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利在东京大学建筑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分别获得建筑硕士和建筑博士学位。他也曾在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参加大师课获结业证书。

 

教学课程方面,赵德利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学过建筑设计课程、城市设计课程、理论课程、基础课程、毕业设计及论文课程,其中包括:《建筑设计课题5》、《建筑设计课题6》、《社会实践》、《空间思想与工具》、《测绘2》、《建筑艺术概论》、《建筑设计课题7》、《城市综合体》、《毕业设计及论文》、《毕业实践及考察》、《建筑设计课题10》、《建筑设计课题8》、《设计实践》。在教学大纲的课程基础上,赵德利设立当代建筑与城市的课程创作主题,其中包括《多孔性-城市物质模式的渗透界面》、《身体城市-后人类纪的“跨-尺度”历险往事》、《自治领域-空间行为和条款的形式》等课题。赵德利的教学关注当代设计课题上,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创作和相互学习,避免使用固有理论、概念、方法、潮流对即将发生的创作的套用。他的教学鼓励以历史和现实为源料的新的创作。他的课堂宁愿期待因为挑战美学、设计问题而产生的“不完善”成果,也不太欢迎以图像再现的方式重复前人成熟设计思路、成果下的“完善”作业产品。赵德利的学生曾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金银铜奖等奖项。

 

理论交流方面,他的理论和实践曾在《新美术》、《时代建筑》、欧盟高级城市知识联盟(KA-AU)的《Responsive Cities》上发表。他曾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耶路撒冷Bezalel艺术与设计学院、国立雅典理工大学建筑系、美国艾奥瓦大学美术馆、日本建筑协会、东京国际设计师周、巴塞罗那自适应城市设计论坛、希腊环境能源部支持的“变革中的城市”国际论坛、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韩国首尔爱茉莉太平洋基金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地讲座。

 

社会活动方面,他曾经与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联合发起云栖“博悟馆”项目,负责新展览理论和概念的推动和展览的空间设计。他联合一鸣公益基金会,走访10所温州山中的乡村小学,针对各个小学的现状,提供教学空间生产教育和学习创造性的思路,并为东溪小学和柳峰小学具体设计和建造“非正式学习空间”。“不断实验”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中,他以“丈量你的感知-绘制建筑的弹性尺度”教学成果参展。与此同时,他创作和导演了本次展览的参展人访谈影像;设计和编辑本次展览的出版物。在“哲匠之道”-中国美术学院旧金山特展中,他参与空间设计。在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先锋博览: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系列活动,“超越建筑的西扎展览”中,他参与空间设计并为展览提供策展思路和概念咨询。作为执行主编之一,他设计和编辑“国美之路”大典《建筑艺术卷》。

 

他的教学成果《多孔性-城市物质模式的渗透界面》曾获浙江省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和中国美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他的理论课程《空间思想与工具》获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案优秀奖。

他的作品曾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奖银奖、UIA-CBC国际建造大赛二等奖等、也曾入围英国Blueprint 奖最佳小建筑奖。

 

论文发表:

论文《未来先例-再造割裂城市忽视的互惠多孔性自治》,发表于《时代建筑》(2017年第2期),2017年02月

 

论文《嘿,建构(Tectonic),你别急,还有“前-建构(Pre-Tectonic)”呢!》,发表于《新美术》(2016年第8期),2016年08月

 

论文《再造现实的不确定未来》,发表于《新美术》(2015年第08期),2015年08月

 

论文《身体进程与活跃建筑-再造建筑身体三部曲之三言书局》,发表于《新美术》(2020年第08期),2020年08月

 

论文《Porosity Urbanism: Design Proposal of De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y for Urban Farming Community》,发表于欧盟ERASMUS+“高级城市知识联盟(KA-AU)”论文集《Responsive Cities: Urbanism In the Experience Age》, 2017年09月

 

论文《时间细部-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的临海余丰里民宿》,发表于《时代建筑》(2020年第6期),2020年12月

 

 

论文《多孔性:城市物质模式的渗透界面》,发表于《新美术》(2014年第12期),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