓄、传统出新”及“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坚持“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核心办学理念和“美境、美育、美心”的“三美”育人理想;持续深化思想政治、专业教育、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不断丰富学术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的内涵,将立德树人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艺术教育中。
构建独特的国美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以践行“三美”理想为特色、以“四通”要求为标志的育人模式,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坚持“品学通、艺理通、古 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构筑校园美境 、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理想,实施“思政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整体情况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一体化、高质量育人,成绩优异。
确立以“哲匠精神”为价值导向、以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 ”为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打造新时代美术教育与创作 国家队。以“崇德尚艺”为核心,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 ”的使命担当。开设“中国美院哲匠奖”,以“哲匠奖”为统领 ,实施“领航人才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推进一流人才队 伍建设。
铸炼“国美模式”,打造一流本科,确立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核心、以“一心两翼三化”建设为重点的学科专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强调以中国文化自我建构为主体,坚持“以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为核心,以戏剧影视学、建筑学为两翼”的学科建构 ,实施“优化美术学、艺术学理论高点,锐化设计学、建筑学改 革重点,深化影视学、创意学科拓展要点”的“三化”建设策略 ,梳理“国美之路”,出版《国美之路大典》,持续推进视觉艺术学科群建设。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文艺复兴与社会美育为担当的研究创作和社会服务模式,为文化艺术建设作出突出贡献。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旗帜,引领主题性美术创作。围绕核心与重点研究方向,深化学术前沿与高点研究,建构多层次研究院所体系。持续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确立以互动共生为要旨、以“文化传播力建设”为重点的国际化建设模式,建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构建优质国际伙伴圈,深化国际化教学内涵建设。推进中国文化艺术来华留学教育基地建设,开辟国外办学点,实施中国书画海外传播工程、“一带一路”艺术创作计划等。
着力面向自主,反思现代性,重建民族性,建构艺术教育自主体系;着力面向融合,推动艺术学科的跨界实践与互动融通,开启艺科融合新亮点;着力面向社会,置身最新的社会场域,不断拓展艺术创造的时代新命题;着力面向未来,高扬艺术教育培根铸魂之根本,构筑艺术创造引领未来的新艺科。
“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是我校对每一位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我校的专业教学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由课堂实践教学和下乡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校培养“四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的核心所在。我校倡导以“劳作上手”的方式磨练技艺,以技艺锻造思想。强调以每一位同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切身之感,调动蕴藏于内心的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建构自己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近年来,我校实验室建设持续走在全国艺术院校前列,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与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我校以“五行”理念构建艺术造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跨媒体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完善实验室群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建设,打造精品实验室和实验课程,推进实验室的产学研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互动贯通的教学组织结构趋于完善。我校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建筑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习四种匠艺(木工、砌筑、夯土、综合),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装裱课程等,实践教学已成为我校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艺术创作材料及工艺的认知与理解,塑造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与艺术素养。
下乡社会实践则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我校以“深耕大地,写人民之心”为实践教学的灵魂,以“美美与共”为下乡社会实践的社会服务内涵,以此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文艺是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的精神,这是我校践行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同时我校倡导在本科教学中以“读书养心”培养学生的学术思考能力,塑造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以读书认识世界,以实践感知世界;以读书塑造身心,以实践践行理想;以读书思考世界,以实践改造世界;以读书体验历史,以实践创造历史。
国际化程度有待深化。通过科研项目与合作平台的建立,深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国际伙伴圈。增加全英文课程数量、提高全英文课程质量,结合国际学科前沿趋势和中国优势特色,打造一批独一无二的国际 “金课”,面向全球吸引优质生源,增加国际影响力。
师资引智力度有待继续加强。加强师资投入,完善长期招聘制度以及校外高水平教师聘用制度,建立人才蓄水池,面向全国吸纳优秀青年储备人才,深入推进师资柔性引进机制,挖掘国内外业内具有影响力人士作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增加教学理念多样性,增强创新能力、学术能力。
加快推进各专业交叉融合进程,完善不同专业教师的互聘、课程共享,加大学科选修课课程质量和数量,实现各专业知识体系的互利共生。推进跨院校合作, 开展高校间跨学科联合项目,实现跨校课程学分互认。
专业融通和课程信息化程度有待持续推进。学校将以“双万”计划为抓手,制定线上课程三年建设与培育规划,不忘社会美育使命,结合艺术类课程特色,按照“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方式进行分级分批建设,做有影响力,有传播力,有感召力的MOOC和高端性,引领性,有推动力的SPOC课程。
学科成果还需持续转化。加强相关联的教学研究项目与获奖、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学生研创、国际化项目的转化,集中资源打组合拳。创一流本科教学质量,带一流师资团队,推一流教学成果,建一流优势专业,铸一流特色课程,为一流人才培养固本筑基,为一流本科教育再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