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方向:
以民族文化为内核,不断探索中国古代艺术中“器与物”在艺术造型、材料特征、工艺科技等多维视角下,与民族文化中“技与道”的传承和实践发展关系。以“残物制器”为先行实践,对民族文化的追求“解衣盘礴”,系统的研究“活化传统”的艺术再创造方式。
■教学研究方向:
围绕工艺实践与文物修复学科范畴,形成从“造型基础--工艺制作--文物修复--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文物修复与保护为路径,按“一人一器”的教学理念:“器物鉴析 → 绘图分解 → 数字化模拟修复、复原 → 在场的实物修复、复原”
的“四步”法的整体教学思路,以分解梳理“解读器物”--“分析信息”--“解构器物”--“复原器物”的实践研究,探寻古器物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器型演变、技艺特征和所遵循的内在审美原理和法则。形成对古器物的:艺术特征、时代信息、逻辑研究、数字与实物修复等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成果:
2018年--陶瓷鉴赏与修复内容参与“艺术鉴藏与活化”入选中国美术学院“铸金炼课2018年度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五案展”。
2019年--《艺术鉴藏与修复》入选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度本科核心课程三十二案展》;
2019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系修复与保护工作室《考古实物图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体系构建,及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与工作坊教学融合改革。
2020年--作为第一负责人的《器物鉴赏与修复》课程被评为省级线下本科一流课程,2021年3月顺利结题;
2020年--《陶瓷鉴藏与修复》获批中国美术学院第二期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个人)建设,2022年顺利结题;
2020年--《器物鉴赏与修复》课程/第一主讲人入选《中国美术学院——“金课”展》和《众志赞歌-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程展》,并编入于《众志赞歌-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程文献集》。
2021年--《造像鉴赏与修复》的课程被评为2020年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第三人)。
2021年--主持获批中国美术学院校级“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一物一品“器物鉴赏和修复”》课程教学改革。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石塔经幢的数字化虚拟修复、复原研究》获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
■指导成果:
2019年起已为艺术鉴藏系搭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进入到浙江考古第一线,进行考古挖掘、绘图、文物修复的实习工作;
本人辅导的学生张念哲、陈珊珊、周家辉同学的考古绘图、修复成果已发表在核心期刊《考古》2021年6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姜家山墓地发掘简报》《浙江德清县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群的发掘》等考古报告中。
2020年 --《陶俑修复实践》获得2020届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创作奖铜奖
2021年 --《中国古代陶器数字器物模型复原》《东周时期中原地区车马复原设计》分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银奖、铜奖
2021年 -- “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系列 活动----”百名身边的党 《炮火硝烟--找寻刻骨铭心的军旅记》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组织奖
2020年 -- 19级张赫琪同学获优秀班干部称号及浙江省第二届高校团支书风采大赛;
2020年班级获得“先进团支部 ”荣誉称号
■论文出版:
2021年--《古代石刻及拓片的文献价值与保护策略探索》发表《大众文艺》美术刊2021年24期(总第522期)
2021年--《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的临仿情结探究》发表在《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1年第10期.总第913期;
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美术鉴赏》的编写1部(第4、5章);
2022年--《浅谈汉代陶塑动物的艺术风格》发表在《艺术教育》2022年第4期.总第38期;
2022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艺术鉴赏研究》吉林摄影出版社
2023年--《临安宋砚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学术活动:
2012年--浙江图书馆《浙图读者书评会》聘为特约讲师
2012年--华语之声”光影流年“栏目,向青年朋友讲述版画现当下的主题艺术及其个人的艺术体验
2014年--浙江美术馆“丁正献版画代表作原版拓印”项目中,指导并带领人员完成15组件(45块)木板原版的保护性修复工作。
2018年--浙江广电集团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艺术:北纬30度》拍摄
2018年--浙江省文化馆“第8届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
2019年--禹廷艺术馆《“肖像的歌谣”徐方素描艺术展》、策展人
2019年--浙江温州‘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指导完成石雕修复和展陈工作
2019-2022年--良渚考古研究所,完成“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钟家港中段发掘”“姜家山墓地发掘”陶器、玉器的绘图和修复、复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