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浙昆 编辑:陈舒婷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4-05-24
作者:赖浙昆 编辑:陈舒婷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发表时间:2024-05-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同学们的学科专业素养,5月24日,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展开主题党日活动,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何康老师组织带领师生前往浙东考古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宋六陵中的宋韵文化,体悟八百年前先人的思想与智慧。
绍兴宋六陵是南宋帝、后陵园,位于越城区富盛宝山南麓,占地2.25平方公里。六陵之地,南宋时是人们的精神之都,如今成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标志。此前对宋六陵的相关研究多停留在文献层面,浙东考古基地考古队的成员们对宋六陵进行实地发掘后,清理出丰富的建筑遗存信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扎实的论证。宋六陵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气魂魄,展示着宋韵精华。2021年,宋六陵列入“十四五”国家大遗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
宋六陵鸟瞰图(图源自网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东考古基地的负责人李松阳博士,全程带领我院师生参观考古发掘现场,讲解了宋代的设陵地势观念、陵地上宫与下宫差别、高级别五开间建筑遗迹等理论知识和考古成果,借以系统地呈现宋代陵墓观念史和建筑史。虽然现场的阳光火热,但同学们都认真聆听,时不时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向老师请教。
紧接着,李松阳博士带领大家参观了考古基地的库房和工作间,近距离感受考古队的生活,观摩发掘出土的文物材料。在基地库房内,围绕着遗址中出土的砖、瓦当与瓷器,同学们与各位老师展开有关宋代物质文化与精神内核的学习和交流。
在基地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考古实践对展现中华文化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以及考古队成员们艰辛却饱含热爱的工作精神和专业严谨的工作素养,真切感受到在对历史文化进行批判性认识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每一段文字背后所饱含的充分的基础工作与缜密的逻辑判断,深受这种艰苦朴素、践踏实地、奋发向前的科研精神感染,收获颇丰!
宋六陵之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同学们将平日所学与实地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感受到了宋代文化在当代留下的深刻印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寻根之情。
此次教学行是艺术人文学院“@第一现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试图将教学活动与大思政课结合,将考古工地纳入“第一现场”,将思政与历史场景、历史故事紧密结合,实现道、学、术三者的统一,在现场感受历史温度,为更好地书写艺术风貌与历史传统提供实践基础。
·学生感悟
刘尚颐:
非常开心能有机会亲临浙东考古基地,实地考察宋六陵的考古发掘研究过程,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珍贵且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考古学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李松阳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宋陵的选址原则、陵园结构中的上宫与下宫之别,以及对宋代五开间高等级建筑的深入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研究方法。此外,李老师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基地的藏品仓库,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到大量出土的文物碎片,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坏墓葬原貌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方法对墓葬进行勘探和研究。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期待将来能有机会再次参与此类有意义的活动。
许扬婷:
感谢@第一现场能够组织这一次富有意义的活动。参观古迹遗址是一种文化探索以及历史回溯的重要方式,本次浙东考古基地的考察让我意识到了田野材料和考古证据的重要性,了解到了考古实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遗存的保护与重视。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应当与文献打交道,更应当注重田野材料以及实地考察,更多地与考古基地及相关研究所交流,不断跟进新研究、了解各个领域的前沿动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为进入艺术史行业做准备。
马溢甜:
通过李松阳老师结合实地考察的介绍,我了解到如何在考古现场判断遗迹和地层等考古学知识,也认识到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和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此次浙东考古基地之行,使我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实地考古,得以窥见南宋皇陵建筑的风貌,为今后的南宋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考古工作有了更专业的认识,还进一步意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