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发展路
取消

砥砺奋进的五年③|坚守「三美理想」全力打造「立德树人」国美模式

作者:徐元 编辑:赵雨岑 发布时间:2020-12-04

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蔡元培先生是美育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诸多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美育体系,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成立正是其美育思想的实践。借美育助德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中国美术学院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并不断加以深化。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手稿

长期以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才培养,紧扣学校历史、学校精神和专业特点,以培养「古今通、中外通、品学通、艺理通」的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校园环境、课程和活动中,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中,明确提出和践行「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理想」,创新实践「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望境塑心,塑造精神家园;活化校史,培育核心价值;知行合一,培养哲匠精神;打造精品,凝练文化品牌。在校园建造中体现学校精神,在活动设计中体现专业特色,在项目实施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审美观和文艺观的教育,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心性、品德,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国美模式」。

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使命担当,从「人才培养」和「社会美育」等多个向度落实和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塑造最美心灵,培养最美人才」为理念,一体化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书记校长牵头、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和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三全育人」体系。

五年来,学校育人成果丰硕: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入选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浙江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文化育人牵头单位、实践育人成员单位,浙江省「青年文明号」。象山校区获评浙江省「美丽校园」。「望境塑心 三美育人」项目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中国传统书画」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千村千生」基层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四个100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交流材料,专业基础教学部获评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一批校园文化成果荣获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等。学校多名师生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兵、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最美浙江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感动校园人物等。

构筑校园美境  营造精神家园

中国美术学院依托视觉文化学科优势和育人特色,主张和践行「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望境」育人理念,立足山水视域营造「人文山水 精神家园」的校园和景观,以此推动人格的养成、心灵的塑造。

进行校园景观整体规划,建造名师纪念景观「巨匠广场」,增设名师名言地铺、反映西迁校史的「烽火艺程」浮雕等,打造校园「风物志」

巨匠广场上温文尔雅的蔡元培,意气风发的林风眠,挥毫泼墨的潘天寿,手不释卷的黄宾虹,持泥塑碑的刘开渠,临风而立的留法三剑客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展现西迁历史的烽火艺程浮雕群,「为艺术战」「俯山昂水势绝群」「人生是可以雕塑的」……漫步校园中,不时与这些「国美」元素不期而遇,或是先师的塑像,或是为人为艺的名言警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回廊山水中,历史脉络依旧清晰可循。这些近年来文化校园建设的成果,更是学校精神的传承,是震撼心灵的生命记忆。

桃李芳菲梨花笑,满园菜花开向夏,山茶树树采山坳,葵花朵朵向日倾,韵友自治人意好,百般颜色百般香……在泥土间塑造心灵的憩所,在芬芳中感悟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家园精神。校园内的四季作物创造了自然之景的远境,让师生们在领略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中,开启对校园望境的回应与对话。「一院一空间」的师生人文空间,则是将人文概念融入规划设计和营运管理中,成为师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精神居所。

在建设校园环境的同时,「美境传播」的网上家园同步建设:适应「互联网+」育人大环境和媒体融合新趋势,依托「数字国美」战略,推动传统育人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协同,积极建构体现美院特色的新闻舆论场,打造弘扬校园正能量的新载体。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矩阵,让互联网的传播力和引领力与宣传思想工作的聚合力、影响力有机融合,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目前,学校有二级网站、微博、微信200余个,各平台间定位明确、错位发展。学校官方微信「微国美」关注人数逾45万,年阅读量超500万次,长期保持在全国高校官方微信影响力前30和浙江省前2;拓展海外宣传平台,打造中国美术学院英文网和英文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Instagram美图专页和Youtube视频,连续两年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位居内地高校第三;顺应短视频发展潮流,进驻抖音、哔哩哔哩、人民号等热门自媒体平台,形成立体传播;在全省高校范围内率先启动校园网络直播,三十余场大型直播累计收看人次近千万,青艺周期间更是吸引线上流量1.99亿次点击,网络关注度继续位居全国艺术院校线上展览点击量首位。

实施校园美育  涵养核心价值

乡土学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最具中国艺术学科特色的「下乡采风」艺术实践传统,凝练为「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理念。打造「星空下的思政课」,奔赴全国各地的下乡采风基地,将思政课堂置入专业实践现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和育人的全过程;坚持「长期化、项目化、专业化、阵地化、课程化」,建立以「上山下乡」为平台的社会调研常态机制,每年3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深耕现实,让大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积极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塑造新风貌,协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把中国大地作为塑造作品生命的现场。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将师生的文艺思想观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打通课程思政的关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锤炼了具有国美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育人经验与成效多次获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一套、学习强国等中央级媒体报道。

铸炼「星空下的思政课」,学生在哪里,就将思政课上到哪里

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教育与创作方法,打造「最前线」艺术创作实践品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战场」,地方生活「最前线」,创造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的艺术,组织师生为守岛官兵、抗战老兵、河长河工、抗疫工作者等时代英雄造像,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力量。

打造「最前线」艺术创作实践,创造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的艺术

提炼「千村千生」基层志愿服务品牌,以文化志愿者服务为载体运行,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建立各层次的学生社会服务组织,服务浙江及全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来深度参与全国三百余项城市美学、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服务,并于仙居成立浙江省首个乡村振兴学院,广泛开展「双百双进」基层服务、「清风皓品」廉政文化教育、「美美讲堂」艺术公益支教、绘画心理辅导、返乡艺术联展、文化遗产调研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设立14个实践服务站,参与注册的校内师生志愿者累计达4800余人,面向市民开展公益美育讲堂180余期。如今该项目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服务孵化器」,孵化出「美美讲堂」、「彤花山烨」、「棉花豆豆」、「美愈艺心」等志愿服务新品牌,引领师生投身中国社会发展最前线,深耕社会大地,不断发掘拓展时代新命题、新领域、新方向。

创新创业激发活力之境。成立创业学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阿里巴巴、腾讯等联合发起「经世致用」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赋能文创IP培育;实施「新苗人才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极客计划」创新奖,鼓励学生开展专业创新活动;参加杭州文博会、义乌文交会,搭建展示舞台,向社会推介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首批示范创业学院。

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的知识生成和文化校园的育人功能,打造社会美育高地和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构建以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潘天寿纪念馆为主体,中外兼具、传统现代并重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发挥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学术优势,丰富特色馆藏,策划举办「国美之路」系列展、「大学望境」、G20特展「美学江南」、「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先锋博览——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展」、「东方竹一一亚洲竹生活艺术展」等,先后27次获文化和旅游部项目立项和奖励。

塑造校园美心  强化使命担当

活化传统、弘扬美德。中国美术学院自建校开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长期以来,学校立足中国画、书法等传统学科高点,发挥专业优势,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为基本切入点,打造核心课程,普及书法教育,以中国传统的开蒙之学与书写之道,引导青年学子们养成书写的习惯,进而成为所有学科的上手基础,在感受和琢磨中国传统手心相应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滋养,塑造贯通技艺与文思的艺者之手。

「活化传统 弘扬美德」活动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成果

秉承「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传习之道。打造潘天寿纪念讲座、贡布里希纪念讲座、西湖论艺等高端学术与思想文化平台,完善专业和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打造画说初心、国美美文、千字文等特色通识课程,各类学术讲座每年近150场;建立「国学导师团」,开设「国学工坊」,推荐国学经典,开展「书艺问道」读书活动,在新生中坚持一生一本《读书笔迹》11年,教师引读、同窗共读,累计完成11000多本。

连续十一年开展「书艺问道」读书活动,累计完成11000多本读书笔迹

创办民间美术研究会、南山印社、新木铃木刻社等传统文化社团,出版《美美讲堂·千字文/花鸟鳞介编/山水树石编》等系列传统文化普及教材,屡获全国美术图书类的最高奖金牛奖;开展「我们的节日」设计工作坊和主题活动,以丰富的载体固涵养、铸文心、炼匠心。「活化传统 弘扬美德」教育活动被评为首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成果。

「时代画卷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巡展

「红心」「文心」铸魂强心。有机融合思政课铸魂育人和文艺工作培根铸魂的功能,守好课堂主渠道,构建大思政格局,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提质创优行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通的全课程育人格局,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时代画卷中国梦」革命文化美育体系,以全国红色教育基地为现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创作活动,生动再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集辑出版建校以来师生校友创作的红色题材经典作品集,举办红色主题展览、专题讲座;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连续多年举办校园合唱节,师生同台唱响爱国情;凝练先锋号角、红色丹青、艺苑寻踪、塑碑铸魂等校园红色文化精品,引领广大师生坚守初心信仰,奏响爱国旋律,厚植家国情怀、家园意识和爱国精神,以红色文化彰显信仰之美,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连续多年举办校园合唱节,师生同台唱响爱国情

校史教育传承学校精神。更新校史馆,开展校史宣讲,形成了以「光荣与使命」为主题的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出版《国立艺专往事》《名家专访》等校史读物;开展「回望湖山、感受文脉」艺苑寻踪活动和「重走西迁路」暑期社会实践,重访校史足迹;自编自导自演《夏朋——黑白青春》《眺,江山可染》《负丹青年华》等校史话剧。把学院的历史、文脉和先师为人为艺的精神和情怀熔铸在校园文化血脉中,承续传薪,以特色的校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园」意象。

象山校区校史馆

典礼文化赋予「光荣与使命」。每年9月,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赠送笔、墨、纸、帖「文化入学礼」,讲授「入学第一课」;12月,开展「哲匠奖」「学生年度人物」等师生榜样人物评选表彰,发挥典型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6月,毕业展示周开幕典礼成为杭城艺术嘉年华,毕业生们身着学校自行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参加创意独特、人文意蕴深厚的毕业典礼,上好「最后一课」。承载学校精神的「典礼之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完成内心的升华。

每年开学典礼为新生赠送笔、墨、纸、帖文化礼品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确立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增强培养创造精神和自我实现能力的强度,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高度,进一步深化育人「国美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在「拔节孕穗期」种下真善美种子,推动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实践,力争为打造立德树人「重要窗口」贡献国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