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网 编辑:陈思 来源:中国网 阅读: 发表时间:2023-08-16
作者:中国网 编辑:陈思 来源:中国网 发表时间:2023-08-16
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在杭州南星里社区文化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民胞物与 生生不息”——8.15全国生态日未来社区生态美育展开展。展览集结了15位艺术家的37件生态主题艺术作品,涵盖国画、水彩、油画、电影、玻璃、服装设计、数字艺术、文创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让艺术家与社区民众一起探索未来,思索人在天地之间和万物的共生机制、人与自然的交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开展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江河介绍展览情况
“这是一次生态文明美育的大众传播课堂。”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江河介绍,观众可以通过展览看到同学们用脚步丈量龙山河绿道的每一处蜿蜒汇通,在文献中婆娑人文现场的历史温度;可以在作品《幽径》中感受画家眼中的江洋畈生态公园的风景意趣,在《植物水彩》中吟唱小世界里一叶一枯荣的生命脉动;在影像作品《红豆》和水墨作品《汲溯》所构建的大未来时空宇宙中展开反求诸己的批判哲思,亦可以在作品《Recolour(再造的混色)》中激发再生创造的探索乐趣。
参展艺术家张静文介绍作品
此次用数字艺术创作的参展艺术家张静文说,她通过数字媒介,用“点线面抽象”“色块”等数字艺术的新艺术语言构建了艺术与生态的紧密联系,对生态、环境、社会现象提出疑问,产生探讨,呼吁大众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张静文作品《云·力》(Dynamic)系列曾入围意大利第十五届“拉古纳国际艺术奖”(Arte Laguna World) Digital Graphics and Cartoon类别First Selection。她的部分插画、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展并获得奖项。
参展艺术家代表张志涵介绍作品
参展艺术家代表张志涵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服装,他的参展作品《Recolour(再造的混色)》针对现阶段再生无纺材料的美学探索有限、日用品应用缺乏等问题,基于再生无纺制备工艺,将多色、多材质的回收纺织品纤维进行混色实验和面料再设计实验,实现多种废弃纤维的混色控制与美学表现,并在成衣设计、纺织用品等领域形成应用设计作品。张志涵表示,在目前服装过剩的时代,现阶段可持续服装主要考虑的是它的消费后,怎么不污染环境,能够无害化,甚至作为资源能够重新回到工业端被利用,从而打造一个可持续价值生态。
参展艺术家们在现场交流
观众参观作品
引人注意的是,此次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实践团队创新启动了“小型社区艺术”计划,该计划是增进社区福祉的积极行动。实践团队以南星里未来社区生态⼈文调研为主要内容,针对在地历史、生态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地区价值进行“田野”调查,维护地方历史、社区生态和文化遗产,探寻公共美学语境下的共享、共建、共创和共治的文化价值和方法。“这一‘小而美’的艺术叙事,开启了将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地方文化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探索。”江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