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城市中国》(2005-2009)
《城市中国》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学杂志,是结合了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的官方话语和生动的民间叙事的多向度文本。杂志由独立城市学者姜珺创刊于2005年,编辑部设于上海、广州、北京和重庆。通过专业性的分析和转译,对上传递民间声音,向下阐释政府政策,从而通过资源驱动、面向事件的主题性媒体平台,形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建设性的议事平台。2006年受邀参加荷兰的“中国当代”联展中的“建筑城市”展和“视觉文化”展;2007年作为全球70家媒体之一受邀参加200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杂志的杂志”的编辑工作,同时作为首席学术媒体参加2007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和200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9-2010年《城市中国》作为中国首家在境外巡回的杂志,在《城市中国/自发中国》为题,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三家博物馆(New Museum / Hammer / MCA)巡展。
2.第14届威尼斯双年展“山外山”(2014)
校内2014年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由总策展人库哈斯推荐、中国文化部委任的中国馆策展人姜珺以“山外山”为题,回应库哈斯为双年展提出的“基本法则(Fundamental)”总题,以及为国家馆提出的“1914-2014:吸收现代性(1914-2014:Absorbing Modernity)”的子题。中国馆以“家国天下”和“藏显通变”为“经”,以“生长收藏”为“纬”,在由三组建筑师营造的空间设计部分,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在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间实现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展出过去100年的中国建筑在“定形”和“去形”两极之间的摇摆,以及时隐时现的“抽形求意”之潜在线索。一方面突出现代性作为外来冲击、以及中国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暗示中国文明对外来冲击所一贯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3.蛇口议事2025(2015)
“蛇口议事:2025”是策展人姜珺基于他主持的《蛇口文化发展总体策略》研究基础上,于2015年深圳双年展策划的特展,针对蛇口从工业区到自贸区的产业升级而设计的空间发展模型,一方面以“文化总体规划”和“事业-产业集群”介入过去以产业主导的土地规划与经济模式,以文创作为蛇口可持续开发中的核心附加值;另一方面以“公共参与”将这一内容置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互补之间,而展览场地自身将成为这一规划议事进程的首个样板,呈现即将落地的由“蛇口国际城市学中心”、“大路社”、“城市学图书馆”、“常青藤学堂”等机构所形成的文化集群之雏形,及其与自贸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相策应的研究策略;同时以现场呈现的十三个文化集群为议题,在一系列多样化的公共活动之中展开关于2015-2025蛇口文化业态的详细议程,从而通过智库机构的启动,将临时展览转变为长期事业的起点。展览获得2015年深圳双年展“最佳公共活动创意奖”。
4.天问2020:世界观的对话(2020)
发问,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本质是对“千变万化”背后“万世不变”的探求……而天问,则是对一切发问的究极——既是以管窥天的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普遍性发问,也是共享同一宇宙的众生对天人之际的追根溯源。人生天地间,童蒙初开亦如鸿蒙初辟,一切因未知而新鲜,人因未知而好奇,因好奇而观世界,因观世界而有世界观。发问并非为了答案,也许没有答案,发问是为了我们作为人的存在。因问而学,因而有了学问与观念;因问而对,因而有了文明与启蒙。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的两种观法。二者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对人类世界观的破与立、以及对人类日常的重新发明。这种建立在差异性上的共性,使得二者可能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途中相遇;而殊途同归,正是二者间发问和对话的基础。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WYSS)是由中国科协和浙江省政府主办,浙江省科协和温州市政府承办的国际性活动。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于2019年10月在浙江温州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来自10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科技组织的海内外科学家与会。“天问:世界观的对话”国际论坛是“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杭州的主题专场活动,将于2020年10月15日至21日在杭州与温州两地举办,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将在全球范围邀请涉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文化领域的学者参与,将以艺术的形式发问科学,也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艺术,共同针对系列普遍性问题而开启全球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跨领域对话。
5.2021-2022:流浪椅子新生计划(2021)
人行天地间,有步履四方,也有驻足歇脚,椅子是人类留驻停歇的一席之地,为身体提供倚重的支点、也为行脚提供片刻的替代,以椅子的名义,我们不断发明着自身与世界静守坐望的界面,椅子也因而成为我们身体的延展、有了自身新陈代谢的周期。
“流浪的椅子”是在这一周期中因其老旧与残缺而行将就木的“弃物”,从私空间被淘汰而进入公空间,有时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以适应严苛的户外环境,并从过剩的私物转化为稀缺的公物,“不完美地”满足着我们在公共空间驻足歇脚的本能,野生的环境反而令椅子从其正式性中解放出来,以自发的二次生命,直指万物可坐、随遇而坐的原初状态。
“流浪椅子新生”是一个持续回收、召集、设计、展出和再用椅子的计划,我们回收社区中被闲置和丢弃的椅子,召集有趣而有心的人们参与改造,以“一物多用”重新理解物我关系,以“物尽其用”延长其生命周期,以“小材大用”向自发设计学习,以“私器公用”将其重新用于社区并重塑公私界别,以“知以日用”重新定义日用并重新发明日常。“流浪椅子新生”也是一个有关生态和社区的再生计划,在“永不落幕”的滚动展出中定义物质与观念的“可持续”,从而直面现代产品在消费社会中日益短周期化、乃至始乱终弃的常态。
6.2023:文明的互鉴(2023)
“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承继了“天问2020:世界观的对话”对学问统一体的架构和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相对于“天问2020”的自然科学与哲学面向,“天问2023”更侧重社科与人文问题,尤其是针对在近代学问在分门别类的趋势中、受限于分支本身而难以回到本体的“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状。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人文艺术的核心生产现场,所提出的“天问”之一,正是“什么是分科之学的统一之道”,以及将“文明”自身作为方法,在“文明互鉴”中的策划架构。“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互鉴,即以人文思想为“天”,以社会行动为“地”,在遍布四方的现场建立思想与行动间的“互鉴”。进一步,在这部跨学科乃至跨时空的“隔空互鉴”中,探讨“什么是人机共生文明中的艺术"、以及“如何在一个艺术院校中建构有为之学”等核心问题。
天问IWV(Inter-World-View)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个长期行动计划,对内联通诸学科,拓展艺术概念和实践场域,对外建立新链接,建立高能级的国际学术伙伴圈,让“未来的同道”加入中国美院的共同愿景之中,以期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大视野中思考艺术教育大本大源的问题,不仅是追本溯源,更是关注当下,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脉博和潜在趋势。
基于这一理念,“文明的互鉴”视人类文明为超越时空局限的整体,以中国美术学院学科体系为平台,将“时间-山水-设计-媒介-器道-文字-影像-文艺-科幻-园林-艺术-学问”等美院内的“小人文”,对应“生命-流域-社会-技术-信俗-文化-历史-国家-遗迹-时间-教育-天下”等美院外的“大人文”,从而在两组主题闭环而成的整全周天之间,形成十二组大小对应的主题。“文明”在此体现为大小人文之间的“内容经纬”和“叙事照临”,“互鉴”则体现为交叉学科和行动团队之间的“跨域互文”和“多边互动”;小人文作为大人文“多元叙事”的“大政之余”,成为推动大人文“交叉学科内容生产”的“大政之始”。
“文明的互鉴”既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也是一次奔赴现场的行动,希望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大视野中思考艺术教育大本大源的问题,不仅是追本溯源,更要关注当下,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尤其是科技文明发展的脉博和潜在趋势。Inter-World-View(IWV)是中国美院的一个长期行动项目,对内联通多学科,拓展我们的艺术概念和实践场域,对外建立新链接,建立起一个高能级的国际学术伙伴圈,让“未来的同志”加入中国美院的共同愿景之中。
7.以食为天,米兰三年展中国展区(2024)
大食物观是对粮食安全观的升级。何以为大?不仅在于食物供给的多样性和面向生态平衡的均衡性,也在于通过食物将社会化分工中被割裂开的天地人关系重新连接为一个整全的“食物链”,从“生活”的终端回溯“生产”与“生态”的源头,进而得见人与天地相参的“生命”体验。在大数据与智媒时代,从“以粮为纲”回归“以食为天”,本质上是将食物链从“生态-生产-物流-仓储-批发-零售-餐饮-回收”全面对接“人事物场图文演媒”的文创设计与社会叙事,一方面是与“大食物观”相关的地域性小品类作物及其“三生链条”环环相扣的精细化文创赋能,另一方面则是以“大食物馆”为长期价值策源地、辐射全域的社会教育和乡建实验。
位于中国福建屏南的“大食物馆”作为大食物观的空间投射,以小微局域空间折射地方全域山水资源的精细化。“以食为天”项目则基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在福建屏南“大食物馆”的实践,以“大食物”作为沟通生态与社会的媒介,将三者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关系表达为一组同心圆,并通过“以村为馆”、“以乡为馆”,进一步展开为内容增密、存量更新的乡村社会复兴与生态再平衡的构想,从而呈现“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