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现场 | 唐诗之路大展开启:谁道青山行不尽 更向深山深处行

作者:雅昌艺术网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雅昌艺术网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27

作者:雅昌艺术网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时间:2020-12-27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现场

 

更向深山深处行

文/高世名

《诗》三百篇,可以“兴观群怨”。汉魏以降,有慷慨清冽之风骨,两晋六朝,渐趋绮丽,所以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然而其时亦有“古诗十九首”的古朴与沉着。及至唐代,诗歌华丽绽放,精彩纷呈。唐诗抵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情感,抒写出中国人的无穷怀抱。

每一个中国人在童蒙之时都读过唐诗,都背过唐诗。唐诗是历史上千百亿中国人的共享的知识和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它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情志与灵魂,开启了世代国人的诗与远方。

唐诗之路,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孟浩然……,他们或少年壮游,或中年贬谪,或暮年回乡,他们或出仕、或燕游,或幽居,或问道,一千年前,无数诗人在这条蜿蜒崎岖的路途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千年前的这些伟大诗人们感物兴怀,在绿水青山之间,领略天地造化的媸与妍,于聚散浮沉之际,感悟人间万象的常与变。他们穷情写物,诉诸笔端,为世界文化史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也令这条山水中的道路焕发出风光无限。在这条路上,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诗意;在这条路上,山高水长、云蒸霞蔚,一切皆可摇荡性情。

这是一条山川壮游之路,溪山无尽,行旅亦无尽。

这是一条诗意兴发之路,天地无涯,情致亦无涯。

庚子深秋,中国美院、浙江文史馆的三代学人、千余学子,走上了这条浙东唐诗之路,加入这场千年的酬答。他们循着唐代诗人们的足迹,登临江山胜迹,叩问千载寂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此行并不仅仅是寻幽吊古,在这条唐诗之路上,他们见证了无数当代人的风采,领略到一个新时代的风貌。他们的所见与所感、所得与所思,通过他们的画笔与镜头,都呈现在这个展览之中,等待着大家的观赏与批评。

朋友们,中国美术学院将“唐诗之路”确立为长期学术项目,在接下去的几年中,我们将与浙江文艺界、学术界的同仁们一起,为推动唐诗之路的研究、弘扬诗路文化而不懈努力。

朋友们,谁道青山行不尽,更向深山深处行。期待着与诸君一起出发,一路同行!

唐诗之路艺术展

诗画与山水的映照

文/许江

浙江唐诗之路,是袁家军书记倡导的、突显浙地人文与风物传统的时代性文化工程。“山水以形媚道”,这一工程让我们抚今追昔,以诗和山水来重温浙江自然的大道,来重塑浙江的人文精神。

大约五十天前,文联和美协安排了一次天台山秋旅,我也参加了为时两天的活动,印象深刻。秋山博大,国清深远,天各浩瀚,石梁飞峙,时间虽短,多层意思却在胸中轮替兴发。

第一层意思是登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也有诗在浙东。天台山神秀山水,云燕霞蔚,千秋百代的诗人们登高望远,远赴山水的古老的契约,让人心在山水的攀援中相会,塑成蔚为壮观的“诗画之路”。

第二层涌动的意思是怀远。桐柏大瀑布如若天水,虽新建,却颇含山水古意。当年,为建桐柏水库,桐柏古寺易址。那日桐柏法老立于桐柏新殿之上,气定神闲。傍晚,带我们于悬崖边上的鸣鹤孤寺,俯望山川暮色,怀念先贤的此地旧游。参观国清寺时,主持手指正害针叶虫之灾而脱去树皮的老松淡然地说:“它要回家了。”面对迁徙轮替,生死寂灭,禅道僧老如此淡定,静看沧桑变化,人间无数,不由地令人感怀。在天台的路途中,我就写了三首诗纪怀。

第三层勃兴之意是履新。杜甫诗云:“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诗人们往来于天台的山水,不断地捧出新的诗情画意。这诗画与山水栖栖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周遭,持久地浸润着我们的身体。“飞腾直欲天台去。”这天台山无论览胜,抑或品茗,无论访禅,抑或问道,俱有元真气象,大创巧媚。它让我们的秋游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眼前的天台苍翠依旧,心中的赤诚之峰呢?是古时玄山模样,还是今朝高架通途的景色,那诗与山水映照千秋,又是怎样风华?

我说的是天台秋旅的感言。此展中还有剡溪,还有雁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山水与诗画两相映照,现出内在充盈的博大光华。据说浙东、浙南的山水,重峦摧叠水,碧流绕云山,启迪了中国山水诗画的二元格局,让中国绘画屡呈竖状的窄长图式,将虚实、阴阳、高深织于悠远的望境层览之中。浙江山水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宏博的淘养之功。现在,我们是否能逐迹而行,尽心而歌,兴发新时代的勃然诗性,挥洒山川好景,为时代添加好的笔墨,为人民图画新的华章宏幅呢?让我们蹈足众壑,振翮云霄,与造物者作不尽之游!

 

新时代的文史人与文艺人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舟行入剡》唐·崔颢

2020年12月27日上午十时,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唐诗与唐诗之路作为行走起点和对话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浙东唐诗之路”,联通文史研究、艺术创作与展览展示,通过重返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重构诗心与世界的交互情境,重启酬唱与共情的感通创作。

“浙东唐诗之路”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沿浙东运河,至绍兴,经曹娥江,南溯剡溪,过嵊州,到新昌,南行至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其支脉向东经四明山延伸至宁波以至海上,西南向诸暨、金华。

“唐诗之路”的概念于1991年由绍兴新昌县的唐诗研究者竺岳兵先生正式提出,1993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迄今考证出唐代400多名诗人,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全唐诗》有载的1500余首诗歌。

在这条道路上行旅吟咏的,既有贺知章、皎然、寒山子、罗隐、方干等唐代本地诗人,也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来此游历寓居的诗人。诗人之游,有年少壮游、有中年贬谪、有告老回乡,有出仕、有隐居,有游山、有问水,有思古、有访道,在一条山河人生的驿路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青山行不尽——浙东唐诗之路地图

 

在行走中学习与创作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壮游》唐·杜甫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古有采风集诗,又有文人行游的传统,建国后的文史文艺工作者、美术学院师生也素有下乡采风的新传统。此次的唐诗之路行走与创作,也转化为新人培养教学的全新尝试:从德高望重的文史馆馆员研究员到最年轻的师生们,一同循着唐代诗人们的足迹,登临江山胜迹,叩问千载寂寥,与先贤对话,向同行者学习。

德高望重的文史馆馆员研究员带领中国美院的青年师生采风行走

 

更为重要的是,此番采风并不仅仅是寻幽吊古,而是于游目骋怀中,采《诗经》六义所言广袤之“风”:风土、风光、风景、风物、风气、风俗,面向世间万物,打开民学维度,汲取民间力量,思考今人与先贤,民众与乡土,今日之文史、文艺、文化与文博、文旅、文创之间的关系。在这条唐诗之路上,印证古人,加入一场跨越千年的酬答;也见证无数当代人的风采,领略新时代的风貌。

采风归来后,省文史馆员(研究员)笔墨寄情,古今唱和,丹青翰墨,诗心自在,联合创作了七十余幅册页作品汇成长卷《诗心自在山水间》,融书法、国画、篆刻于一炉,全景的立体的多元的唐诗之路新时代画卷在艺术家们笔下铺展开来,衍生为视觉艺术的心灵冲击、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更有文史馆员金鉴才与中国美院钱伟强老师偕青年学子,酬唱雅集,创作了百首于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命笔题写为《诗路百咏》手卷合辑。

《诗路百咏》长卷与省文史馆员们的青瓷、书画作品相得益彰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人陆龟蒙的诗句,描述了越窑秘色瓷的美轮美奂,引人无限遐想。省文史馆员们以全新的目光再次凝望历史,试图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融入越窑青瓷艺术创作中,活化传统青瓷技艺,融合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注入时代精神,努力于新时代越窑青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省文史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所说,新时代的文史工作要“照进现实”,直面区域重大发展、回应社会重大关切,以文化赋能的方式助力地方可持续发展,要让更多的文史“走进百姓百家”。

省文史馆员陈淞贤、张禾等于慈溪越窑进行青瓷创作

陈淞贤青瓷作品与《诗心自在山水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书画合册》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浙江展览馆2号展厅中,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人物、山水、花鸟专业联合创作的《梦游天姥》国画巨构作品,回应李白题写天姥山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走入展厅,观者面对巨幅画面,仿佛进入了诗人的梦幻之境,仿佛《鲁灵光殿赋》中所言:“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此次创作,生发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张捷、刘海勇、盛天晔等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唐诗之路下乡行走,更有国画系的老前辈、浙江省文史馆员徐家昌、马其宽担任花鸟创作的指导,与青年师生团队融通关照。在写生中,对于唐诗资源的全新接通,不但是对自然山川的人文关照,也是更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莫大灵感。中国画的几大传统专业“人、山、花”以自我突破常规的程式推进项目型教学与创作,恰恰接续了传统的书画中融汇传承与创新的诗性精神。

集合了中国画“人山花”专业的《梦游天姥》展厅现场

张捷老师特别谈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游目畅怀”以形成“胸中丘壑”,而唐诗特有的豪迈气象,蕴含着诗人在自然山川乃至天地间往来的情怀,而今人如何通过一张画的情感能够进入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山的“境”中?他认为创作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张捷老师说:“更多的是畅想、更多的是卧游、更多的是表达心象。”画乃心印,“心象”联结着画与思的穿越。李白在诗篇中的畅怀,不只是对自然表象的描摹。正如笔墨承载了天地之性灵,同时反映出对应于自然万物的人文自觉。

张捷带领学生创作中国画巨构《梦游天姥》山水部分

著名影像艺术家高世强创作团队的作品《山水:唐诗辞典》则由唐诗指向作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生活空间“山水”,以及相应的创作与审美方式“卧游”。他认为当今普通的山水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山水,想要求证古典山水的惊奇感很可能只有在深山老林之处才能寻到,因此,对山水作品的欣赏和“卧游”则应发挥作用,连通古典的审美体验,恰如李白诗中“梦游”的元素形成的强烈感性体验。高世强认为,唐诗对艺术作品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例如李白的山水观就与当代流行的山水想象截然不同,对李白而言山水为求道之路,因古浙东山水有莽荒之气。古今山水不同,但同归于山水精神,敞开向深邃的宇宙观,这种更深层次的追求,可以让今天的艺术作品不囿于单一的路径而陷入重复空洞的危险之地。

高世强团队在山林间拍摄

 

《山水:唐诗辞典》现场图

 

由文史与文艺研创,推动文化与文明建设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渡浙江问舟中人》唐·孟浩然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诗是历史上千百亿中国人的共享的知识和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它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情志与灵魂,开启了世代国人的诗与远方。

这些伟大诗人们感物兴怀,在绿水青山之间,领略天地造化的媸与妍,于聚散浮沉之际,感悟人间万象的常与变。他们穷情写物,诉诸笔端,为世界文化史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也令这条山水中的道路焕发出风光无限。

唐诗抵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情感,抒写出中国人的无穷怀抱,构建了中国文化圈的共同修养和文化心理底色,而诗路行走则为艺术的追本、溯源、守正、出新提供了养分,这是对唐诗之路的文化艺术研究带给今人的重大意义。

于省文史馆和美院而言,在唐诗之路上的行走、调研、创作,将是一个持续数年的长期计划:经由重访⽂本与地⽅的多重关联,阅读和聆听“地点上的诗篇”,通过重返中国文化诗性心灵的核心发生现场,感遇过往诗人如何面对天地山川、世间百态、人生况味,重新理解高古精微,但又普世大众的唐诗——它既是高等教育的研修对象,世界文明史的重要一页,也作为全民的童蒙之学而代代相传。

进而,借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唱和应答”,向当代的研究者、艺术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去创造一种尽广大、极精微,高妙而能回归日常的大众文化与艺术。

这种“唱答”,要求我们去思考在今日全新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之上,如何开发和回应每个中国人脑中“预埋”的、作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底层源代码之一的唐诗,一种作为时代之独特菁华,却塑造出了艺术普遍性的唐诗。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正是这一尝试的阶段成果。

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

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唐·许浑

“浙东唐诗之路”曾是一个上演时间持续数百年的文化创造现场。那些千载之前,在一方山水和尘世之中的行旅之人,面对自然天地、人事代谢,留下的吟唱、咏叹,流传至今。今日的“浙东唐诗之路”,则是突显浙地人文与风物传统的时代性文化工程。“山水以形媚道”,这一工程让我们抚今追昔,以诗和山水来重温浙江自然的大道,来重塑浙江的人文精神,在向传统发问的过程中激活传统,在我们身上延续传统。

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当代文史研究者、艺术创作人,得到了一个有天有地的鲜活现场,一个进行自我教育、创作和耕耘的第一现场。在面对世间万象、感通民生百态的过程中,通过形成问题导向的感性田野报告,产生有情有义的知识;通过研究、创作与设计,思考全新的生态文明;在文史人、文艺人的协同合唱中,将文化转为社会能量,并期待以文宏旅、化民成俗,对地方振兴、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指出,要汇聚起文史人的力量,为建设文化浙江发挥应有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十四五”规则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导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文史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将“唐诗之路”确立为长期学术项目,在接下去的几年中,将与浙江文艺界、学术界的同仁们一起,为推动唐诗之路的研究、弘扬诗路文化而不懈努力。高世名感慨道:“唐诗不仅仅是文学,它承载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对命运、人道的理解。重走唐诗路,有文化、文明史的意义。”

“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也是诗性心灵的漫游和栖息之路,是贯通古今的⽂化历史传承之路,也是⽣⽣不息的⽣态⽂明之路,更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成长的道路。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所言:“我们是否能逐迹而行,尽心而歌,兴发新时代的勃然诗性,挥洒山川好景,为时代添加好的笔墨,为人民图画新的华章宏幅呢?让我们蹈足众壑,振翮云霄,与造物者作不尽之游!”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谁道青山行不尽,更向深山深处行。

我们行走在“唐诗之路”上。

 

观展须知

线下展览将于12月27日(周日)起于浙江展览馆对观众有序开放,实行实名制预约,错峰、限流参观。观众朋友可通过浙江展览馆微信公众号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预约3日内(不含当日)的参观,每日限额 500 人,额满为止。预约通道自12月25日下午一点开启,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6日(元宵节)。

观众需出示有效身份证原件、预约码和健康码,核验后经体温测量未见异常方可入馆。疫情防控期间,请观众朋友全程佩戴口罩,与其他观众保持1.5米以上距离,不聚集不扎堆不饮食,积极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当馆内某区域观众密度较大时,现场工作人员将采取相关疏导措施,请观众朋友予以配合。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

展 期:2020.12.27 - 2021.02.26

开放时间:每日 9:00 - 16:30

地 点:浙江展览馆1、2、3展厅

 

指导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展览馆

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

 

协办单位:

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策展团队: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参展艺术家名单(按拼音排序):

鲍海舟、鲍贤伦、毕学锋、蔡枫、蔡景辉、蔡荣、蔡逍遥、蔡逸鸣、蔡宇潇、曹简、曹近桐、曹寿槐、曹晓阳、曹源、曾德乾、曾梦雯、曾雯洁、常沙娜、常耀、陈涵菱、陈加元、陈珂亦、陈理同、陈梦霏、陈墨、陈培林、陈劭玮、陈水滴、陈淞贤、陈向迅、陈笑倩、陈心尧、陈心雨、陈欣桐、陈璇、陈怡然、陈芝宇、谌文君、褚泽雅、邓佳隽、丁婕、丁茵妮、董莳、董兆麟、杜佳、杜昕、杜阳光、段官来、段燕俪、樊纪雯、范阳子、方晨康、方成哲、方佳圆、方洁婷、方舒弘、方译玱、方远、方志恩、房鑫冰、冯冬杰、F4、冯国飞、冯铭越、高丹阳、高行、高禾、高世强、葛佩文、古端宇、顾宏、顾嘉晨、顾伊澄、郭婧莹、郭梦瑶、郭学焕、海晞、韩洁妮、韩璐、韩天雍、何净冉、贺芊芊、侯璨、胡川、胡雷鸣、胡晟轩、胡玮嬿、胡云鸽、华张懿、黄冰怡、黄晨杨、黄芳、黄霁颜、黄剑波、黄森榕、黄新淼、黄奕宁、黄音烨、黄雨珂、黄语琦、黄子恒、纪欣盈、季晓楠、季泽心、冀宇凡、江心语、姜鹿语、蒋心莹、蒋弈、蒋雨虹、金建宁、金鉴才、金越灵、李晨瑜、李丹阳、李格格、李嘉晖、李玖胜、李凯生、李立恒、李迈、李敏、李舒麟、李思瑶、李思怡、李天行、李文馨、李夏荫 、李小彬、李琰、李杨、李怡弦、李玥彤、李早、梁佳丽、梁祺炜、梁升权、林伯强、林红柳、林佳婷、林剑丹、林锦兵、林可欣、林梦婷、林皖、林筱彤、林啸、林扬、林祚雄、刘承龙、刘海勇、刘胡静、刘柯君、刘彦勇、刘怡彤、刘毅、刘颖静、刘禹君、刘耘帆、刘子涵、楼炳文、楼国明、卢嘉棋、卢西、陆宏斌、陆嘉皓、罗博怀、罗鸣、罗晓楠、罗艺璇、骆恒光、骆献跃、吕翊琳、马牧野、马其宽、马艺璇、马亦钊、马樾、马正昊、毛德宝、毛恒予、闵罕、闵学林、缪卓依、牟晋奕、宁静、欧阳浩铭、潘美华、彭千禧龙、彭思裕、彭筱苑、朴多喜、钱嘉慧、钱伟强、秦双怡、裘书雨、裘雪莹、人青、任道斌、任晓煜、桑芷嫣、尚佐文、邵文欢、沈定庵、沈金加、沈临枫、沈姝言、沈晓明、沈语、盛天晔、施乐妮、施徐华、石维璐、石一元、宋柏松、宋汇文、宋开智、宋科含、宋涛、宋振、孙楚阳、孙嘉鸿、孙明珠、孙威、孙晓宇、孙永、孙梓怡、谭清、谭文瀚、汤南南、汤紫娟、唐晓纯、腾佳琪、滕隆、田丹妮、佟飚、童亚辉、童中焘、涂可欣、涂勇、汪嘉欣、汪思萌、汪廷汉、王冰彬、王博、王超、王晨、王晨绮、王晨阳、王迪、王冬龄、王健企、王婧怡、王乐怡、王若兰、王诗奇、王思菁、王玮、王吴沛涵、王欣怡、王雅婷、王瑶、王一婧、王瑜、王羽洁、王震宇、王卓凡、尉晓榕、魏晨、魏宇琪、邬漪伦、吴舫、吴静初、吴声、吴筱灵、吴宇杰、吴玥羲、吴致远、伍启彦、武引筱、席明亮、鲜于允、向诗媛、肖从钢、肖兮雨、肖亚婷、肖知骏、谢聪颖、谢星语、谢雪莹、熊秀芳、徐朝兴、徐大路、徐家昌、徐可、徐琳惠、徐天羽、徐旭明、徐弋洲、徐子涵、许江、许力、许诗莹、严怡畅、颜舒泓、杨畅、杨静蕾、杨璐卿、杨森、杨顺、杨思辰、杨思韬、杨婷、杨潇、杨子奇、姚可人、叶菁、叶泠言、叶露盈、叶芃、叶润泽、叶文夫、叶子健、殷文琦、殷缘、尹伊伊、于朕、于卓滢、余蓓、余丛灵、余诵陶、余正、虞青琳、袁梦、袁泉、詹典儒、张诚林、张耕源、张谷良、张含、张禾、张捷、张婕、张乐、张立、张铨、张如元、张书彬、张书燕、张桐、张苇如、张晓峰、张笑棋、张亚琴、张怡蕾、张宇翔、张卓然、张子然、章慧、章利国、章敏、赵继、赵家玉、赵梦瑜、郑承荣、郑惠文、郑心怡、郑竹三、钟吉龙、周峰、周靖涵、周林玮、周青、周彤、周雯婷、周孝歌、周逸伦、周子杰、朱朝晖、朱翰石、朱子瑞、庄妍、卓鹤君、左雯萱

 

媒体宣传: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视觉设计:毕学锋研究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