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开幕

作者:文/廖垣 摄/申博 历大川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29

作者:文/廖垣 摄/申博 历大川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0-29

  10月29日下午三点三十分,“Inter 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党委副书记刘正,副院长高士明以及外事处、跨媒体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图书馆负责人以及我院教授司徒立、金一德、陈守烈、马玉如、成南炎、吕洪仁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教授主持。

展览出席嘉宾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讲话。他说半透明,是这场展览的特点,也是现在青年艺术家的特征,隔断又不隔断,半透明最是谜。他相信,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我们一定能找到时代的生命和精神的图像,破解时代给我们的谜。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讲话
  随后,展览总策划井士剑教授,青年艺术家代表Nelson Avila分别发言。策展人马楠宣布获奖名单,并由现场嘉宾们为获奖青年艺术家颁发获奖证书。

展览总策划井士剑教授发言

青年艺术家代表Nelson Avila发言

策展人马楠宣布获奖名单

实验奖获奖青年艺术家:胡水梁、朱湘闽、邢彦超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老教授们为青年艺术家颁发获奖证书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老教授们为青年艺术家颁发获奖证书
  本次展览以“此时虚造”为主题:“此时”强调时代青年的绘画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善于融合多元的绘画表现方法,为视觉艺术打开不同的向度;而“虚造”则试图回应图媒时代图像过剩的现象及其对艺术创作中“转换”、“还原”、“再造”三个基本问题的影响。
  展览以“N种开始,Kick Start”为口号,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并置青年艺术家各具特性的多种表达方式以呈现其丰富的面貌。借此探讨通过绘画表达不同观念、态度和诉求的诸种途径。
  本届展览分为特别展,主题展,阐述展3个板块。“特别展”特邀7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内艺术家:刘韡、李青、段建宇、仇晓飞、郝量、王光乐和吴俊勇。他们将用自己的作品与青年艺术家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主题展版块将聚焦国内外知名院校推荐选出的艺术家。阐述展汇集大量绘画艺术学院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相信这3个版块的交叉并置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看经验。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4日。

  

  展览序言:出谜,或入谜
  许江
  很久没有与青年艺者谈画了。
  绘画艺术学院要将油画系的老节日“世纪之星”改制为更为国际化的平台,变戏法似地征集来了不少作品,并让同学们命笔作文,欣欣然图文并茂,编成颇有吸引力的册子。老井又风风火火地拿了两张同学的文字,摆在我的案头,命我为画册写序。
  没看过青年艺者的参展作品,没有作品的实例,看来这个序是难以写好了。我唯有从两张同学的文字中,寻找谜一般的踪迹,询问新一代艺者的思考。与众多扑朔迷离却清新稚气的文字相比,对于“何为绘画”的问题,同学们往往给出用力的回答。下面摘录几段同学的短语:
  “绘画是一种对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看、看感、所思、所想的记录。所采取的方式……都源自个人的价值判断和切身的情感经历。”
  “绘画是心走过时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每一棵树都有灵魂。……从树上,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同时也返照着我们自己。”
  与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相比,今天的青年更为迫切地表达这种意图:不满足于写物,而留意于写心;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接近对象,而更乐意谜一般地置身其中。但他们知道心与物不可分。如何在心物须臾不可分的进程中,经历一份缓慢的语言的锤炼和生命的成长,如何在谜团一般的生活世界中,用自己的成长与艺行来持续地打开这个谜团,恰是历史和时代给一代人出的谜,也是青年艺者给自己出的谜。
  老井此前给画展拟的展名叫“此时•虚造”。这个题目隐晦地触碰某些哲学化的焦虑。正是存在与虚无的幽灵般的生存境域,弥散在同学们的纷繁离断的心思之中,诱发着时代性的精神疑窦,尤其揭示着一个无以规避的事实:互联网的虚拟图像技术处理的快捷如何持续地磨损和散乱着一个艺者持久的匠心。那种迅疾而跋扈的想象,那种“云”数量的无际的图像群,正让足踏大地的青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是否可以用某种生的活的意象来捕捉一代人的纠结与求索,却又使其不失去当代人心灵处境的迷茫诗意呢?于是,我想到了:出谜,或入谜。在今天的图像时代中,图像的存疑不在其海量,不在其处理方法的便利,而在于我们与之关系的浅化,正是这种浅表化为我们的真实感受制造了无边的迷局。我们出入这种迷局,并向内向外交相企望。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我们自己,是“万不得已者在”的自己。企望的“企”字原义是踮起脚尖,这踮起脚尖的翘望,该是何等的努力!
  此刻,我正站在深秋里的圆明园遗址的边上。我仿佛三千年前周大夫写《黍离》时那般缓缓行走。“行迈靡靡,中心如噎。”但我并未哽咽,而是慨然地想到天与地。天,古人谓之“彼苍苍者”。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曰:“天,颠也,至高无上。”天颠音近,颠本指人的头顶,这里指无限高的天空和至大者。地字从土,在甲骨文中,“土”和“社”本一字,后世乡村有土地庙,村民聚会娱神,则称“社会”。天与颠,地与社,天地之谜,其大无外,其精无内,我们身在其中。天与地给出如此多的谜团,我们如何用艺行与人生来出入、进而解脱这些谜团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