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首页学习动态

学习动态

校史里的红色基因|不眠的灵魂|王朝闻

作者:王瑾  陈逸格   编辑:赵雨岑   来源:附中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6-04

作者:王瑾  陈逸格   编辑:赵雨岑   发表时间:2021-06-04

王朝闻(1909-2004)

王朝闻,四川合江人。卓越的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高中部(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雕塑。历任《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1935年,王朝闻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学习 姚继勋/摄

1941年,王朝闻奉命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毛泽东浮雕像。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王朝闻细心揣摩,反复修改,以浅浮雕的形式成功塑造出这一伟大形象,强调了毛泽东作为思想家的特征。

王朝闻在延安创作毛泽东浮雕像时,恐怕没有想到,这一作品日后会成为中国雕塑史上传播面最广的作品。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著作的追崇达到顶峰。而在20世纪,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就是《毛泽东选集》。不仅在中国出版几亿册,还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发行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在每一本毛选上,都有王朝闻创作的这副浮雕像。

毛主席像  浮雕 尺寸不详 1942 年

王朝闻在1951年创作的《刘胡兰像》是他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选取了刘胡兰走向铡刀的一瞬间,她目光坚定,双拳紧握,手上绑着的绳索被剔除,充分展现最后就义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在整体简约概括的风格中,雕塑的细节也十分丰富:紧握的双拳增加了力量感,看似简单的几道衣褶和数缕发丝的刻画,却呈现出刘胡兰临风而立的生动情景,凸显了刘胡兰坚毅的性格和大义凛然的气节。这一形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刘胡兰视觉宣传的主要图像。它成为多种《刘胡兰》书籍的封面,并于1954 年被印刷成宣传画在全国广泛发行。

“这是王朝闻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他们那一辈人,对共产党有着深刻的感情,也是共产党培养的人才,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所描绘的刘胡兰是永恒的,是他内心深处烙印的文化记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说到。

刘胡兰像  雕塑 110cm×31cm×31cm 1951 年

王朝闻的中年时期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即从艺术创作转入文艺评论。这为他的人生和职业定了位。

文革前出版的《新艺术创作理论》《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等文集中,收录了王朝闻发表在报刊上的评论、各种会议上的讲稿等。文章针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创作中的某些现象、倾向,深入浅出的做出了透辟的论述。针对艺术作品的政治宣传性不断加强,王朝闻执着地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不断探讨艺术创作规律。

1945年秋,王朝闻离开延安时与战友的合影(二排右起第三人为王朝闻)

  

1953年,王朝闻在莫斯科

1964年12月,王朝闻在四届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 石少华/摄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王朝闻完成了他一生全部著作的3/4,这是他著述的高峰时期。在80年代中后期完成的《审美谈》和《审美心态》是他美学思想系统性的总结性专著。王朝闻已把他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文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知识相融通,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时代的、民族的新美学体系。值得提醒的是,他的美学体系是隐性的、隐形的,不是显形的、叠床架屋式的、故作高深的。他的美学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他的美学是生活与人生感悟的产物;他的美学是根植艺术实践沃土中的。

王朝闻漫长而短暂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艺术化的一生,是不解追求的一生。版画家吴凡先生说,朝闻先生给他的总体印象是“不眠的灵魂”。这颗灵魂伴随着20世纪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文艺的确立和发展,伴随着20世纪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美学的确立和发展而跳动,朝朝暮暮,永不止息。

毛主席胸像

鲁迅像 浮雕 1941 年 王力田/提供

《民兵》铜铸雕塑 12.5cm*14cm*34cm 1947年

《女头像》18*25*39cm 1951年 材质:汉白玉

头像雕塑作品 1951年

奚天鹰请王朝闻审定浙美版中小学美术教材

王朝闻的专著与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