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首页-学习动态

学习动态

雕塑系师生党员赴义乌“陈望道故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日活动

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4-26

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发表时间:2021-04-26

2021年4月17日,为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党员赴义乌陈望道故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陈望道(1891-1977)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于1920年4月在自家柴棚里翻译完成了一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而义乌分水塘村正是陈望道先生的故乡。

陈望道故居

上午10时,雕塑系师生到达陈望道展示馆,门口的陈望道雕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尊雕像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翟庆喜教授创作。

翟庆喜教授创作的陈望道雕像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陈望道品尝真理的故事,下面这个雕像正展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水的场景。

“品尝真理”

1920年2月,农历春节前夕,陈望道回到义乌分水塘村。在四处漏风的柴屋中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的母亲为他送来一个白米粽和一碗红糖。为了不打扰到陈望道,就在窗外问:“红糖要不要加,够不够甜?”他随口回答:“够甜够甜。”等到母亲进屋收拾碗筷,看着陈望道笑出了声,此时满嘴墨汁的他这才有所发觉。陈望道说:“这就是真理的味道,比红糖还甜。”

师生参观陈望道展览馆

随后,雕塑系师生党员走进陈望道故居,倾听讲解员的讲解,参观了陈望道先生的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故居通过展陈的方式,记录了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党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感受陈望道先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念。

了解陈望道先生的相关事迹后,党员们参观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整个柴房的环境相对比较的简陋,没有桌子,没有床,只有两条板凳和一块门板。也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陈望道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这本小册子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信仰的火苗也由此点燃。通过参观,党员们也充分体会到了陈望道先生坚定的信念和一丝不苟、踏实严谨的学术精神。

合影留念

下午,雕塑系钱云可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小黄山八面厅的精彩木雕。

钱云可老师观赏精美木雕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八面厅,又叫振生堂,是由经营火腿生意的陈姓商人建造,历时十八年才完成。八面厅几座主厅的屋檐下装饰大量精彩木雕,做工极其精湛,画面十分生动。同学们在欣赏木雕的同时,学习木雕技艺,提升专业素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素养融入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中。

钱云可老师给学生们讲解

通过一天的参观,党员们都感觉收获良多。18级雕塑系的学生党员沈靓说:“通过今天的参观,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认识初心和践行初心之间的关系,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创作出更具信仰力量的艺术作品。”

同为18级雕塑系的学生党员班长汪凌说:“作为一个金华人,我是从小听着望道先生馒头蘸墨汁的故事长大的,也有幸成为金中校友,是我更添了一份光荣的使命感。参观陈望道故居和纪念馆,每一处草木,每一段历史都倍感亲切,看到他为了自己所信仰的事业做出一步步的努力和选择,仿佛不是遥远的革命先烈,而是一位可爱可敬的学长,一位的勇于改变世界的学生党员家乡人。”

观展现场

林婕同学的感受也颇为丰富:“参观望道展示馆,了解红色革命历史,观看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纪录片,传承革命信念。对党的历史和革命先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发展复兴之路上中流砥柱的作用。聆听了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介绍,参观了陈望道当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述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重温信仰的力量,体会真理的味道。这段轶事曾被习总书记多次援引,激励大家保有理想、坚守信仰。通过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更加坚定了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陈望道先生的精神贯穿到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小黄山八面厅木雕参观现场

学生党员李一山说:“在党的故事里,陈望道与墨汁的故事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中国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宣言》的人,是他率先开启了中国通向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门。通过参观陈望道故居,我对陈望道先生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深切感受到了老先生对学问的专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陈老先生当时作为进步青年,不仅自己要求进步,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了解共产主义思想,于是他不畏艰辛、苦心孤诣地完成了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使更多人能够品尝到真理的味道。这种对理想的热忱与和坚守以及对学问的专注和钻研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希望自己能够把这种精神力量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