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4-10-23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 发表时间:2024-10-23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演讲10周年,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42周年。为推动文化交流、助力文明互鉴,特此举办“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静冈福井事务局与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主办,静冈县政府、静冈县书道联盟、日本浙江总商会、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协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作媒体支持。
10月23日,特展在日本静冈开幕。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卢山以视频致辞遥祝展览开幕。日本静冈县副知事增井浩二、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陆伟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诤、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东京艺术大学教授保科丰巳、浙江省静冈福井县经济交流促进机构浙江省委员会事务局局长金国庆、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横山俊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专务理事落合徹出席开幕式并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开幕式由姜玉峰主持。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卢山视频致辞
卢山在视频致辞中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嘉宾和艺术家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并向此次为特展工作付出辛劳的朋友表示由衷感谢。展览通过对经典诗句优美韵律、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的诠释,必将引发中日人民的情感共鸣,为发展中日友好事业、深化浙静交流合作注入丰沛、持久的正能量。他期待中日艺术家转化好、运用好此次特展成果,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互学互鉴,创作出更多讴歌友谊、传播友情的精品力作。
日本静冈县副知事增井浩二致辞
增井浩二表示,在日中两国间的地方交流中,静冈县与浙江省始终走在前列,双方围绕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持续不断探索和构建交流新模式、新途径。本次特展在“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基础上,以日本人熟悉的唐诗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注入新气息的艺术作品,得到日中两国人民的充分肯定,也将为日中文化交流,以及静浙文化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陆伟利致辞
陆伟利指出,本次静冈特展既是2022年“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特展”的延续,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要求的践行。展览以唐诗和艺术融合的形式,以笔墨丹青解读诗性文化,讲述中日友好交流交往的故事,此次展览办出了特色和亮点,也为唐诗之路系列展带来了新意。希望通过续写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进一步推进中日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诤致辞
陈诤表示,自1982年浙静缔结友好省县关系以来,静冈县长期坚持友华传统,同浙江省广泛开展各领域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当前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对话和交流不断加深,希望静冈县各界继续坚定友华信念,加强对华合作,助力中日民间友好和地方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增添正能量。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主持开幕仪式
展览项目策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致辞
中方艺术家代表管怀宾表示,展览以中日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邀请两国艺术家从多重的艺术视角体验“唐诗之路”,共溯历史文脉,以新的表现方式诠释东方山水的诗性美学与文化内涵,凸显诗路文化的世界性精神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展览既反映着当代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在艺术创作层面的不同视角与媒介转呈,同时也显现出东方诗性表现所特有的时代精神,他们共同续写着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
日本艺术家代表牛大悟致辞
日方艺术家代表牛大悟认为静冈特展是历史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交融的一个特殊机会,是一个理解中日两国文化背景、思想和价值观的场所。希望能够通过此类展览,探寻当代文化艺术交流更多新路径。
剪彩仪式
研讨会现场
特展开幕式后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设置了“山水异域、风月同天”“从风雅之劲到风雅之寂”两个主题,中日两国艺术家就唐诗与日本文艺中的山水和自然观、中日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路径异同展开了交流讨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浙江省、静冈县1982年结为友好省县,40多年来,两地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联系,共同书写着友好合作的佳话,如今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前沿窗口。举办“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旨在进一步助力中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浙静友城传统友谊,讲好中日友好交流交往的故事,讲好浙江与静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故事,展示中日地方“友谊之窗”。该展览是继2022年“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展”后,浙静两地艺术家们文化交流互动的又一场重要活动,列入2024年浙静工作要点。
此次“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作为唐诗之路系列展览的第五回,延续了往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叙事模式,将“文史”与“艺术”相融合,依托“唐诗之路”这一精神载体,以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持续探寻浙江诗路文化走向国际的“诗路之链”。共展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东京艺术大学等80多位中日艺术家创作的100余件艺术作品,将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青瓷、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通过多重艺术视角来追溯中日两国历史文脉,展现传统与当代相呼应的“新唐诗”,诠释“美美与共”的东方山水诗性美学。
展览现场
展览将关切的重心,重新回归于“诗”本身,不做实体化的单元版块切分。站在“渡”、“鉴”、“融”三个关键字的基础上,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提取可相对应的诗句碎片,并与诗名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抽象的字眼对应,形成虚拟的叙事推动意象并为空间动线做出指引,一路随诗文在展厅中游走穿行。
由艺术家古菲所题写的对应诗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两句诗将人从具体的景、物体验与时空环境中抽离而出,通向生命之根本和宇宙之意识,为展览开启“时空同在”的山水渡船。
林海钟,《鉴真东渡图》,270cm×530cm
艺术家林海钟团队所创作的《鉴真东渡图》记载了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大师成功东渡日本传法沿路的故事,唐诗与唐诗文化伴随着海上传法之路在渡远中与日本链接。
右侧墙面上的两张作品,其内容对象完全一致——来自于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在惠山寺所书的“听松”石刻。一幅是来自金石学专家许力先生对其完整的手拓,另一幅则来自艺术家塔可先生所摄的“听松”二字摄影作品。前者以古法拓印,后者以摄影术记录,于古今对照间带领我们穿梭至同“空”异“时”的千年前的唐诗之路现场。
中国艺术家高世强与日本艺术家池田嘉人将屏幕作为链接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的沟通媒介,在诗意的韵律中将观众进一步推入唐诗之路江海远渡的现场。唐诗之路从浙东出发,所见之景皆为江,富春江即为其中重要的一段。高士强作品《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以中国文人美学的视角进入山水之中,展现了富春沿岸山水的清润与浑厚。而江河相汇,入海渡远,这时回望身后,江到海的奔流早已真切地从想象流入现实,日本艺术家池田嘉人的影像作品《recollection》在云端俯视着太平洋层层推卷的蔚蓝的浪花。生命经验于是在奔流中扩大,在连海里通达。
邵文欢作品《浮玉》系列是一组以虚拟数字技术创作的影像作品,艺术家将中国经典山水书画《千里江山图》与《鹊华秋色图》中的元素转换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继而再现成一个新的江河湖海。而日本艺术家牛大悟的作品《D#27》利用三维扫描和建模介入创作的方式,尝试探索现实空间与虚拟维度。
牛大悟作品《D#27》
三位年轻的艺术家藤田克丽亚、间濑朋成、内田里奈同样也突破视线的桎梏,在细微之处照见山水,以心视之眼突破视觉极限,于是一人一时所见之一景同样可以突破常规与时空的维度超越而出,5位艺术家均从常规之眼、个人之眼中抽离而出,迈向通往唐诗的诗性意识世界之中,踏上“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之途。
内田里奈、间濑朋成、藤田克丽亚作品
进入到此次展览最大的展厅之中,作品林立似斑斓之林花,诗韵如林雾之银白弥漫其间。长达16米的唐诗之路诗路地图长卷,是展览最核心的艺术创作。该诗路长卷融诗路文化与地域人文物产与一体,以“唐诗之路上的行走”影像为开启,沿途设置40余件以诗路自然人文为主题的书画创作,转译与再现了诗路的核心信息,展现诗路带上的人文风情,带领观众重走唐诗之路现场。地图长卷在诗路链中镶嵌了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元素,展陈“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影像资料,推动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特别是历史经典产业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而闵学林所书写的长达11米的书法《将进酒》在诗路地图的正对面,笔墨间撕开苍生渺渺,六合茫茫,将诗思推向悠远的时间感与宇宙感之中。起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为作品奠定了浩阔之息,墨色浓淡枯润兼备,笔墨呼吸中见苍茫劲敢之姿。于纸本之上,见剑气翻飞,雄心呼啸,打开了唐诗壮阔的宇宙气象。
展厅中间,是由四组中日艺术家组成四面背靠背对话的“林壁”,卓鹤君以一幅意向荒芜却气势骇目的浓墨作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将山水之息凝于纸上,画作中间一浓黑飞梁横置于天地之间,将天地划开,亦强势亦神秘,下方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在夜色的云雾中消匿又复现,将山形模糊,将天地覆盖,翻涌间忽现半轮白月,高悬于涛天云浪之中,薄光初现便照亮半山。
书法家王冬龄先生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了一幅巨幅乱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作于李白离开翰林之后,是一曲梦幻交织的游仙吟,也是一次灵魂翱翔的记梦行。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王冬龄跟随李白,乘风入梦,以乱书踏入四万八千丈的天台,笔墨在意识的流转中步入精神化的世界,而我们也在这“乱”中,依稀看到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奇踪异状,和“天姥连天向天横”的状憾幻视。结尾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是李白个人不愿卑躬低头的傲骨精神,也是万千诗人一同凝聚的志意初心。两位书法艺术家的对话让我们再次肯定,唐诗之径从来不只是山林野趣的恬淡闲散,也不只是自然山水的观象赞叹,它是精神性的,它无视语言文字与时空的阻碍,将我们轻松地带到千年前的时刻,因为诗意的生发适用于所有年代。
在“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中曾经对话过的月真与静慈圆两位法师,此次在日本再次对话。两位书法艺术家均出自佛教,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心绪感通与万丈豪情,而是在佛家、禅宗的精神浸润下,对于书法本源与回归,以教法参悟文字的心灵,解读蕴于唐诗遣词造句之下内心的精神家园。
建筑艺术家李凯生在“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的作品上加以进一步推敲,根据天台寒岩的意象,对建筑进行了转化,用结构化的方式构建山水意境。并将建筑模型图纸以传统书画卷轴装裱,在诗性的语言下与形式和维度碰撞。保科丰巳作品《思考之井》擅长于在物质中寻找其内在蕴含的精神,也重视物体自身、空间与人之间的三重关系,是日本后物派极具典型特征的艺术家。
这和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通,物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这种关系在唐诗中也有诗意的呈现,通过对客观的描绘,揭示了人类与宇宙间的深刻联系,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观与宇宙观带到诗歌之中,带到诗性现场。
“林壁”周围,是来自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围绕唐诗和唐诗之路进行的书画、刻印创作,展出作品有童中焘《兰亭惠风》、尉晓榕《和合二仙》、徐家昌《繁花似锦》、吴声《白沙泉诗意》、吴静初《径山茶宴图》、叶文夫《天台棋会图》、张禾《惜花图》、翁诞宪《国清寺》、应金飞《河》一系列写意绘画作品,韩天雍《阿倍仲麻吕诗》、鲍贤伦《张志和渔父歌》、童亚辉《录鲁迅先生赠诗》、释光泉《定知白云七言联》、赵雁君《寒山诗》、陈建中《钱起诗送僧归日本》、骆恒光《钱起送僧归日本》一众书法作品,以及余正所创作的《唐诗印诵》篆刻作品和日本艺术家明石雄创作的雕塑作品。
展厅地面的水波纹地台图案来自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第一幅残本,将其的水波用笔,转化成为展览展陈的一部分,在陆地楼室之中展开对山水与海波的时空追溯与联想上。地台上放有来自艺术家陈淞贤、徐朝兴、卢伟孙所创作的青瓷器皿和来自日本的艺术家木户龙介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多元的作品将叙事凝合,进一步将现实之物景向宇宙的多元与空灵的状态转化推行。
伴随诗语碎片的引导再次穿行,月华如亘古天地,本是无情,却因人之深情而有了绵长的情意。来自日本的四位青年艺术家井村一登、名仓达了、广田郁也、牧田沙弥香带来了吸收古韵诗感而站在现代诗月下的面貌各异的几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摄影、雕塑、绘画多种创作形式,将两国异同的诗性与诗意同当代的个人审美相结合。再深邃的情感、再飘渺的诗意,也需要回落现在的时空,超越的意识也要复归于人间情感,在日本艺术家的视角下展开对唐诗当代的观想。
接近尾声,由管怀宾与坂口宽敏带来的两组影像作品,再次组成影像空间。管怀宾作品《流隙》呈现的是一座在水下逐渐消融的佛塔,佛塔由沙土压制而成,伴随着流水的侵蚀物象的形状开始模糊,但隐约可辨。光与黑暗在气泡中交错,静谧中历史与岁月的荒凉感铺面袭来,如同一幕被凝固的历史舞台。而在坂口宽敏作品《帕斯卡的海》中,木枝在浪花涌动的沙滩上一遍遍描摹划下印记,似乎想要将混沌不明的浪迹划清界限,但循环的海浪在下一秒就将印记吞噬。循环、流逝、反复……
当阅过“花林”般多元丰富的诗意后,管怀宾与坂口宽敏两位艺术家用深邃与广袤的影像语言,再次引导众人回到唐诗的静谧之中,在冥思中回问自我的内心。
展览的尾声以李白诗“今人虽不见古时之月,但今月依然照古人”,与开篇序厅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呼应,再次把对时间流逝与永恒不变的思考投回视野之中。同样在序厅中曾出现的金石学专家许力和著名书画家林海钟先生在尾声处共同合作,将拓印与绘画结合,以今会古,共做一幅《唐“怀素好素”陶瓶的拓本博古图》。最后以沈定庵老先生曾为第一届青山行不尽所写的书法《尽得风流》结尾,回看唐诗之路系列展览的同时,在展厅中完成了跨越同“空”异“时”和同“时”异“空”的对话。梭古渡今,跨越时空的完成一次关于唐诗的行走。
据悉,此次“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展期为10月23日至29日。
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静冈福井县经济交流促进机构事务局
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
协办单位:
静冈县政府
静冈县书道联盟
日本浙江总商会
日本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媒体支持: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总策划:
高世名、姜玉峰
项目策划:
管怀宾
策展人:
宋振熙、马思琦、牛大悟(日)
联合策展人:
王烁、张晨、任晓栋、内田里奈(日)
浙江省文史馆团队:
成明权、陈展、孙明波、胡婷、赵蔚明
浙江省静冈局团队:
金国庆、朱杰、胡杰
静冈日中友好协议会团队:
平野一惠
策展统筹:
王嘉平、倪雪
策展执行:
王晗宇、赵如鹏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23日~10月29日(7天)
展览地点:
日本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 (Shizuoka Convention & Arts Center)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顺序排序】
坂口宽敏(日)、保科丰巳(日)、鲍贤伦、曹寿槐、陈墨、陈建中、陈培林、陈淞贤、池田嘉人(日)、方志恩、高世强、顾宏、顾哲刚、管怀宾、广田郁也(日)、郭学焕、韩天雍、间濑朋成(日)、江吟、姜玉峰、井村一登(日)、静慈圆(日)、李早、李凯生、林海钟、林剑丹、刘畑、刘彦勇、楼国明、卢勇、卢伟孙、骆恒光、马亦钊、闵学林、名仓达了(日)、明石雄(日)、木戸龙介(日)、牧田沙弥香(日)、内田里奈(日)、牛大悟(日)、潘美华、任道斌、邵文欢、沈定庵、沈金加、省经信厅、释光泉、释月真、宋涛、宋柏松、孙永、塔可、陶文杰、藤田克丽亚(日)、童亚辉、童中焘、涂勇、汪廷汉、汪逸芳、王赞、王冬龄、王翼奇、尉晓榕、翁诞宪、文画、吴舫、吴声、吴静初、奚天鹰、徐朝兴、徐家昌、徐金才、徐儒宗、许力、杨西湖、叶文夫、应金飞、樱井流翠(日)、余正、斋藤典彦(日)、张禾、张耕源、张谷良、张如元、章利国、赵雁君、郑竹三、卓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