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作者:林方燕 时间:2018-12-28

  目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二)教学条件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本科教学开课情况及开课质量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四)创新创业教育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四)开展审核评估整改情况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情况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三)学生健康状况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一)望境塑心,立德树人,构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

  (二)以“国美”模式建构引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 “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实践教学体系

  七、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校基本概况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1928年由蔡元培、林风眠先生创建的国立艺术院,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在发展历程中数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5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隶属于文化部,2000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1月成为浙江省、文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美术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新世纪以来,我校以“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为思想引领,进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资源优化,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院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坚守“建设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育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办学定位,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为校训,以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梳理“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学术脉络,形成了艺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美模式:“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教育思想,“大学望境、山水家园”的人才培养环境,“直面乡土、联通社会”的实践路径,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特征的一流学科集群,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育人理念,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核心的育人指标。

  我校现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4个一级学科,及工学门类下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均获评A+,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分获A-B+。美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筑学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五大学科全部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媒体艺术、艺术史论、风景园林、广播电视编导等4个专业获批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拥有艺术学门类下的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工学门类下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风景园林、文物与博物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艺术造型国家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有15个研究中心、7个研究所、7个研究院、2个协同创新中心。

  我校现校园总用地近千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学校属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教职工927人,正高级职称108人,副高级职称245人。2017-2018学年全日制在校学生8672,其中本科生6772人(含上海设计学院1557,专升本24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78.09%2018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2024人(含创新设计学院385人,专升本184人),实际录取2024人(含创新设计学院385人,专升本184人),实际报到人数为2021,实际报到率为99.8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及结构

  截至2018年9月底,全校教职工总数951人,其中专任教师652人(含实验教学队伍),教辅人员83人,专技科研人员4人,行政人员192人,工勤人员20人。专任教师中女教师201人,占30.8%。聘请南山客座教授14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8人,特聘教授7人。

  全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25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49.8%,其中,正高级职称109人,占16.7%,副高级职称216人,占33.1%,中级职称266人,占40.8%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405人,占全体教师的62.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7人,占专任教师的24.1%,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35人,占专任教师的36.0%

  全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8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13.5%40周岁以下教师239人,占36.7%45周岁以下的教师394人,占60.4%。其中,45周岁以下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05人。

  专任教师中,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浙江省“千人计划”2人,浙江省教学名师6人,浙江省功勋教师2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1人。

  2、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我院本科课程总门次为2115次,其中正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225门次,占总门次比例为10.64%,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681门次,占总门次比例32.20%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我院本科课程总门次为2005门次,其中正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为215门次,占总门次比例为10.72%,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730门次,占总门次比例36.41%2017-2018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44.93%

  2017-2018学年我院在本科教学单位的正教授人数为87人,其中为本科生授课的正教授为81人,占全院在本科教学单位正教授总数的93.10%。为本科生授课时数达到64课时(不含讲座)及以上的正教授总人数为78人,占在本科教学单位的正教授人数总人数89.66%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①制度夯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建设放在校风建设的首位。拟出台《中国美术学院师德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规范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②标杆引领。发挥文化感召和典型引领作用。2017年底,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研创类)颁奖典礼举行,以“哲匠”之名,树旗帜,立标杆,隆重表彰了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以生为本、学识扎实、教风优良、业务精湛、成果突出,在研究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四位教师。

  ③举措落实。加强面向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组织开展以师德师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教职工始业教育。将师德师风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基本条件,在人才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评奖评优、人才项目申报过程中,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对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一律开展学术不端文献检测。

  (2)加强人才引育并举

  ①广开思路引进人才。提高“五学科+十学院”高端人才引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加强对“人才特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坚持全职和柔性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引进人才最优生态。本学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杜海滨老师,杜老师于2018年入选奥斯卡评委(纪录片领域)。通过公开招聘引进38人。柔型人才引进共计48人,新增21人。

  ②多措并举培育人才。组织开展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研创类)”的评选。大力推进“7080后”艺术人才国家队建设,完成第三批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选拔。本学年继续稳步推进“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对40周岁以下取得突出业绩或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给予重点支持,滚动培养21名青年教师,给予共计约350万元的经费支持。落实助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全面落实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学校安排知名教授、一线老教师作为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本学年完成青年教师“助讲培养”8人。

  ③优化标准评价人才。积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遵循艺术学科发展规律,将综合性展览和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展览,作为成果类型,纳入评价、考核的条件和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坚持人才评价的三个导向:对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贡献;注重艺术创作标志性成果的质量;主持组织策划重大学术活动的影响。

  本学年人才引育取得一定成果。本学年度继续组织教职工参加出国研修外语强化培训,举办青年教师助讲助教项目。新增在职攻读硕博士7人,新增毕业的博士12人。本学年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留学基金委外语强化培训10人。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2人,浙江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1人。本学年获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获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获批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获批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4人,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1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2017年全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1302.61万元,生均21229.55元,其中学校立项本科专项教学经费6857.04万元,生均12879.49元;本科实验经费258.24万元,生均485.05元,本科实习经费310.42万元,生均583.06元。 

  2、教学用房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总面积197287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70362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29.21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10.42平方米。

  3、图书资料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 81万册,院系资料室实体藏书3.9万册,生均实体图书 106.8 册; 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328种,电子图书总数 61 万册,图书馆实体书刊外借量5.6 万册次,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浏览量198.6 万人次,下载、检索量32万次。

  4、教学仪器设备

  全校已投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35312万元,折合生均实验室仪器设备值约44384.11元 。

  5、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我校校园网络近年来运行稳定,安全可靠。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4404M(含学生宿舍出口带宽2000M),全校累计安装无线信息点位近1800余个,实现校园网无线网全覆盖。同时近年来完成IDC机房的建设,对公共服务主机集群系统进行扩容,已达200台余主机托管容量,400台虚拟主机承载容量,400TB共享存储空间,能够满足全校二级网站、业务管理平台系统的主机运行环境的需求,同时还完成了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同时打造国美日新视觉国美国美英文三网合一、具有中国美院特色的互联网站群格局,;制定了学院信息数据体系规范,统一了数据编码标准,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学院现有数据资源,建成数据中心并实现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维护,为学校各项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公共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对现有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融合,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融合共享;整合学院现有数据资源,建设云上国美项目,搭建由艺术资源库和数据管理平台构成的数据中心,目前开发已完并投入运行。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本科教学开课情况及开课质量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589人,共开设课程总门数573门,开课总门次2115次。第一学期全院共有2116个教学班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588人,共开设课程总门数584门,开课总门次2005门次。第二学期全院共有2005个教学班级。文化课有125个班级,人数在30-60人的班级76个,占60.80%,60人以上的班级3849个,占39.20%。专业班级有276个,低于30人的班级有218个,占78.98%;30-60人数之间的班级6个,占2.17%。

  2017-2018学年从学生评教抽测、作业展示、期末教学检查等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较好。从课程类型所占学分比例来看,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艺术学门类中造型艺术类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70%以上,设计学类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60%以上,图像与媒体艺术类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50%以上,工学门类中的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50%以上。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2017年新增陶瓷艺术设计(130510TK)专业,拓展了我校设计学科下专业结构。目前共有本科专业26个。覆盖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4个专业大类。在工学门类下有三个专业: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未来将就数字媒体艺术、创新设计、纤维艺术、艺术管理等方向做新的专业拓展。学校10人入选20132017年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美术及艺术设计类、新闻传播学类、土建类与水利类、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均有专家入选。其中,许江任美术及艺术设计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1、继续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2017年,针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坚持不懈追求将“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哲匠精神”育人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之中,打造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科艺融合、艺术素养五大通识课程模块,逐步推出体现学科核心研究和重点研究方向及专业特色的学科选修课模块,以及实践教学课程模块。2017年9月已正式向全校学生公布并执行最新培养方案。

  2、继续培育优质精品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继续立项9门中国美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目前累计已有10门课程登录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持续建设。《景观建筑学初步》立项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院自己的精品课程在线平台也陆续上线了一批课程。支持“国美好教材”的出版,目前已经出版7本,3本在陆续编排、校审中。《纤维与软材料造型基础》等18/套教材立项为“十二五”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对6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13个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工作。2017年立项2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年立项了3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立项项目展开动员和培训,对中期检查和结题进行了统一的要求,管理过程更加规范。

  (四)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就业创业工作一直以来秉承美院艺术学科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进行分类培养指导,积极探讨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新体系,以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我校始终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为中心,以培养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以强化服务和拓宽就业渠道为重点,以培育优秀的艺术类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培养、就业创业文化营造、就业创业市场链接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本学年以来多支团队在全国、全省创业大赛中获奖。国家、省级领导多次来校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2018年525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评选结果,我校创业学院成功入选。专家组对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在顶层设计、保障措施、文化氛围、创业特色和创业成效等诸多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值得学习与推广。

  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同时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两级联动体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校动员,形成学院党政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责任体系。学校党政“一把手”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就业中心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创新方法,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相关负责人群策群力、深入宣传、扎实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切实形成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就业工作氛围。

  2、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加强与政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学院充分利用就业网、QQ、微信、钉钉等平台为企业推送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求职资讯。截至2018年,共有2500多家企业在学院就业网注册,共提供4300余个招聘岗位。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就业中心和各院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网络、分批分组走访等渠道,积极推介我校毕业生,例如与地方政府、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建实习见习基地,组织学生进入浙报集团、阿里巴巴、网易公司、方太集团、绿城联合设计等优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供需对接机制,为学生提前开拓职业发展前景和方向。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专场招聘会、行业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共为2018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行业宣讲会合计100余场。结合毕业展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周”,在2018届毕业生创作展期间,邀请知名企业、公司来我院参观洽谈;为2018届毕业生举办春季和秋季两场大型文创专场招聘会,共邀请500余家企业参会,提供4500余个岗位,其中1500余人与招聘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以来,我校与临平新城管委会、富春硅谷集团等合作,分别在余杭艺尚小镇和富阳富春硅谷新建创新创业基地,为所有入驻的大学生企业提供了创业的一条龙服务。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拓宽就业创业平台。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意)园和创业学院,通过开设创业精英班、校企多方联合课程、实地考察参观、模拟实训等形式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孵化制度,将创业意愿和新苗人才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业实践。表彰自主创业企业先进个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截止20186月我校毕业生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70多家,带动就业400余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开展201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普查,全面掌握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愿、求职择业观念,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就业、创业、考研、留学信息交流载体,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企业HR、创业校友加入,为毕业生提供相关资讯和在线指导。201710月至20186月间,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学院为2018届毕业生举办了求职、考研、出国、创业等专题讲座共30余场,共覆盖学生2000余人。利用创业学院这一载体,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国博阿里三方联合课程、匠仓创新创新课程、大学生SYB创业基础、方太创新训练营等创业素质类课程。

  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为21位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金。就业指导中心优先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职业咨询服务。

  4、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校完善的学科布局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专业的支撑。积极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课题研究中激发创新创业想法,将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创业思考。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年的下乡写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型社会服务项目等活动,如杭州市文创产业博览会、浙江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活动项目,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有效地参与到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充分依托创业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和艺术专业特色,实行“3+1”两段式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主渠道把创新创业理念纳入日常的专业教学,进而实现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和研创设计的有机融合。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专门设立创业学院毕业创作展区,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创业成果可视同毕业设计。

  5、深化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合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通过内训和外培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截止目前我校共有19名教师分别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KAB讲师、浙江省创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等证书。同时,我校已聘请校内外成功创业教师、校友、企业高管、园区负责人等数十人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打造一支理论水平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教师队伍。

  积极构建“三级联创”人才梯队,建立“文创领军人物、高端创意人才、青年创意新锐”三级联创体系,形成一级带一级的人才梯队建设。学校还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共吸纳200多名创业的毕业生加入。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我校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省重点高校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各项重大规划中,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为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本科生学业指导和管理的实施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评估与督导委员会工作章程》《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分别从组织领导、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教风学风、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详细的制度规范。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完善管理机制,把控教学质量。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根据艺术学科的内在规律和教学特点,始终把“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当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明确党政主要领导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求学校各类改革要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和提升教学质量而开展。

  (1)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成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观测指标。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均获评A+,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分获A-B+。美术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等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筑学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高水平学科建设有力地支撑起我校的人才培养。

  (2)稳定可靠的教学经费保障,支撑教学中心地位。为保证高水平教学,学校始终注重加强教学经费投入,实现了近三年教学经费和生均教学经费呈逐年增加的发展态势。省重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和省部部共建专项经费进一步充实了我校的教学改革经费。因此长期稳定可靠的经费支持保证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具体落实。

  (3)人才培养成效具有较高的专业显示度和社会美誉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成果得到艺术界和社会广泛的认可。我校在艺术教育界首开毕业作品以整体形象集中展示的先河,使专业教学成果走出学院高墙,与社会联通。开放的毕业展示周已成为国内艺术高校共同效仿的模式。2018年毕业展开幕式在线观看人数约230余万人,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毕业展。二是我校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稳居高校前列,201686.98%201789.92%201890.93%。三是近年来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约7万人次,成为全国最受考生欢迎的高等美术院校。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省重点高校建设和成为“省部部共建”高校的三重历史机遇,我校领导班子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聚焦内涵与成效,推进高质量学科发展。学校坚守以“哲匠精神”为旨归,优化和落实“四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国美模式”的内涵,优化特色发展路径。

  1、集体研究核心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在学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院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上,领导班子定期对教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并在每年的教代会、中层干部读书会上传达和部署教学方面的重要工作,整合多方资源,谋划教学改革。我校重视以核心工作推动教学,完善实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计划;以“中国美术学院哲匠奖”作为教学研创的最高荣誉,发挥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以“毕业创作周”力促培养成果,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领导每年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对毕业创作展示周进行精心策划,多方面具体部署。我校还召开研创工作、创新创业工作、国际化教学、思政教学等专题会议,强调加强各方面工作的齐头并进,力促教学提升。2017年1127日—30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九人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工作。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本科教学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等各方面均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学校结合评估反馈积极整改落实。

  2、领导班子坚持进行思政授课。学校领导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引领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我校形成了“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展览活动、创作实践及成果开展思政教学,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艺术专业传授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委书记、院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给师生上思政课,主讲“光荣与使命”新生入学第一课,并深入青年教师思政课堂美师讲习所、文化思想课堂西湖论艺、研究生思想课堂会通履远——人文素养平台等举办讲座,广受师生欢迎。

  3、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严格落实《中国美术学院领导干部听课管理办法》,校党政领导积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了解、反馈教学运行情况,听取和了解师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和需求,及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课堂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4、常态化检查保障教学。学期末,学校开展教学检查活动,全体党政领导参与教学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提升。春季学生下乡采风和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校党政领导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赴各地进行实践教学检查,并指导学生采风创作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千村千生”等精品实践工程,并将“下乡采风教学实践与主题教育相融合,引领师生通过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锤炼技艺、创造艺术。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持续着力于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

  1、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执行三级教学巡查制度,健全与落实教学单位领导值班巡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秘书点名制度,教学秩序检查继续采用抽样追踪法,保障教学质量。根据《中国美术学院领导干部听课管理办法》,规定学院领导、各院系各级分管教学领导及相关职责部门听课的门次和具体要求,促使学院各级干部积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反馈教学运行情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课堂教学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要求二级教学单位严格执行《中国美术学院学生成绩管理规定》,设立成绩三级管理机制,学生作业公开展示、教师集中打分,系主任审核,二级教学单位主管领导复核;考核分数呈正态分布,成绩结果要有成绩质量分析总结;对需要修改成绩的情况,必须由教师提出申请后,系主任组织复查小组审核后修改。对个别特殊情况,学院会专门发函询问二级教学单位,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继续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外聘教师管理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四通”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融化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培养方案在2017年修订基础上,2018年继续加以完善,坚持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目标,切实将四通一流人才要求内化为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并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优化、明确培养方案中的学分、课时;进一步规范课程名称、规范培养方案的文本描述、规范毕业论文(创作)要求,落实“四通”要求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本学年继续加强教学计划管理和课程设置管理,要求各教学单位重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对已经批准并正在执行的教学计划,未经过批准不允许随意变更。对新开课程要求各二级学院论证后报备,课程设置确定,不得随意改名、学时、学分。

  严格执行《中国美术学院外聘任课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和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特别强调在读硕士生不得受聘为外聘任课教师。杜绝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外聘任课教师参与学院的教学活动。因原任课教师特殊原因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也必须在授课前上报院系审核,并在教务处或研究生处、人事处备案。

  修订《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生选修课管理办法(修订)》,深化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在原有非专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梳理,重新归类为五模块通识类选修课和五大类学科选修课。强调“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艺科融合、艺术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美术学、设计学 、影视学、建筑学、艺术理论”各学科之间的跨界学习。

  3、强化学院教学实践环节,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地规范及发挥基地的服务与教学示范功能,学院已设立1个省级、21个院级教学实践基地;在201710月和20184月学生下乡写生教学期间,组织做好学院实践教学下乡巡查和思政、社科教师跟队教学等工作。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一生一本”下乡实践教学作业展,评选出360件优秀作品和10位优秀下乡指导教师,并予以奖励。同时,规范和健全下乡实践教学文案建设,加强学生下乡作品、总结、图片等资料的存档工作。汇编出版学院优秀下乡作品和《“一生一本”中国美术学院2017学生优秀作品》。

  (四)开展审核评估整改情况

  201711月26日至1130日,教育部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重点审核了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师资和办学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

  我校于2017年121日专家离校后,结合专家组组长许奋所做的反馈汇报及其他专家的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逐项排查,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并于2018年3月10日收到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反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的通知》浙教办函〔2018〕45号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书》文本,在收到《审核评估报告》正式文本后我校相关领导非常重视,认真阅读审核评估报告书的内容,深入了解掌握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的意见,形成我校最终《铸炼一流标杆 深化国美模式 聚焦发展重点 优化精细管理》整改方案,并于5月份上交省教育评估院。

  我校根据评估整改方案,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督促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对照学校和本部门整改方案要求,全面自查本部门审核评估整改各项任务的开展、推进和落实情况,继续推进“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人才”目标的实施,切实有效地完成评估后整改工作。目前,评估改进工作报告正在进一步完善中,预计2018年12月中旬完成。

  五、人才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情况

  1、毕业生学业情况

   2018届毕业生共有本科学生1721人(本部1310人、上海设计学院411人)。专升本学生74人(本部58人,上海设计学院16人)。经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1690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本部1282人,上海设计学院408人);授予31位本科毕业生大学本科结业证书(本部28人,上海设计学院3人);毕业率98.1%。授予74名专升本毕业生专升本毕业证书。1582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部1175人,上海设计学院407人);有101位本科毕业生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97.7%

  2、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届毕业生总数为2342人,其中博士生18人,硕士338人,本科生1690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专科生296人。

  (1)就业率和创业率

  截止2018年831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1.55%,高于本校2017年同期(91.01%)。今年我校总体就业率为57.65%,比去年同期(53.50%)增加4.15个百分点。其中创业率为7.30%,略低于去年同期(7.7%),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在全省高校中处于前列。本数据依据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的9月30日就业率数据和有关就业统计数据及调研结果综合得出。

  (2)专业签约率

  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较高的专业类依次是建筑艺术类专业方向95.07%、设计艺术类专业方向92.54%、手工艺术类专业方向92.31%、跨媒体艺术类91.89%、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类专业方向90.62%

  (3)升学和出国留学

  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为246名,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2%,比去年增加1.58个百分点。升学的比例稍有提升,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考取研究生但选择暂不就业继续备考。造型专业学生的升学意愿尤其强烈。硕士生升学情况(2.66%)与2017年情况(2.79%)相比略有减少。高职毕业生的升学率38.98%,比去年同期(24.33%)增长14.65个百分点。今年选择出国留学的比例(2.52%),创业率(7.3%)比去年同期略低0.4个百分点,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持续保持较高增长,这得益于学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氛围上的良好营造。

  (4)就业流向和毕业生成就

  从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来看,他们的选择依次是自由职业、签订协议、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留学,签订就业协议的人数比例比去年大幅度增加。从本科生的就业区域流向来看,杭州、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浙江省内杭州周边等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其中杭州市区特别受毕业生青睐。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留浙人数为1423人,占总毕业生数的60.7%,其中有289名是杭州生源学生,就业留杭人数为947名(含签约、升学、创业、研究生先落户后就业等情况),比2017年增加了84人。外省市除高校、国企、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当前社会普遍认可待遇较好的单位外,学生留杭意愿强烈,与2017届毕业生情况相差无几。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各类民营企业。签约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的毕业生人数与去年相比略有增加,说明毕业生流向教育单位的趋势有进一步增加的预期。从用人单位的流向看,主要以信息技术类、设计类、互联网类、建筑规划类、文化传播机构、教育培训类机构为主流。

  我校毕业生主要流向杭州、上海、广东、北京以及浙江省内杭州周边地区的知名企业,如: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奥普卫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搜狐新媒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岗位中担任要职、发奋图强。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018年底,我校利用2019届毕业生秋季大型招聘会的契机,邀请来校招聘的220多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评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答题率达到95.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满意度,是反思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用人单位评价我院毕业生的求职优势

  

  

  调查显示,2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求职优势在于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21%的用人单位觉得我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较强。分别有7%和8%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持认可态度。

  (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满意度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满意度达到100%,49%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满意,41%表示比较满意,10%感到基本满意。

  (3)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

  

  用人单位普遍表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10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持满意态度。

  (4)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能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又是影响学校社会声誉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得知,相比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学习领悟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可迁移技能。因为专业知识与实际社会需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脱节,然而可迁移技能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快速适应、高效学习和成长。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活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90.93%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打分在80分以上。在对大学期间所读的专业喜欢程度调研上,有89.41%的毕业生选择了喜欢。可见,大多数毕业生对在母校的学习经历持满意态度。

  

  根据您对母校整体的满意度,您觉得可以给母校打多少分

 

  (三)学生健康状况

  2017-2018学年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健康宣传工作,树立全校师生终身锻炼的理念,督促全校学生参加晨练与课外活动,在全校范围广泛开展群体体育活动及各项体育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身锻炼,课内课外一体化,提升全校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水平。       

   2017-2018学年全校一至五年级5073名学生参与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免测学生人数173人,占比 3.3%,测试结果合格率92.57%,其中55.57%学生达到及格水平、33.45%学生达到良好水平、180名学生达到优秀水平,占比3.55%。

   六、本科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特色

   (一)望境塑心,立德树人,构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

   学校以“行健、居敬、会通、履远”为校训,秉持“兼容并蓄、传统出新”及“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脉络;坚持“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核心办学理念和“美境、美育、美心”的“三美”育人理想;持续深化思想政治、专业教育、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不断丰富学术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的内涵,将立德树人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艺术教育中。以“教学”、“实践(实验)”、“研究”三环互动贯通的教学结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直面乡土、联通社会”为实践路径,强调对艺术感受力、创造力、行动力的培养。构建独特的国美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实现“四通”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国美”模式建构引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精神”为旨归,构建“品学通、艺理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东方学”为主体立场,立足本土和国际视野,着力于“专业融通、学科流通”,推进教学改革;以一流艺术家担当教学重任,做一流教师,实现培养一流艺术人才的目标。

   1、坚持高水平一流学科建设,确立学科新布局

我校开创性地完成了“五学科十+学院”的学科结构改革,形成新的学科布局。其中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绘画艺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对应、支撑美术学科发展;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对应、支撑设计学科发展;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对应、支撑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对应、支撑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建筑艺术学院对应、支撑建筑学科发展。每个学院以一个学科核心研究方向和二个重点研究方向为驱动,带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

   2、高目标激发创新活力,建设 “专业融通、学科流通”的学科专业双通教育模式。以“五学科十+学院”“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室”为依托,建立“专业融通、学科流通”的学科专业“双通”模式。创新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与现代艺术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新格局。为学校进一步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探索“国美教学模式”,坚持高素质培养艺术人才。以“三育人”为核心,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策略。率先设立专业基础教学部,实现“两段式”教学法。在专业内建构以“工作室制”和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宽口径培养和个性化专业培养的有机结合,为艺术类人才培养走出一条“国美”新路。设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计划,实现本硕连读的教学机制。加强与国际上同等水平名校的学术交流和教学互动,开设联合课程,确保我校本科教学的前沿性和国际化地位。

   4、“学研产”的双创模式,使教学与研创结合、教学与产业结合、教学与创新结合,坚持高标准东方创造。学校不仅为学生开设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并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与各级政府合作积极开发产业孵化园区,扶持学生创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学年,我校还在优秀毕业作品展、杭州文博会辟出创新创业展区,供学生展示作品,并协助学生与企业洽谈,实现优质成果的转化。

   (三)“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和“人民之心,美美与共”的实践教学体系

   “劳作上手、读书养心”是我校对每一位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我校的专业教学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由课堂实践教学和下乡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校培养“四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的核心所在。我校倡导以“劳作上手”的方式磨练技艺,以技艺锻造思想。强调以每一位同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切身之感,调动蕴藏于内心的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建构自己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近年来,我校实验室建设持续走在全国艺术院校前列,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与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我校以“五行”理念构建艺术造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跨媒体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实践动手是每一位学生必经过程,如建筑艺术专业学生要学习四种匠艺(木工、砌筑、夯土、综合),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装裱课程等,成为艺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艺术创作材料及工艺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与艺术素养。

   下乡实践则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我校以“深耕大地,写人民之心”为下乡实践教学的灵魂,以“美美与共”为下乡实践的社会服务内涵,以此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文艺是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的精神,这是我校践行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同时我校倡导在本科教学中以“读书养心”培养学生的学术思考能力,塑造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以读书认识世界,以实践感知世界;以读书塑造身心,以实践践行理想;以读书思考世界,以实践改造世界;以读书体验历史,以实践创造历史。

   七、主要问题分析

   2017年11月教育部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重点审核了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师资和办学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组着重就六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予以重视:进一步着力把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融化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重点关注青年教师成长;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对标“双一流”,进一步建立契合艺术类教育特点的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此学校以 “锤炼国家标准、熔炼评价体系、铸炼学院标尺”为引领,以推进一流学科、重高建建设和评建“三位一体”为工作重点,深化和落实“国美模式”构建思想内涵,铸就更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更好完成“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人才”的目标,切实有效地开展评估后整改工作。

   我校在2017-2018学年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提升,一是铸炼一流标杆,通过聚力“四高”建设,深化“国美模式”内涵;二是加强人才引培,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制度落实,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五是突出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工作的育人导向和质量意识;六是对标双一流建设,完善和提升契合艺术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