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在我院美术馆开幕

作者:摄/申博、龚美玲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1-10

作者:摄/申博、龚美玲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1-10

  1月9日上午,作为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首展的“西湖志——徐君萱、金一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两位艺术家250余件油画作品,其中为数众多的更是首次面世,除此之外还以200余件绘画文献、创作笔记、创作手稿及70余份教案的形式集中展现了两位先生的“秘密工作”,以及长年累月的高度自觉的创作过程。 展览将展出至2月5日。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钱晓芳、许江、胡钟华、孙旭东、刘正、姜玉峰、杭间、高世名、应达伟、徐国强,浙江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以及众多美院老教授,学院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各院系师生,和媒体界朋友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主持。 

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宣布展览开幕 

  “西湖志”同时又是“西湖人物志”,希望展示西湖边生活着的一批艺术家的清白人生,以及他们的“为己之学”。这一期“西湖志”呈献的是徐君萱、金一德二位先生数十年西子湖畔的秘密工作。两位先生安于寂寞,不求闻达,却展现出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品质——朴素与诚恳,代表了身为教师最为根本的素质——开放与谦卑。两位老人现场还将作品捐献给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母校,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宣布展览开幕。 

 

院长许江致辞 

  “展览前几日,金一德先生发来一短信:两个老人在西湖边共同探讨了艺术一辈子。”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回忆道,“57年前,二位先生在博巴油画训练班上就是颇善思考的一对,他们悉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临摹了不少博巴先生的素描并保存了下来,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就迅速地以变革和理性的形象登上学术反思的讲坛,发出素描内涵大讨论的信号。” 

 

展览展出的笔记、教案与手稿 

  而这些创作手稿与艺术笔记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展览,观众看到的是最终的作品,也就是创作的最后结果,而这次则把“创作过程”全部解剖展开。据策展人闵罕透露,展览二楼为呈现“秘密工作”特地设计了两处“遮蔽空间”,一方一曲,外表如坚墙洗练,内部则大有乾坤。 

副院长王赞主持开幕式 

金一德致答谢辞 

徐君萱之子徐山致答谢辞

嘉宾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与西湖总有解不开的缘分。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学院便莅杭州外西湖畔,阅春湖秋山盛景。除抗战时期西迁办学外,始终置身湖光山色之间。 

徐君萱(左)与金一德(右) 

  受湖山熏养,学院总怀一份浓郁的诗性。徐君萱与金一德正是将这种湖山诗性铸成人生情谊的一对名师益友。他们的名字被放在一起,最初是因了57年前的博巴油画训练班,而今则是因为转眼已至耄耋之年的二人均在西湖边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那份情感。

  1986年,同样是在美术馆,徐君萱与金一德曾合办过一次展览。时隔32年两位老人的艺术创作再次在西湖边同台展出,意义非凡。 

  近年来,徐君萱因身体缘故少有亮相。但老先生这次依旧带来了大批量的“江南风景”,从西湖十景到京杭大运河,既有飞絮飞花的湖心亭,又有秋壑绵长的江南码头,用笔简节,色彩披纷,独有一份江南人的沉醉。金一德的展出作品则以玉兰花系列为主,依然是他的浑朴一路。素朴高洁的玉兰花是金老对杭州的最美印象,却被画作岁月狂飙,既有沧桑之气,又有翻墨之韵。 

  “我一辈子都住在西湖边,曾经,我甚至一度住在柳浪闻莺公园里面。”金一德说,每年春天看到西湖边的玉兰花,他就开始画速写、构图、色彩稿……他画画的方式可能显得有些刻板,但他已经习惯了那个过程。“先在速写本上画大量的构图、色彩,再择优选出来。很多老师劝我直接画,这样就有很多比较生动的东西,但我不大喜欢。” 

玉兰系列-红 200cm×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六和塔130cm×160cm2011

  徐君萱的画也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构图上不受西画透视的约束。按照徐老曾在文章中自述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些不“严格”的绘画,有时候画面甚至能给人“幻觉”,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前后关系也是假象,他便自我调侃为“不伦不类的透视”。 

  除去艺术家的身份,两位老先生还都是备受敬重的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表示,四十年前,金一德与徐君萱共同主持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在学院内部形成了一个推崇个性、鼓励创新的小环境,为创造力与批判力的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1980年代,从他们的工作室里走出了一批批重要的前卫艺术家,77级的侯文怡,80级的张培力、王广义,81级的耿建翌、魏光庆、刘大鸿……连当时不在油画系的吴山专等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二位老师的影响与鼓励。这一个个现在熠熠生辉的名字,当年都是“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的著名闯将,是他们使杭州成为了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