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首页党建思政

党建思政

研究生学术文化项目——艺知艺行社会美育公益服务活动回顾

作者:艺教院学生会    编辑:叶菲   来源:艺教院学生会     阅读:    发表时间:2023-05-07

作者:艺教院学生会    编辑:叶菲   来源:艺教院学生会     发表时间:2023-05-07

4月29日-30日,“艺知艺行社会美育公益服务活动”在转塘街道长埭村顺利进行,本次活动旨在依托学校丰富的美育成果,树立“助力美丽中国”的文化担当。以一流的艺术创造、一流的社会服务,为服务乡村、美育社会提供“国美课堂”。活动围绕春天、亚运两个关键词,以长埭村为辐射中心,服务以儿童为主的美育群体,开展四节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竹编扇子、风筝绘制、植物拓染、亚运黏土课程。活动招募了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与进行。

 

  编织色彩

竹编扇子制作

      我国的竹编工艺历史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竹来编织器具存放物品。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通过经蔑与纬蔑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大家在传统手工艺活动中体验劳动人民生产过程。

课堂上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竹篾涂上想要的颜色,在助教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编织技艺制作竹编扇子,提升动手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夏季带来一丝清凉。

 

传统出新

蓝天上的纸鸢与风筝

介绍两千年以来风筝从木鹞、木鸢、纸鸢的演进过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出当今的美育价值,让美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用艺术的眼光让人认识美、欣赏美、创作美。

课程以春天为主题,学生共同观察春天、感受春天,了解传统风筝纹样,知道当下风筝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娱乐价值,动手在风筝上画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在环境优美的村落放飞风筝、放飞梦想,抓住美好的春天尾巴。

 

留住春天

植物拓染帆布包

这次的课程需要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喜爱的植物,以捶打的方式将它的自然形状、色彩凝固在帆布包上。从拓印过程中感受不同花草的结构和色彩,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对自然周边的观察能力与色彩感知。每种植物的拓染效果不尽相同,让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将春天留住吧!

植物拓染帆布包

 

 

  捏出未来

迎亚运粘土制作

亚运会三位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集中展现了杭州的特色文化。本次课程使用超轻粘土代替面塑捏制吉祥物头像冰箱贴,在手工活动中了解亚运文化,感受即将来临的亚运激情。

非遗面塑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取材自人们的饮食生活,用于节庆的重要活动,历代相传,是我国精神文化重要的呈现手工活动之一。使用粘土制作具有杭州地标、精神文化代表性的吉祥物,学生在立体手工制作过程中充分了解设计内涵,感悟创造之美。

本次活动获得长埭村村委的高度支持与认可,并获得长埭村在地艺术家的关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馈。

 

参加者感言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周义

人类在年纪小时的可塑性很高,所以在他们心中播下第一颗种子很重要。在这次活动中,我以风筝为载体,传递了一些思考方式,希望能给孩子们产生一点点好的影响,在多年后的某件事或某个瞬间上发挥作用。最后,感谢学校和组织者,这是一个很棒的活动。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卢含蕊

为期三天的长埭村美育之旅使我受益非常。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童趣。而我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自己也被孩子们所打动与治愈着。在配合教学活动中,我也发掘出了自己的潜力、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很感激学院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能使我亲近自然、感受童真的同时锻炼自己!

艺术与人文学院 刘梅奇

在这次美育活动中,我感受到美育不仅仅是传授亚运知识和面塑技能,更是要和小朋友心贴心交流,用小朋友能够接受的语言来沟通教授亚运知识。我们希望能够用美育让小朋友能够收获亚运体验的同时,还能成为一个有审美力生活力的人,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胡桓瑜

此次活动让我收益良多,即使在天气较为恶劣的情况下,第一天上午的亚运黏土制作课依然成功开展。这离不开主教老师和全体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课程中,我们与小朋友们一同参与制作,在捏黏土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亚运知识与快乐。

设计艺术学院 应尤尤

这次长埭村的服务实践使我收获良多,很有幸能够作为小老师带着大小朋友们一起制作彩色竹编扇子。虽然天气微寒,但大家热情高涨。我们把色彩编织进竹编扇子,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在了解竹编技艺的同时,也能在美育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在未来也能构建出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

设计艺术学院 郭丹婕

很开心可以参与到这次在长棣村开展的美育活动中,我负责的是竹编扇子的教学,虽然当天风大有些冷,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和小朋友热情地参与到了课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了一面又一面漂亮的竹编扇子。竹编是一项非遗工艺,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与我们生活相近且相融的,我认为这是对非遗工艺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