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水中着盐 ​——对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一种思考

作者:高世名   编辑:朱奕琳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11-07

作者:高世名   编辑:朱奕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时间:2021-11-07

       钱钟书《谈艺录》中有一则叫“水清石见与水中着盐”,主要讨论作诗之法,即如何把道理和典故自然而然地蕴藉于诗句之中。我以为这个题目正可拿来讨论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这些年大多强调课时的饱满、教材的规范,强调硬指标、硬要求。更有甚者,一味追求思政课的独立性,使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泾渭分明,可谓是“水清石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两张皮”的现象。我以为大学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克服这种“两张皮”现象。其中关键,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通,真正形成“三全”育人的环境与氛围,使思政内涵像空气一般弥漫在学院生活之中,做到“水中着盐”——看上去无形无色,滋味却尽在其中。

       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根本立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真正的历史理解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较深入之体会,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艺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代代前辈大师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两度担任中国美院校长的潘天寿先生,他在民族危难之际以国族之画光大国人心志,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教育体系内传承和发展的人文系统。潘先生画中清刚正大、峻拔雄强的风格,其“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风骨,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和需求的精神品质。

       在党史教育方面,好的方式之一是结合艺术自身的历史,让学生经由前辈作品产生专业代入感,继而产生价值认同感。就美术学院而论,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史理解党史,通过党史解读画史。从《启航》到《南昌起义》,从《英勇不屈》到《开国大典》,从《粒粒皆辛苦》到《两山理论》……现代美术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几代艺术家以如椽画笔和满腔热诚,以党史为题创作出一套感人至深、气势恢弘的精神图谱。这一件件技艺精湛的传世之作,是最直观、最动人的党史教材。

       今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我所在的中国美院师生创作了一系列精品力作。许江教授带领绘画团队创作了32件党史题材美术作品,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杨奇瑞教授带领青年雕塑家们创作了中央党史馆前广场的大型纪念碑雕塑《攻坚》,讴歌我党百年来的伟大奋斗。牟森教授率领跨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们创作了反映首部《党章》的戏剧《辅德里》,在全国巡演近百场。刘智海教授带领影视专业师生团队以红军“挺进师”为题材,创作了艺术电影《云霄之上》,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主角奖”三项大奖。这些艺术家们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为个案,与全校师生分享他们对党史的理解、对文艺思想的切身体会,形成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艺术党课”,极大地激发起青年学子对党史的兴趣和对主题创作的热情。

       就艺术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学艺术的学生比较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如何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怀社会,如何养成家国情怀和人民之心?这是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近10年来,中国美院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理念,在全国上百个城乡村镇建构起感知社会、参与社会的研学基地,于社会大现场中打开胸襟,以乡土新经验贯通群我。学校组成“专业—思政”教师联合团队,引导学生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培养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感知力和认同感,有效弘扬“四个自信”。通过乡土学院网络,师生们就地取材,从乡土世界的传统工艺、地方知识、民间记忆中扩充专业知识和思政内涵,把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有机渗透在活泼生动的实践项目中,力求做到五育融合、身心发动,实现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通过扎根中国大地的思政教育,我们可以去探索一种充分融入日常生活、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艺术理想和教育模式。让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战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前线”,作为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家自我实现的大现场,在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中培养大写的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中开启大写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