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回响
取消

在乡村的十天,美院社会美育专业的同学做了这些事

发布时间:2020-10-21

 

10月20日,由我院美术教育系系主任李勇副教授、助教赵冰林老师带队,25名学生来到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展开为期两周的社会调研与美育实践。

实践一方面坚持“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对标“双一流”建设,紧扣美育链接社会,融入乡村振兴,通过以艺术介入,协同创新与艺科融合等举措,构建文化命题;另一方面,立足于潘天寿先生的本土渊源,与“溪涧美术馆”第一期展览主题“致敬潘天寿”相结合,延展乡土文化的艺术形态,形成文化自信,实现乡土文化营造与在地服务,助力文旅区域坐标。
双林村地处浙东地区宁海县南部,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气候宜人。新村、老村依山傍水,有汶溪自西向东缓缓绕行,共有村民205户,651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着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方式,绿意盎然的山水与人文资源使这里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也为艺术介入乡村,打造文旅融合的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基于前期的项目调研与课前准备,本次社会实践教学从以下公共景观,绘画,影像,公共美育,乡村地图五个方向展开。

庭美景美,塑造艺术庭院空间
公共景观组
主要任务:
1、提升当地民宿的内在艺术品质。以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色描绘、摄影等作品为主要载体,提供给当地民宿,装饰室内空间,提升艺术气息。
 
2、庭院设计改造方案。旨在为各家打造出独特的民宿艺术品牌,进行庭院的艺术重塑与视觉提升,四家庭院分别为11号双林农居、波仔农家乐、闻溪阆苑和36号苑。
 
经全方面的考察调研后,根据每家民宿现有的设计理念,结合老师组员们的意见与想法,定位将呈现的重塑艺术风格,提出一套完整的改造方案。最后风格呈现大致为闻溪阆苑的现代网红打卡风,36号苑的简约风,波仔农家乐和11号双林农居的园林风。

美育艺行,培育乡土传统文化
公共美育组
 
主要任务:
      1、建立社会美育活动小站,以艺术讲堂及艺术活动的形式介入双林村文化建设。同学们用艺术行动去联结社会大众,表现美、传承美、传播美,通过反映在艺术形象中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感染受教育者,培养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理发现与理解能力,使村民、游客都能真切体会到生活中美的存在与价值。
 
      2、在双林村实地考察期间,开展了三场以村民为主、游客为辅的体验式美育活动。这三场美育活动的主题分别是《‘遗我双鲤鱼’家书计划》、《蒲扇绘心》以及《田野花艺》,它们都以小组成员与游客、村民合作的形式完成,其活动设计都依托乡村的现实,并与之结合。此外,这三场美育活动还贴合、融汇于乡村的现实。学生和村民、游客们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此将美的理念埋入进人们的心间。
 

由物到人,“绘制”美育地图
地图组
 
主要任务:
1、采集双林村的房屋、人物、河流、桥梁等信息,从我们的行走路线出发,记录制作整个双林村的地图模型,以采集的信息、航拍图及卫星图为骨架,进行方案模拟,通过剪贴画和纸雕的方式制作地图。
2、在地图中,分三个区域展现双林村不同时期的建筑,从建筑中寻找变化,描绘双林的故事。剪贴画的多层次让村庄的形象更加清晰:墙面、地面的不同,从细节上显现了村庄面貌的变化;描绘人们的劳作、休息,他们的一举一动,铺开了乡村烟火。
 
3、用文字描述双林的故事,用相机记录双林的绰影,用地图展现双林的生活画卷。记录美,记录乡村。在老屋拆迁之前,记录它们。这是历史的记忆,是乡村文化的根。

影像山水,乡村记忆共同体
影像组
主要任务:
1、以双林村的自然风光与生产生活为线索拍摄一组影像作品。在保存与记录山水人文的同时也从美育的角度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与历史记忆的冲突发出疑问与思考。
 
2、从城市到乡村,人与自然的比例发生变化。我们用镜头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定格历史洪流中的此时此刻。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我们把这些斑驳光影和他们的故事从乡村搬到城市,想必当钢铁丛林中的人们看到这些时,内心也会产生共鸣。
 

以美绘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绘画组
主要任务:
1、组员以村内的破旧的老墙为基础,利用原本破旧的墙面纹理、痕迹,结合潘天寿绘画中的元素,巧妙地将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段与“溪涧美术馆”第一期展览主题“致敬潘天寿”相结合,形成自然之境与绘画之境相交呼应之势态,让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并享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陶冶,从而使人们更从中理解国画山水之精神。而且,在美化墙面后墙面更能得到重视并保留,也会因此留存下时代的记忆。
 
 
 
 
2、在村里的主要道路上和重要位置绘制景观小品,以此来调节参观者观光过程的气氛。双林村的索桥被赋予色彩,为山水之间增添一抹绚丽彩虹。彩虹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连接美好的象征,都寓意着希望,象征通往美好的未来。
整个社会实践在10月30日告一段落,同时在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汇报展示与导览,并在返校后,继续对相关调研内容进行整理与提升,完成社会实践教学任务。

“美遇双林”展览

 

 

在双林村的调研采访实践中,22位18社会美育的同学们收获颇丰,并且结合自己的专业技巧以及调研方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为此,18社会美育的同学利用这些调研实践取得的成果在双林村举行了“美遇双林”展览,并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以艺术的视角、美育的眼光使当地居民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常年居住的村庄,也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双林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同时,与艺术与美育实践的碰撞,也让双林村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美遇双林”展览不仅是同学们专业水平的汇报展览,也是为双林村的人们打开全新的艺术视野的平台。它启发人们从另一种角度看待乡村生活,是探寻文旅融合、校地共建的独特形式的展览。

 

展览海报

 

展览布置

 

公共美育组以艺术讲堂和艺术活动的形式介入双林村的文化建设,用艺术活动联结村民、游客和美院师生,传承美、传播美,使普通人能够从艺术视角中体会美的含义与价值。

 

 

教育组展览现场照片

 

地图组采集双林村的人文地图与景观地图,从地图的脉络中讲述双林故事,用地图来记录、表述和展现双林村的生活画卷。

 

李勇老师指导地图组同学布置展览

 

影像组的同学用从影像中获得的线索,探寻双林村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风貌,并以成组的照片为纽带,联系了整个调研实践的过程。

 

 

公共景观组通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育小装置来提升当地名宿的艺术品质,打造独特的民宿艺术品牌。

 

景观组展览现场部分内容

 

绘画组利用村中老墙的痕迹结合潘天寿的绘画元素,美化了村中的老墙,同时丰富了双林村的浓厚人文气息。小组还在村中主要道路上绘制景观小品,使村民与游客都能感受到艺术之美。

 

 

 

绘画组展览部分现场

 

“美遇双林”展览在宁海桥头胡街道受到广泛关注,桥头胡街道邬书记对于本次展览给予极大的肯定。这次社会实践使同学们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论到行动,不仅在过程中极大的考验、提升了同学们的田野调研、活动策划、影像制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宁海桥头胡街道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横向课题“溪涧美术馆”项目所要求的聚力本土文化,形成校地协同共建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该展览通过整合人地资源,以艺术的线性串联地方,用艺术的带动,由内而外以艺术辐射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