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3-20
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发表时间:2021-03-20
凡物有形必有终敝,自古圣贤之传也,非皆托于物,固能无穷也。乃知为善之坚,坚于金石也。嘉祐八年十一月二十日书。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十《唐人书杨公史传记》
金石癖
——晚清文人的金石之交
嘉宾
王双强
秦汉胡同创始人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汪黎特
西泠印社社员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上海秦汉胡同
协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文人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南山书屋
时间
2021年3月21日 19:00
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南山书屋
长按二维码预约收看直播
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对文字满怀敬仰,当他们面对承载文字的摩崖碑版、钟鼓鼎彝、砖瓦陶壁、甲骨权量之时,往往以黑白传拓的形式表达对文字的敬仰和对文明的传承,他们还给文字拓本取了一个文心浩瀚的名称:黑老虎。
养心殿御赐散氏盘全形拓
古之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尤其在晚清与民国时期,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重视的是文字和书法,体现的是其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因这层关系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友谊“金石之交”。
秦石权初拓本
如本件“秦石权初拓本”为端方自留本,由一代文化领袖郑孝胥题耑,有郑孝胥、费念慈、程颂万、易顺鼎等八家精彩绝伦的题跋,满纸烟云,郁郁葱葱。这件拓本,在原秦权实物的基础上再获纸本新生,承载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为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又增得一抹闪亮。
魏中尚方造铜香炉颖拓
“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抄板刻,辗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由物及器,由器及人,在格物中致良知,在熏染中养真气。
郑文焯跋高句丽好太王墓砖拓
本次南山讲堂邀请王双强先生、孔令伟教授以及汪黎特先生,就晚清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以金石为媒、文以载道的风尚进行讨论,现场并有王双强先生带来金石拓本实物重器供大家近距离欣赏,另本场讲座还是王双强先生专著《又见老虎》的签售活动。期待听众、读者能从中感受金石之美、文化之魅。
嘉宾简介
王双强,号门童,未斋主人、有万憙主。原籍陕北,师承文布袋陈鹏举,嗜金石书画收藏,精鉴赏,能诗文。现任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副会长,华亭文社创办秘书长、理事。秦汉胡同、月亮故事、百年人文等文化品牌创办人。
孔令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著有《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阅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发表论文有《黄伯思与〈宣和博古图〉》《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记录方式》等。
汪黎特,四川内江人。幼喜书画,篆刻艺术得内江李文馥先生发蒙,继而师承西泠余正先生,系统学习浙派篆刻艺术,擅元朱、铁线类印风。篆刻之余亦好传拓,多服务于各大藏家及拍卖公司。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派篆刻研究院院务委员。
相关书籍
又见老虎
一座座石碑和雕像,连缀起来的是中国的文献史、文字史、建筑史、宗教史,甚至还有书法、音乐、舞蹈等的历史。一张张拓片,既精且美,阐幽发微,它们携带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浓缩着抽象的文物价值,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永远值得我们驻足凝神,俯下身去,体悟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