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暨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研讨会”开幕致辞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2-11-08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2-11-08

按语:2012年11月8日,“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暨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研讨会”开幕,许江院长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老师们:
    首先,祝贺“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暨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隆重开幕,并向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
    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将7000件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引进校园,这件事情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实际上,此事着手于2010年的夏季。2009年9月,宋建明教授带队先到柏林考察。2010年元旦后的第六天,我去了白雪皑皑的柏林。年初的寒冬,我踏雪访问了德累斯顿郊外一座叫“Hellerau”的老建筑。这是一座久弃的剧院,1919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一位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最早是作为一所现代舞学校的剧场。观众与舞台在同一平面上,灯光极其讲究,意在建造一个白色的无影空间。质朴的建筑带着一种专业的理想,塑造了某种新型的观看经验和观赏关系。
    到了20年代后期,这座建筑落入党卫军之手,成为纳粹的警察学校,至二战结束,剧场又成为前苏联驻东德军队的总政治部。东西德合并后,德累斯顿市民讨论良久,决定将之恢复原貌,用作艺术中心。Hellerau诉说着包豪斯的沧桑,诉说着几近百年的历史遗存,如今又开始追溯和还原那原初的纯粹的专业理想。这种建造理想的回归和历史印痕之间的史诗般的冲突,当时让我浮想联翩,激情满怀。我深刻地意识到包豪斯的社会变革理想和美学革命的意义。
    我们把包豪斯的设计收藏引进校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问我们,在一个世纪以后,你们引进包豪斯有什么用?去年的秋天,我们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一起举办了“包豪斯与东方”的研讨会。在那个会议上,很多人提出在乔布斯的时代包豪斯有什么意义?当时我有一个发言,叫“包豪斯,一个神秘的邮包”。包豪斯的设计已成历史,但是它的开端性的意义长存;它的美学已成共识,但是它的变革思想在今天仍具锋芒。在包豪斯系列收藏中,包含着一种历史的眼光。让我们一方面从历史角度重返那种特殊的创造与它所处的时代的技术进步、思想进步之间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东方的角度,反观我们造物的过去和今天的情景,为中国的设计振兴寻找历史的根源。这种眼光对我们今天的学生尤为重要。
    包豪斯的收藏当中还包含着一种思想的力量。如何从包豪斯收藏谱系中把握其思想变革、美学变革、体制变革、材料变革的内涵,把握打开这设计谱系的思想的钥匙,整饬其开端性的力量,从而回返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传统和本土的火热的当代生活,旨在激活中国人创生新生物的根源性思想,摆脱被动的模仿,发扬批判性思维的力量,破解中国创造的命题。
    同时,我还认为,包豪斯的收藏中包含着一种“美学生活”和“美学经济”的力量和未来,包豪斯的藏品创造的未来就是我们过去的百年历史,就是“美学生活”日益实现的今天。这种关于未来的历史,让我们清晰地把握包豪斯的革命性力量,那种深植在今日生活中的美学理想和生活世界的创造性转换的能量。这种创造性转换,是我们引进包豪斯收藏的真正意义所在。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美学经济”的时代,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苹果电脑和手机的热卖,它每一个新款的推出都会引起全球的关注和轰动。人们喜欢它,买它,不仅仅因为性能和结构,更在于它的美。那种薄形方块的倒角,那种金属抛光的质感,那种按纽在指尖上的触觉,以及它的文字设计和排版,都不仅是一种日常器具,而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地诱引着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改造着我们对美的感知。我们把这个现象叫作“全球化的美学化”。这种“全球化的美学化”,包括种种“外销订单的美学化”,强迫性地要求我们“学美”,向宜家的家具,向香奈儿,向路易威登精品店的时尚服饰等“学美”。这种“学美”、“仿美”的倾向正偷偷地替换着我们所期望的“生活美学化”的根本命题。那种高附加值的“品牌符号”如何代表“名士情怀”、“淑女化身”,而让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趋之若鹜、心甘情愿地进入新一轮的西方化过程,缓慢地放弃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性。
    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叫“Hyper Design”(超设计),就是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思考那种过度的“全球化设计美学”现象,呼吁破解第三世界生活世界多样性再造的命题。
    有人说,你一边引进包豪斯,一边在这里警惕全球化的美学化,是否是一种矛盾?我刚才反复强调引进包豪斯收藏的思想意义,也正是从这种创造性转换的角度,深切检讨“美学经济时代”的精神症候。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处在所谓的全球的自由消费的时代,那些品牌帝国展现它成功的美学,无远弗届,让全球的消费者共同成为其“美学”的拥有者,自觉地成为其美感帝国的臣民;另一方面,在我们自己的血液深处,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中国人的造化精神,并要求创造一个中国人的世界。因此,这是一场新时代的“帝国”与“本土”之间的“战争”。解决这场战争既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本土关怀;既要有众多的跨界,也要有清醒的主体。
    本次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论坛所提出了“跨界创新”与“学科育人”的重要主题。我想,今天的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正应该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面对设计文化的这种深刻的矛盾,培养一种新的教学理性来思考设计创造者的培养的命题。
    今天,地球人最熟悉的形象是苹果的Logo,这个Logo是什么?苹果,还是什么?火烛。这是一个火烛,跳跃着的火炬。而这个漂亮的火炬来源于哪里?来源于其自身,且只能来源于其自身。创造的根本命题就在于多大程度上开发出自己的能量,并完成其创造性的转换。如何将自身的能力,包括传统继承和当代更新,转换为创造的新火苗,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