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预告

首页学术预告

学术预告

国美教授薛华克大画幅摄影展:《行将消逝的风景》于杭州良渚展出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大屋顶文化 影艺视界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18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大屋顶文化 影艺视界    发表时间:2020-12-18

展览介绍

12月6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摄影家薛华克的摄影作品展《行将消逝的风景》于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美术馆顺利开幕。此次展览展出的是由薛华克教授拍摄,并通过手工化学法放大至1米以上的40余件大画幅银盐摄影作品。

展览时间:2020.12.06-12.20(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大屋顶美术馆 杭州市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的作品,是薛华克自九十年代起,用大画幅相机所拍摄的众多作品中精选出的40余件,且全部是他本人在传统的暗室中,用收藏级的无酸银盐相纸,放大到一米以上的影像。在一次展览中集中展出如此数量的高品质大尺幅作品,这在中国影史上实为首次。本次展出的作品主要为三大类:一是藏北牧区人物,二是部分经典的国宝级佛像,三是一些古村落遗景及风光小品。此外,还有艺术家自己研发的显影放大工具。
薛华克从事专业摄影40余年,一直坚持多个主题的创作。在创作手法上,他一直追求影像品质的精益求精,只要有可能,他就尽量采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在薛华克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对真正纯洁、安详宁静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与平凡共存。
部分展品

 

1999.古格遗址(4x5胶片)134x107cm 西藏.阿里 

▲2013.云冈造像(8x10胶片)114x146cm 大同

▲2014.大表姐和她的儿子(8x10胶片)141x107cm西藏.申扎

 

▲2015.山间小景(4x5胶片)133x107cm 浙江安吉

展览中大尺幅的摄影作品与大屋顶美术馆开阔明亮的空间相得益彰。身临其境,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薛华克所传达的坚定、沉着的人性力量,以及其作品所蕴含的真实之美和宽爱之美。此次展出的每幅作品下都有薛华克教授的亲笔详解。

 

展览现场

 

 

当天下午,薛华克教授还在大屋顶小剧场举行了一场《薛华克如何理解大画幅胶片摄影》的专题讲座。近200个席位座无虚席,更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挤爆会场。

 

▲《薛华克如何理解大画幅胶片摄影》讲座现场

 

 

艺术家简介

薛华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第一任系主任,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终身高级会士。在薛华克四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多个主题的专业创作。其中历时最长,投入最大的当属西藏高寒牧区的人像摄影。他先后入藏30余次,足迹深入无人区,他的作品既充满坚持,也体现创新。从帕米尔高原到山西的古村落,从欧洲的历史人文到国宝级佛像的抢救性拍摄,他不断拓展着创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大画幅黑白银盐摄影在他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中一直拥有特别的位置。

 


 


在西藏阿里,有一个县叫扎达。穿过扎达绵延200多公里的壮观的土林大峡谷,在峡谷尽头的高山上,耸立着几百年前曾经辉煌过,后又神秘消亡的古格王朝遗址。
那天下午,太阳即将下山,大风依然刮个不停,整座山上没有了人踪。唯有一辆青藏高原从未见过的,跃进130柴油卡车改装的房车。侧开的车门内可以看见有人正紧张地操控着大画幅相机,为记录古格山脊上那最后一抹斜阳。那是1999年中秋节的黄昏。
车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华克。
 

▲1990.西藏.拉萨

▲1999.古格遗址(4x5胶片)134x107cm,西藏.阿里

永远记得,那天是中秋节。看守古格遗址的扎西,说家里有事要下山,晚上不回来了。将重重的钥匙一串往我手里一丢,就头也不回的走了。诺大的山上没有第二个人了,我守护国家的文物就是了。

山上风很大,要架起4x5相机拍照几乎不可能成功,我是将汽车侧过来,将机子架在车厢里才得以完成拍摄的。

在薛华克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历时最长,投入最大的当属西藏高寒牧区的人像摄影。之间共去过三十多次,最长一次开着自己用跃进130卡车改装的房车,往返共六个月。在这些堪称传奇的创作经历中,薛华克几次出入生死,其艰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1999.用跃进卡车自己改的房车,西藏.阿里

1990,和晋美彭措大活佛在一起,西藏.色达

在薛华克的作品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人性的拷问(大表姐和她的脑瘫儿子)和心灵气场(放羊回家的格桑玉珠)。为了这种在喧闹的大城市中越来越难寻觅的人性,他一次次地走向高原。

将几千年的古国文化、建筑,竟发展演变成摩天楼光闪闪的玻璃幕墙、大书桌上一本本精美的印刷品。在薛华克看来,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数百上千年的风风雨雨、战争、灾难和政治动荡而残存的佛像太少太珍贵了。这些活着的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佐证,每一座的价值都高过任何一座著名的大厦,它们是今日无所不能的人类文明亦无法用任何代价复制重现的无价之宝。每一个文明国家,它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才是国家文明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此次展出的佛像有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山西晋城的宋代残佛像、长治的最美文殊,重庆茗山寺石佛等。它们是薛老师自2013年起至今仍在进行中的一个选题《经典佛像的摄影再创作》中惊鸿一瞥的一小部分。

 

▲2014,强巴佛(8x10胶片)148x119cm,日喀则 

西藏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寺内的强巴佛坐像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室内铜鎏金佛,佛像高26米,而金冠下的面部高度就有4米左右。

强巴佛就是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在汉地造型中永远手拂大肚,笑口常开。但这尊未来佛的容颜,却是庄严之中不开口的微笑。

佛的宝冠,现场观看,精美至极,所以我用竖构图。我用彩色表现佛要金妆,用黑白表现庄严神圣之感。

▲2013. 宋代残佛像(8x10胶片)150x96cm, 山西.晋城
古村落和还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以及种种生活场景、小品,几十年来一直是薛华克的摄影关注点。他说,那些经历百年苍桑的破屋,当年主人使用过的旧物,而今农家秋收后的粮食瓜果,就是他永远不能割舍的乡愁。这些永远都是这一代人心底最软、最酸楚之处,亦是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我思恋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这是他喜爱的《那就是我》。生活永远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痛并快乐着。
2013.  续家村记忆之二(8x10胶片)149x109cm,山西.晋城

晋城续家村顶上,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

薛华克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风光在中国,中国最壮观的风光在西部,而西部最壮美的风光在西藏。西藏的风光也是凄美的,爱它有时要付出再付出,但它绝对是世界级的景观,它岂是一个“美”字三言两语能表达一二的。2001年,他写了《西藏三月桃花狂》一文,结尾是这样的——“你不去西藏,你怎能知道桃花能让人发狂?”他说西藏的风光是大风光,这种风光用摄影来表达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多年来他拍得不多。他不喜欢甜美型的风光,他心中老想着伟大的风光,想着他在高原上的亲历。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亿万黄皮肤黑头发的华夏儿女,但长江、黄河的母亲是青藏高原。尽管薛克华认为用相机来赞美大自然不免乏力,但是用崇敬之心,赞美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也常是摄影者的价值取向。
1994.  雀儿山(4x5胶片)93x131cm,四川. 甘孜

至于薛华克本人,除了我们知道的,在他参与创建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摄影系中担任的职务之外,他还是世界上成立最早、也最权威的国际级摄影组织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终身高级会士。至于他的人文摄影作品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匈牙利都被收藏。他用悲悯的情怀,用成功的摄影语言讲述的人性,是没有国界的。同样,在中国最高的艺术展馆中国美术馆也收藏着他七幅作品。

 

▲1999.初为人母的美丽,中国美术馆收藏,西藏.班戈
我们知道,无论是数码摄影或胶片摄影,都有后期的工作。而过去行内的老话,为了强调后期暗房工作的重要性,叫作”三分拍摄,七分暗房”。所以黑白照片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房的加工水平。这其中不完全是技术,关键还是暗房工作者对作品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展览中所见到,是薛老师对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个性化处理后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专业摄影工作者或者普通摄影爱好者,特别是对于从事摄影创作之初就使用数码相机、打印输出图像的人们来说,身临现场去感受一下用胶片拍摄,手工化学法放大银盐影像的魅力,是十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