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教务处 阅读:
发表时间:2025-06-30
作者: 编辑:陈舒婷 来源:教务处 发表时间:2025-06-30
人工智能浪潮与“首发经济”正深刻重塑艺术与设计领域,催生了对兼具AI技术底蕴与前瞻艺术创想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渴求。值此浙江省聚力打破“一强多弱”高教格局、推动高水平大学和登峰学科建设之际,作为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的核心成员,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积极响应联盟“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精神,率先携手推出《智能艺术与设计》微专业。此举旨在汇聚两校顶尖学科资源,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创新设计及研发的核心能力,共同服务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
夏颖珊、胡雪涯《源点》
AI&CG短片
01. 为什么选择“智能艺术与设计”微专业?
No.1 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
AI技术为传统艺术设计带来颠覆性机遇。前沿AI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场景拓展,亦亟需深厚艺术底蕴的指引与创意赋能。“技术与艺术”的双向驱动与深度融合催生新兴市场与职业蓝海:
▇ 数字创意产业(游戏、影视、动画、传媒等)
推动内容创新与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 高新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硬件等)
打造更富人文关怀、更具体验美感的智能产品与服务。
▇ 文化艺术机构与“首发经济”
推动文化IP创新性转化与呈现。
▇ 前沿科研与教育领域
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的复合型学者和教育者。
No.2 双重顶尖认证,研创并举
本微专业依托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的顶尖学科优势和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前瞻思维和实战能力。
▇ 升学深造
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以及与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相关交叉学科方向继续深造。
▇ 就业方向
进入科技企业从事创新产品研发与智能设计;担任核心创意与技术岗位;从事智能艺术的创作、研究与教学工作。
李昱程《瞬息 TWINKLING》
AI短片
陈鹏帆、金哲新、宋天悦、王欣月《走马灯》
动态交互网页
02. 微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艺术设计创新力、AI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胜任前沿产业创新,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15学分)
*中国美术学院方面开设的四门课程,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各院系、各年级全体师生开放,不论报名与否,同学们均可自由修读,课程学分将计入国美人文通识课的人工智能板块学分(如在二年级完成修读美院的四门课程将能够在三年级获得下一期微专业招生的优先选拔资格);报名微专业并通过选拔入围的同学,将能够同时修读浙江大学方面开设的四门课程。
*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为面向我院本科一年级同学的的国美人文通识课人工智能板块必修课;《人工智能与艺术原理》为面向我院本科二年级同学的的国美人文通识课人工智能板块必修课。
培养特色
两校联袂,强强联合: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
模块课程,交叉创新:课程体系涵盖基础理论、方法工具、创新实践三大模块。采用虚拟班级组织模式,通过MOOC、跨校选课、联合项目等多元形式促进两校学生深度交流与协作。
产教融合,实践前沿:与企业联合开设实践课程,引入真实产业项目,共同发布成果展览 ,确保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徐雁熙《半稳态韧性》
AI短片
03. 组织管理
▇ 招生及录取形式
每年开设一期,春夏学期统一招生。经学生自主报名,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大学自行开展选拔。
▇ 教学及考核要求
教学形式以线上教学为主,结合直播、讨论、实训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以在线测试或项目作业的形式考核,确保学习效果的可评估性。
▇ 学分要求
修读完成所有课程(15学分)且课程达到考核通过标准,可获得“智能艺术与设计”微专业证书。
报名及录取请持续关注各校本科生院(教务处)相关通知。
庄雪伶 丁心钰《电子包浆世界》
AI短片
金涛 陈健睿 陈煜凯《QRebirth 0.5》
VR游戏
04. 适合哪些同学?
本微专业面向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全体在籍本科生开放
▇ 艺术设计类学生:渴望突破传统创作边界,运用AI工具,探索智能化、交互式的艺术与设计新形态。
▇ 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艺术与设计领域怀有浓厚兴趣,希望将技术实力应用于富有创造力的人文领域,拓展AI技术的应用场景。
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交叉魅力充满热忱,具备扎实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质,并有志于在新兴前沿领域开拓未来的同学。
05. 如何报名?
▇ 计划招生人数
首期两校各招收25人(共50人)。
▇ 报名方式
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后续通知。
*需准备个人信息及作品集(不超过30M)作为报名筛选材料,材料提交方式见后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