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预告

首页学术预告

学术预告

活动预告 | 第三届“自然之名”学术计划——园林文化专题论坛

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1-25

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发表时间:2020-11-25

主题简介

无论东方或西方,在自然山水与风景之外,人类生活的地方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园林。寄情山水,一直就是人类的一种“情念形式”。中国古代早有“瑶池”“悬圃”之说,古希伯来则有“伊甸园”之记载……作为第二自然,园林犹似山水的长卷,如画之风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寄寓着我们人类诗意中栖居的理想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这样一种源初的自然山水愿景,历经岁月,逐渐发展为一种深深慰藉着人类心灵的造艺行为与文明成果,其中不仅关乎园林的外观形制、生态构成,更是牵涉着空间、文化、美学、趣味、社会、想象等诸多的问题与因素。正因此,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园林造艺总是各有千秋,每每具有不同的风格理念。这是经历岁月的文明之结晶,绝不可相互混淆,更不宜相互杂糅成为一种拼盘式的奇观。

丘园犹在,西湖梦寻。每年秋季,学生们上山下乡,其中园林文化总会成为重要的考察主题。旧时园林的遗址我们还能偶尔漫步其间,努力起一种怀古的幽思,但常常也总是渺茫无绪。更何况,各种新式的园林今天层出不穷,而那份寄情山水,啸傲林泉的游园经验,却容易被喧嚣的旅游奇观所遮蔽。因此,讨论园林风格的丰富意义,厘清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园林艺术的文化差异,尤其显得问题迫切与当务之急。

鉴于以上的判断,艺术人文学院联合设计艺术学院,邀约国内多位专业研究的学者,筹划举办第三届“自然之名”学术计划,旨在以系列专题讲座+专题评议的方式,在一个开放的视野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园林文化探讨。故决定于2020年11月28日和29日,在中国杭州西子湖畔举办“园林文化专题”论坛,并将编辑出版相关论文集。“自然之名”学术计划创建于2014年,旨在为当代风景/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学术平台。“自然之名”同时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实验与教学探索,试图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共同体。“自然之名”也是一个综合的策展方案,将不定期举行以风景/山水画为中心的主题展览与专题研读。本届论坛的学术召集人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教授。

议程

2020年11月28日

论坛开幕:学术召集人致辞

时间:13:40-14:00

第一场:南宋文人的园林栖居与营造

时间:14:00-15:30

主讲人:何晓静

中国园林传统的传承重意境而轻工艺,工艺往往融入在对于意境的追求和营造中。造园“七分主人,三分匠作”,如若不是有主人对于生活空间诗意的把握、对园林图画熟稔的表达,而仅仅“鸠工匠人”,且不说传承是否可行,就连基本的营造也无法实现。具名的造园者出现在南宋,通常以其兼具有绘画和造园才能而被认同,这与文人开启日常园林生活是同步的,园林成为普通文人生活的一部分,简单的水石植物也能构成完整的园林意象。也是从南宋开始,造园人逐渐从园主人中分离,大部分文人自己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撑造园,但却为他人提供造园建议,或帮助他人造园。园林实现造园人与园主人们隐逸于山水的愿望,而造园的过程又如修身,花草树石的列置修整,密切贴合他们格物致知的追求。南宋的园林不仅在意境和工艺上有了较前代大不相同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园林联系了文人诗、画,具有了与其相似的组织结构和语言模式,并以空间的优势串联着文人各样的表达。

何晓静,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博士/讲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园林史论和设计史论。

第二场:一幅画,一座园 ——《环翠堂园景图》中的园居生活

时间:15:30-17:00

主讲人:毛茸茸

《环翠堂园景图》是中国古版画史上一件相当特殊的作品,由钱贡绘画,黄应组刻版,李登题签,全长1486厘米,汪廷讷环翠堂刊行。这幅版画巨制描绘的是晚明徽商汪廷讷在其家乡休宁所建的园林——坐隐园,园中建筑、景致、人物活动一一呈现。本次报告将以《环翠堂园景图》为出发点,结合文献,分析古典园林元素,展现晚明繁盛的造园风气和文人对高尚生活意趣的极度追求,从而揭示汪廷讷渴望通过造园、绘园来表现自己“自然古雅”的精致生活,获得士人认同,取得商人以外的文人身份的真实意图。

毛茸茸,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长期从事艺术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对园林绘画议题尤为关注。

 

第三场:明代江南园林假山游观营造的转变

时间:18:30-20:30

主讲人:顾凯

明代江南园林文化异常兴盛,园林营造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假山营造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有在前代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突变。从游观的视角,可以考察明代江南园林假山营造在审美方面的多样性与深刻变化,这也与画意宗旨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顾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020年11月29日

 

第四场:学科交叉视野下园林与绘画的互动演进

时间:14:00-15:30

主讲人:刘珊珊

本次讲座基于绘画和园林两种学科的视角,探讨园林画与园林在明代的互动发展过程。园林绘画不仅保存和展现了早期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而且反映了园林艺术成长与变化的轨迹。从绘画的视角看,园林造景与赏鉴的不同特点,可以通过挂轴、册页和手卷等不同的绘画形式进行恰当而充分的表达。同时,这几种园林绘画的形式并非截然区分,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手卷可能体现出册页的特点,册页也可以兼具手卷和挂轴的特点。这种彼此之间的融合,反映了绘画再现园林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这种现象是园林与绘画互相影响并共同演进的结果,体现了两种学科的交叉互动。本次讲座将通过对经典园林画作的解读,讨论明代园林绘画的演变轨迹以及与之相应的明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

刘珊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专注于园林与绘画研究。

 

第五场:十八早期的英国造园及文化语境

时间:15:30-17:00

主讲人:卜雄伟

在谈及十八世纪英国园林时,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风靡一时的“如画”[Picturesque]艺术观念,甚至把造园的创新也归于“如画”的影响之下。实际上,早在“如画”被提出前的十八世纪之初,英国园林就已经发生一场”园林革命“,此后盛行一二百年的英式园林已经初具雏形,不管在形式还是后世影响上都截然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法国、意大利园林,其背后涉及了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在社会环境上有大旅行[The Grand Tour]、文学上正值英国文学史上的奥古斯都时代[Augustan Age]、建筑艺术上盛行的帕拉第奥主义运动[Palladianism]。这样一个文艺鼎盛的黄金时代,在早期的英国造园大师的实践下,独特的园林艺术被创造,连此后威廉·吉尔平提出的“如画”观念也更多地受到园林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园林实践创造了吉尔平或钱伯斯等人的“如画”观念。本次讲座将分析十八世纪早期英国社会文化对园林观念的影响,聚焦于被誉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William Kent]身上,复原造园家的理念来源和造园实践,探究这项造园上的变革,并且它是是如何影响“如画”艺术观念的。

卜雄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与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尤其关注西方园林及风景绘画的文化史背景。

 

第六场:空间即雕塑

时间:18:30-20:30

主讲人:康恒

讲座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户外空间之所谓,主要分析目前工作的载体(户外空间)与建筑、景观的关系。同时从尺度这点带出庭园文化,通过对自然的认识,横向比较东西方庭园的区别,浅谈日本庭园与中国庭园的不同。第二章,现代艺术对庭园发展的影响,分析现代艺术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庭园的形态,在观念上也拓展了现代庭园的表现空间,最后着重分析现代庭园借鉴大地艺术的表现。第三章,现代庭园发展过程及案例,以日本与美国的风景园林发展为例,分析其近现代庭园的脉络及转变过程。其中着重分析日美两国现代园林景观都有提到的人物——野口勇。最后介绍当今比较先锋的几家园林景观公司及其作品。第四章,庭园(空间)即雕塑的研究——当代庭园的未来方向,本章论述雕塑与庭园(空间)的关系,“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与“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两者的融合。提出庭园的新方向。第五章,自我实践,以庭园实践案例为主,讲述现阶段的工作内容,施工过程等。

康恒,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环境设计系(枡野俊明研究室)硕士和环境设计学士,日本造园设计+枡野俊明事务,回国后为枡野俊明中国代理,并创立七月合作社(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