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预告

首页学术预告

学术预告

预告 | 2022 思·远·道——艺术与人文青年论坛

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2-11-28

作者: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发表时间:2022-11-28

 

2022 思·远·道——艺术与人文青年论坛

 

时间

2022年11月28日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校区南苑报告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报告会简介

2022年度艺术人文学院艺术与人文青年论坛将如期举行。论坛邀请了本校19位优秀的硕、博士进行年度研究成果分享,并由多位老师进行现场评议。

报告会按学生所提交论文的研究方向分为上、下午两个单元,共四个组别,上午为卷轴、文献组报告会,下午为⾦⽯、考古组,美术史学组,视觉文化组报告会,每组汇报结束后设半小时师生评议及问答时间。

著精微,思远道。学院始终强调在语言与图像的深处思想,同时追求一种日常而持久的交流,一种纯粹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让我们互相分享彼此间学术跋涉的艰难与快乐,共同前行。

 

报告会论文日程

9:00 开幕致辞

 

上午场:

9:20-11:00

【卷轴、文献组】

主持人:张书彬

主评人:吴敢

1、熊鹤婷 北宋中后期的馆阁绘画收藏之变

2、杨璐瑶 《孝经图》:南宋“图经”中的图像翻转

3、田振宇 入元僧雪村友梅书《梅花诗轴》考

4、杨可涵 古典的延续:王蒙画风在明清时期的流传与嬗变

5、邱叶 传得海东一瓣香——清代画家张深与朝鲜文人交流研究

6、章书耘 关于黄宾虹入蜀史实的若干问题

师⽣评议及问答环节

 

下午场:

13:00-18:00

 

【金石、考古组】

主持人:何康

主评人:张乔

1、高安澜 四川出土南朝萧梁时期“阿育王造像”探析

2、胡泊 神圣时刻的反复搬演——江苏涟水妙通塔地宫舍利容器的图像分析

3、李采恩 《怀米山房吉金图》及其著录的嘉礼壶尊

4、李霏 诂经精舍考课中的金石碑版

5、孙羽浩 陈介祺藏秦诏瓦量残片考

6、王思凡 吴云笔下的齐侯二罍

师⽣评议及问答环节

 

【美术史学组】

主持人:陈亮

主评人:范⽩丁

1、刘雨尘 解释的有效性——浅析贡布里希和巴克森德尔对E.D.赫希的解释学运

2、陈量 “魔法棱镜”: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物品

3、南渊涵 时间的二重性——马奈作品中的“在场”

4、竹妤婷 以“浓淡”代“明暗”:费诺罗萨的艺术批评与教学理论

师⽣评议及问答环节

 

【视觉⽂化组】

主持人:罗逍然

主评人:周诗岩

1、周小淳 航海时代的博物图谱:《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

2、徐亚健 从杜威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探析

3、李光耀 报国热情与社会参与:20世纪30年代漫画宣传队的流徙之旅钩沉

师⽣评议及问答环节

 

校内外嘉宾自由评议

 

 

开幕致辞

首先,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形式很好。在我心目中,这样的研讨式教学方式,是走向发现并深化有意义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兴趣与学术取向,以及由此而激发出的问题意识,因此,大家在此共识下平等地进行学术批评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个体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论题,也有助于扩展大家的知识范围与眼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研习技艺和学术判断力,为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应该也是人类教育的根本目标。

也正是为了这一目标,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一直避免狭隘的专业领域划分,尽管按照现行制度也设置了规定的专业名称,但一个未言明的事实是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所谓“专业”,其定名是人为的,而艺术与学术的问题是没有边界限定的。一旦将艺术研究狭隘地视为一门专业,那不仅会使之迅速沦落,被局限在固化的藩篱中,而且会使之成为其他人文学科的附庸。

正是面临这一境况,我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思想,以强调艺术研究与哲学、历史等一般人文探索的互动关系,至本世纪初又提出“艺术智性”的观念,以凸显艺术及其研究在人文研究,也包括科学发展中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这两个观念旨在取得艺术研究之文字与图像双翼的平衡性,从中不断发掘其论题意义。我认为,这符合艺术在人类整体创造性领域中的作用力。艺术史针对的是人类创造的视觉物象亦即“Images”, 而这些可视图像在其产生的特定时空中具有特定的功能与意义,并在传世过程中不断延展新的功能与意义。由此,我们可以从任何能构想的角度与方法去研究它们,无论从哲学、观念、精神、象征、功能等角度还是以文献考据、叙述等方法;其探索必然是多元的,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手中的问题:问题决定方法。艺术史从经典性的研究例如生平传记、批评品鉴、收藏鉴赏走到形式分析、图像研究、艺术文明史、社会学研究、图像考古学,直至新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其中包括政治图像学、女性主义、殖民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无所不包,这恰恰反映了前面所提到的艺术的宽泛功能。我们这次论坛的分组名称“卷轴、文献”、“金石、考古“、“美术史学”和“视觉文化”也折射了这一点。

“艺术”本身并非是一个天然的学科名称,在十八世纪以前它更不是——当时人们将全部学科分为两类,即艺术与科学,也就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哲学,而跟其他所有学科名称一样,它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地被赋予了这样一个具有自身内涵的学科名称。相对于其他学科名称,“艺术”的独特内涵便是审美或美学品质。艺术在人类社会中可以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具有实用性,但它真正无可取代的力量在于其创造性——一种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只能包含于其崇高的美学品质中。正如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实业家所洞悉的那样,这种“无用”的创造力所产生的美学品质可以启发甚至转化为其他领域的创造性。因此,艺术的研究无论如何拓展,无论采用何种新概念、新方法,都不能脱离对艺术品质的感悟与探讨,否则便失去了艺术史研究的内质,正如哲学一旦放弃对形而上学观念的沉思,那便丢失了其学科价值一样。

鉴于此,我们所提出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以及“艺术及其研究作为创造性智性探索”的观念,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置于尽可能广阔的天地之中,并紧扣其内核,也即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创造智性,这是艺术史对其他研究与创造所能做出的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最后,祝这次论坛取得丰硕的探讨成果!

 

曹意强

202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