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经验向方法论的转化,将口口相授的教学内容固化为可评价、可量化的精品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产学研的结合,2020年主持具象雕塑工作室本科课程《人体与雕塑创作》获得中国美术学院2020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并计划于2023年前陆续出版相应的教材与网上课程,使口口相授的教学内容固化为可评价、可量化的精品课程。教材内容由人体泥塑写生、美术史与人体造型的风格演变、泥塑人体与雕塑创作的转化三部分组成,通过梳理自2004年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成立以来15年间的教学成果,以具体案例阐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同学能够将已掌握的人体泥塑知识通过对雕塑风格样式的学习与研究进行创作的转化。

 

二、科研

1.课题项目:

本人在博士在读期间,开展各项关于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级课题获奖1项,省部级课题2项,省部级人才项目1项,校级课题2项。

2015年入选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论文《朽与不朽—由作品〈四行仓库保卫战〉谈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发表于《上海美术》2015年第3期。表现当代新藏民形象的课题项目《雪原之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作品”(最高奖)。2017年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为期2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作品《牧民巴桑》入选文化与旅游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19年参加“建国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2020年作品《1994·上海空嫂——蓝天下的梦想》入选“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

此外,本人开展对浙江省本土主题的表现与研究,课题《一代风骨——浙江近代文艺先驱》获得“2017年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作品表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容忽视的文艺精英群体,通过塑造浙江文艺先驱的精神与风骨,体现中国时代的精神,成为铸造“时代筑梦英雄谱”的强大合力。

 

2.学科建设:

推进雕塑学科“艺科融合”的学术理念,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数字雕塑研究中心”的建设,论文《从“人为之物”到“编程之美”:参数化公共艺术创作研究》发表于《公共艺术》2020年第3期,探讨数字科技的普世性与先锋性为当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语汇结构,科技为艺术提供支持,艺术赋予科技以人文关怀,实现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新格局,将传统的“人为之物”转化为“编程之美”已经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纪元的主要视觉艺术形式之一。

 

3.获奖

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优秀奖、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新人佳作奖(国家级展览二等奖)、第七届浙江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省部级展览最高奖)、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