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画卷

首页-时代画卷

时代画卷

许江:感通人民之心 抒写时代风神

作者:   编辑:刘雪霏   来源:《时代画卷中国梦》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3-30

作者:   编辑:刘雪霏   发表时间:2021-03-30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教育,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自主的美术教育体系的核心特色。习总书记在看望政协会议文艺社科界委员时谆谆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同时,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极大地鞭策着时代的艺术创作,指引着发展中的艺术与美术教育。

 

一、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行 持续铸炼创作高潮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建校之始就肩负起振兴民族艺术、抒写民族精神的使命担当。新中国成立,学院老一辈艺术家们积极投身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以革命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一大批凝聚着共和国精神气象的恢宏巨制。迈入新世纪,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守精神使命,积极推动与参与新时期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两次重大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中表现突出,是参加创作人数最多、作品最多的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挖掘中国传统,立足中国现实,关切人民期待,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主体精神,立足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核心的一流特色学科群优势,以艺术教育与创作的国家队立身,聚焦各类主题性创作题材,以艺术智性重构历史现场,以艺术真实再现历史真实,努力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民族立言立心。

近十年来,中国美院举全校之力,动员师生310余人次,积极参与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工程创作任务、“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美术作品展”、“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美术作品展”,以及“百年追梦”等国家与浙江省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大型主旋律美术作品156件,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创作出一批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

在国美不同世代的油画家身上,凝聚着美术创作的共同的品质:难以磨灭的理想主义、坚定的革命精神、诗性浪漫的气质、与历史同行的激情。这些品质催促着一代又一代有抱负有担当的国美艺术家们投身时代,创作出一批批承担着历史叙述、凝结着人民之心、集体记忆的精品大作。

 

二、以人民为中心搞创作 扎根生活大地办教育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文艺座谈会讲话与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论述,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点亮了前进的灯塔。

作为亲临座谈会并代表发言的一员,我树立讲话的宣讲和落实为己责,分别以《人民是艺术之魂》、《中国精神的高峰》为题,举行和参与十余次全国性的宣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上发表多篇学习文章。并连续数年带领美院师生在文艺座谈会的纪念日,重温讲话,深入学习,从“服务人民、塑造人民;扎根大地、深耕大地;人民品格、时代现场”三个方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树立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共同心愿。五年来,中国美院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崇高使命,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积极探索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以视觉文化高扬中国精神,以社会美育提升国民心性,以乡土重建养护人民之根,以艺术的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聚焦重大历史题材的人才培养,中国美院始终以培养美术创作“国家队”为目标,所有美术学专业的第一工作室均以历史和主题性创作为方向,结合新时代历史题材创作的需求,打造出“历史画情境写生”、“主题与形象再写生”等一系列核心课程。在美术学研究生教学中,明确设立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主题培养机制与项目导引机制,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担当意识、学术视野、专业技巧与创作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美院高扬“哲匠精神”育人理念,推行“直面乡土、联通社会”的实践路径,要求师生深入社会生活,深扎中国大地,践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和历史观,培养社会感知,深化历史意识。为此,学院围绕“下乡采风”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创作和教育主张,推出一系列以“最前线”为主题的大型社会调研、艺术创作活动。每年的下乡实践不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通过“社会调查”、“田野研究”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引领艺术家们深入村镇社区、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切身地接触现实、了解生活,用常情常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用鲜活的生命经验磨练现实感受力,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的艺术。

 

三、打造创新平台 凝聚精英团队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对艺术家而言,要从自身的历史情境出发,以当代人的精神关照历史、关照人性,将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的体会融入到作品的肌理中。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真正地深入时代现场,融入人民生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在时代的大生活中与人民心连心,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与人民化为一片;进而像切近自身一样切近民身,如体验己心一样体验民心,像表达自我一样表达民意。

为此,2017年中国美院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聚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与研究,形成聚合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研究创作、文化传播的学科综合体。这个创新平台对内整合中国美院所有主题性创作力量,包括全山石艺术中心、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叙事工程研究所等展示、研究团队,从历史学、图像学、叙事学等多个角度,全面提升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研究与创作水平。这个平台对外吸纳全国研究与创作力量,面向全国青年艺术家,构建培养优秀创作人才、推出精品力作的长效机制。该平台结合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先后举办“全山石重大题材创作训练班”和文化部重大题材创作高级研修班,集中全国数十位创作骨干,进行系列的创作培训,将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播扬全国。在培养了一批重大题材创作的青年生力军的同时,还涌现了何红舟、孙景刚等创作的模范事迹。目前,该平台正承担着“建国七十周年”、“建党百年”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相关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正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要有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同时又要转化为当代语言。我们艺术家们要思考——新时代的民族特色是什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什么?怎么去体现它?就我本人的创作来说,油画语言的本土再造是关键,中国传统的当代转化是关键。十几年来,我主持“百年追梦”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主导创作《1937.12.南京》、《天地悠悠——文天祥过零丁洋》等大型创作;深入无尽的葵原,以葵来塑造一代人的精神图谱。我自己用画笔去追问——如何将饱含中国意蕴的笔性和书写特质,焕发而为画面上充满现代意识的东方意境,让中国艺术根性在当代人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

艺术家如何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命题?如何创作出具有新时代风貌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这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核心使命。对艺术院校,尤其是八大美院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整合各专业创作力量和跨学科学术资源,建立专门的重大题材创作研究中心,一方面集中优秀团队,聚焦精品创作,完成美术创作的时代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面旗帜,引领学院的教学,优化研究与创作方法,强化艺术语言研究,包括基础语言研究、媒介与材料语言研究、创作与风格语言研究。只有全面提升生活的感受力、历史的理解力、语言的表现力,才能重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语言强度,才能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本文为2019年3月18日,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育部美术人才培养调研座谈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